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笔者原来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博学任务”,不得不读;读书,在完成学校任务的督促下,渐渐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虽读书不多,读得不透,但也常读、泛读、广读;文学类、教育教学专著类、杂志类等,在笔者的办公桌、床头边等地方,时常可以看到一两本书或杂志,诸如《中国学校体育》《用心去工作》《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给班主任的一百条建议》《爱的教育》《悲惨世界》等。
最近,笔者读了《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第一遍,泛读,一页一页快速地浏览,熟悉书的篇章结构、内容;第二遍,精读,一章一节细细地、慢慢地品读,边读边勾画、批注,勾画出美词佳句,批注中写出自己的观点、启示、心得、疑问等;第三遍,择读,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再次学习作者的一些好经验、好方法、好案例。
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很想通过读书,改变别人眼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什么是内涵?怎样改变偏见?在《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里,笔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扎扎实实上课,磨砺自己;踏踏实实科研,提高自己;认认真真写作,提升自己;开开心心合作,锻炼自己。
多学多悟,提升自己。笔者曾经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工作时如同打了鸡血般激情澎湃、精神饱满;下班回到家里,则如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活都不想干,沙发上一躺,直奔偶像剧,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渐渐地,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朝阳大讲堂”、一场场“朝阳春晚”、一期期“朝阳读书”分享活动中,“朝阳人”的才华横溢、内涵气质,给笔者刺激、触动与感悟。从此笔者不再躺沙发、不追偶像剧,改看《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大赛》等优秀节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己;改看新闻,关注疫情,疫情即命令,防控即责任,家国情怀更深了、责任感使命感更强了、奉献教育之初心更浓了。因疫情改变了教学方式,笔者用实际行动潜心专研、学习,给予学生居家心理疏导、科学健身指导,让学生在疫情的非常时期能够愉悦、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一种良好生活方式。
多学多写,乐此不疲。“草根争鸣”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一个子栏目。之前笔者对其了解不多,有种高大上、遥不可及的感觉,认为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一线教师无关。但看到主题内容、录用的文章内容,又感觉似曾相识。于是笔者尝试着写文章、投稿,结果很快收到退稿通知,原因是没按栏目“注册论坛—报到—登录论坛—撰写总结”的要求做。虽然不成功,笔者也不沮丧,至少熟悉了流程,也算是收获了。在后面的几期内容,笔者都十分关注,积极去论坛尝试着发言、学习别人的智慧,论坛结束后及时梳理总结、形成稿件,继续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栏目组负责人的指导下,笔者的文章终于被录用了,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带着“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喜悦,笔者又积极地参与后面的学习、研讨、总结……不管录用与否,笔者也乐此不疲。
多学多思,助力学生。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而笔者想说:教育因读书而智慧,教育因反思而理性。藏在微笑里、沉默里、手势里、“眼势语”里、期待里、“惩戒”里的教学智慧……陆生宁老师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智慧,呈现在《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栏目里,让笔者很受启示,迫切地想要将这些智慧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3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虽然距离名师太遥远,但是无教案上课,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写教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不但要写而且要写好,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王崧舟“枯井下的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验 反思=成长”,听后很受启示,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因为课堂教學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是否学会技术技能等,需要通过教师反思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助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培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虽然达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样的谈吐优雅、气定神闲、口出金句,也达不到陆生宁老师那样写作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但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笔者仍然会坚持读书、写作,坚持学习、反思,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校对有感:刘老师文章的题目《“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名言,由此可见刘老师喜爱国学经典,涉猎广泛。刘老师分享自身读书成长途径:从多学多悟中提升自己、在多学多写中乐此不疲、用多学多思去助力学生,激励我们体育教师用理想的书籍去开启智慧的钥匙。
最近,笔者读了《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第一遍,泛读,一页一页快速地浏览,熟悉书的篇章结构、内容;第二遍,精读,一章一节细细地、慢慢地品读,边读边勾画、批注,勾画出美词佳句,批注中写出自己的观点、启示、心得、疑问等;第三遍,择读,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再次学习作者的一些好经验、好方法、好案例。
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很想通过读书,改变别人眼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什么是内涵?怎样改变偏见?在《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里,笔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扎扎实实上课,磨砺自己;踏踏实实科研,提高自己;认认真真写作,提升自己;开开心心合作,锻炼自己。
多学多悟,提升自己。笔者曾经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工作时如同打了鸡血般激情澎湃、精神饱满;下班回到家里,则如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活都不想干,沙发上一躺,直奔偶像剧,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渐渐地,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朝阳大讲堂”、一场场“朝阳春晚”、一期期“朝阳读书”分享活动中,“朝阳人”的才华横溢、内涵气质,给笔者刺激、触动与感悟。从此笔者不再躺沙发、不追偶像剧,改看《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大赛》等优秀节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己;改看新闻,关注疫情,疫情即命令,防控即责任,家国情怀更深了、责任感使命感更强了、奉献教育之初心更浓了。因疫情改变了教学方式,笔者用实际行动潜心专研、学习,给予学生居家心理疏导、科学健身指导,让学生在疫情的非常时期能够愉悦、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一种良好生活方式。
多学多写,乐此不疲。“草根争鸣”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一个子栏目。之前笔者对其了解不多,有种高大上、遥不可及的感觉,认为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一线教师无关。但看到主题内容、录用的文章内容,又感觉似曾相识。于是笔者尝试着写文章、投稿,结果很快收到退稿通知,原因是没按栏目“注册论坛—报到—登录论坛—撰写总结”的要求做。虽然不成功,笔者也不沮丧,至少熟悉了流程,也算是收获了。在后面的几期内容,笔者都十分关注,积极去论坛尝试着发言、学习别人的智慧,论坛结束后及时梳理总结、形成稿件,继续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栏目组负责人的指导下,笔者的文章终于被录用了,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带着“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喜悦,笔者又积极地参与后面的学习、研讨、总结……不管录用与否,笔者也乐此不疲。
多学多思,助力学生。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而笔者想说:教育因读书而智慧,教育因反思而理性。藏在微笑里、沉默里、手势里、“眼势语”里、期待里、“惩戒”里的教学智慧……陆生宁老师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智慧,呈现在《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栏目里,让笔者很受启示,迫切地想要将这些智慧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3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虽然距离名师太遥远,但是无教案上课,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写教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不但要写而且要写好,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王崧舟“枯井下的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验 反思=成长”,听后很受启示,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因为课堂教學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是否学会技术技能等,需要通过教师反思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助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培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虽然达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样的谈吐优雅、气定神闲、口出金句,也达不到陆生宁老师那样写作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但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笔者仍然会坚持读书、写作,坚持学习、反思,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校对有感:刘老师文章的题目《“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名言,由此可见刘老师喜爱国学经典,涉猎广泛。刘老师分享自身读书成长途径:从多学多悟中提升自己、在多学多写中乐此不疲、用多学多思去助力学生,激励我们体育教师用理想的书籍去开启智慧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