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笔者原来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博学任务”,不得不读;读书,在完成学校任务的督促下,渐渐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虽读书不多,读得不透,但也常读、泛读、广读;文学类、教育教学专著类、杂志类等,在笔者的办公桌、床头边等地方,时常可以看到一两本书或杂志,诸如《中国学校体育》《用心去工作》《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给班主任的一百条建议》《爱的教育》《悲惨世界》等。
  最近,笔者读了《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第一遍,泛读,一页一页快速地浏览,熟悉书的篇章结构、内容;第二遍,精读,一章一节细细地、慢慢地品读,边读边勾画、批注,勾画出美词佳句,批注中写出自己的观点、启示、心得、疑问等;第三遍,择读,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再次学习作者的一些好经验、好方法、好案例。
  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很想通过读书,改变别人眼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什么是内涵?怎样改变偏见?在《体育教育的智慧行走》这本书里,笔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扎扎实实上课,磨砺自己;踏踏实实科研,提高自己;认认真真写作,提升自己;开开心心合作,锻炼自己。
  多学多悟,提升自己。笔者曾经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工作时如同打了鸡血般激情澎湃、精神饱满;下班回到家里,则如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什么事都不想做,什么活都不想干,沙发上一躺,直奔偶像剧,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渐渐地,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次“朝阳大讲堂”、一场场“朝阳春晚”、一期期“朝阳读书”分享活动中,“朝阳人”的才华横溢、内涵气质,给笔者刺激、触动与感悟。从此笔者不再躺沙发、不追偶像剧,改看《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大赛》等优秀节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自己;改看新闻,关注疫情,疫情即命令,防控即责任,家国情怀更深了、责任感使命感更强了、奉献教育之初心更浓了。因疫情改变了教学方式,笔者用实际行动潜心专研、学习,给予学生居家心理疏导、科学健身指导,让学生在疫情的非常时期能够愉悦、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并将其作为一种良好生活方式。
  多学多写,乐此不疲。“草根争鸣”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一个子栏目。之前笔者对其了解不多,有种高大上、遥不可及的感觉,认为那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一线教师无关。但看到主题内容、录用的文章内容,又感觉似曾相识。于是笔者尝试着写文章、投稿,结果很快收到退稿通知,原因是没按栏目“注册论坛—报到—登录论坛—撰写总结”的要求做。虽然不成功,笔者也不沮丧,至少熟悉了流程,也算是收获了。在后面的几期内容,笔者都十分关注,积极去论坛尝试着发言、学习别人的智慧,论坛结束后及时梳理总结、形成稿件,继续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栏目组负责人的指导下,笔者的文章终于被录用了,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带着“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喜悦,笔者又积极地参与后面的学习、研讨、总结……不管录用与否,笔者也乐此不疲。
  多学多思,助力学生。教育因美而精彩,教育因爱而永恒。而笔者想说:教育因读书而智慧,教育因反思而理性。藏在微笑里、沉默里、手势里、“眼势语”里、期待里、“惩戒”里的教学智慧……陆生宁老师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智慧,呈现在《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栏目里,让笔者很受启示,迫切地想要将这些智慧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3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虽然距离名师太遥远,但是无教案上课,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写教案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不但要写而且要写好,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王崧舟“枯井下的驴”的故事,告诉我们“经验 反思=成长”,听后很受启示,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因为课堂教學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是否学会技术技能等,需要通过教师反思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助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培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者虽然达不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样的谈吐优雅、气定神闲、口出金句,也达不到陆生宁老师那样写作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但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笔者仍然会坚持读书、写作,坚持学习、反思,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校对有感:刘老师文章的题目《“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名言,由此可见刘老师喜爱国学经典,涉猎广泛。刘老师分享自身读书成长途径:从多学多悟中提升自己、在多学多写中乐此不疲、用多学多思去助力学生,激励我们体育教师用理想的书籍去开启智慧的钥匙。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9年10月18日-21日,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活动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本届活动共展示了33节小学体育课,在“学”“练”“赛”的一体化设计、教学情境创设与运用、体能练习设计与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为更好地呈现本次活动小学教育教学理念并扩大辐射范围,同时对课堂中呈现出来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课堂
一、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体能与技术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2个方面,学生体能的发展为技术提高奠定基础,同时技术的发展又为体能的发挥提供平台。  (一)体能的发展是技术提高的基础  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来看,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运动技术,这体现了体能在运动技术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球 传球》单元教学中共有6个课时,每个课时的动作技术难度系数逐步加大,所需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形成的新型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科学构建生活化环境能够合理优化教学工作,确保幼儿教育实现知行统一,提高整体教育效果,促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获。本文首先分析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然后综合探究生活化环境构建的具体策略,分别从生活化情境、园内自然环境、幼儿活动场所、学习内容、园本课程和课程资源应用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幼儿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游戏活
2018年4月26-30日,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主办,湖北领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宜昌市夷陵中学、土门初级中学、青岛路小学、高新区车站小学协办,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支持,深圳教体医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全国中小学体育名师专业功底与创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华爱军,
一、软式标枪介绍  软式掷准标枪的枪体长0.3m~0.32m,呈橄榄状,枪体装有响哨,由柔软的泡沫材料制成,是专为7~12岁的少年儿童所设计,安全系数较高,能消除学生们的恐惧心理。软式掷准标枪颜色多样,造型奇特,像火箭一样。软式掷准标枪可分解和自由组合进行的体育项目,不但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增强趣味性(图1-1)。  软式火箭标枪的枪体长0.9m,直径为0.05m,是专为7~12岁的少年儿童所
大多数体育教师都会将口诀渗透于课堂之中,有的呈现于基本部分,有的应用于结束部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小学四年级《肩肘倒立》教材为例,略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巧用口诀,把握时机要适度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分为三段式: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口诀运用于准备部分,促进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如小學四年级《肩肘倒立》准备部分中,常规教学结束后
那是学校“教学开放周”中的一节“历险”公开课。当时笔者执教的班级是中职一年级幼师1班,全班清一色的女生。针对中职女生(相当于水平五阶段的高中学生)上肢和腹部力量相對较弱的特点,笔者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双杠“两臂支撑前移”,并辅以练习下肢的奔跑游戏。  准备活动之后,进入“基本部分”的双杠教学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首先进行“两臂支撑前移”的动作示范:杠端跳上成支撑,两臂移动至远端。本已完成的
成果:全国学校武术联盟成立以来,每年都召开推进会,并完成了一些实际工作。2014年和2017年,以构建武术课、武术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武术展演的特色平台,将有武术基础的12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开展了“一校一拳”教学改革工作,分别举行了武术比赛。2015年,依据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健全人格的宗旨,建立了章程,构建了教材理念、操作思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系。在构
一、小团体教研活动的探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我们对于教法和学法的探究也逐步深入。在浙江省及周边地区,区域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层出不穷。其中影响较大,涉及面广且颇具研讨价值的有: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以下简称“九城区”)、浙江省“温绍甬舟”四地市体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等。各地市也在纷纷开展“特带徒”“名带徒”等活动。这些高質量的活动为体育
一、树立安全意识,辨明安危状况  俗话讲“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中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大胆、愿意挑战新奇的事物、缺乏一定的敬畏之心,所以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危险隐患的辨别能力。由此经常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因此,如何树立安全意识,提升辨明安危状况的能力是首要任务。  1.纪律教育为先,做好常规懂规矩  任何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纪律教育,没有严格的纪律教育,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