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以轨道交通客运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客运(站务)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探索实践“课岗对接,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并设计开发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轨道交通客运岗位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岗对接;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234-03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是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广州市精品课程、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本着贴近岗位能力需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该课程对“课岗对接,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课程网站使用率达91.60%,为开设同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范本。
一、课程设计理念
依托良好的轨道交通校企合作根基,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课程组协同铁路、地铁专家分析轨道交通客运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确立了“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所谓“课岗对接,理实一体”,就是将岗位工作任务及事项转换为课程学习内容,在仿真环境下,开展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学生掌握工作任务处理流程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在“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理念指导下,课程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强调教学目标与客运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任务与岗位能力相融合,以岗位群为对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定学,因岗施教,按岗定练,理实结合(见图1)。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学、教、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专业课程。
(一)目标设计
课程依据铁路客运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和地铁站务工种应知应会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学练结合、工学交替”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轨道交通客运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为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内容设计
课程整合了地铁客运组织和铁路(含高铁)客运组织两部分的内容,开发了任务驱动项目化编写体例校本教材。以旅客乘车流程为主线,基于客运岗位群(票务、站务、乘务)的工作过程归纳提炼出4个学习项目,以8个子项目为导向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见图2)。
(三)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确定后,同一任务的课程内容构建和排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实施教学;将课堂开到站台,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技能训练,按照课内演练、仿真模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个层次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见图3)。
(四)考核评价设计
课程考核由课程教学考核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课程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完整的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目的。
(五)资源设计
建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网站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并建立网上答疑室、在线测试系统等互动平台,实现在线学习。且得益于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三、课程的实施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工作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实施“学、教、练”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工作任务驱动,课岗无缝对接
课程以旅客乘车流程(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学习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票务组织、车站客流组织、旅客乘务组织和相关运输办理四个学习项目,下设8个子项目,完成19个工作任务。这些课程内容来源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企业客运(站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培养轨道交通客运职业工作能力而设,达到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一致(以“学习项目一”為例,见表1)。
(二)“学、教、做”并行,理论与实践一体
按照“工学结合”“学、教、做”一体化的要求,课程教学过程融理论知识与项目训练于一体,融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于一体,使理论知识为实践技能服务,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1.理实结合,在做中学。充分利用运营专业实训室的客运站作业模拟实训系统、地铁票务模拟培训系统等模拟实训系统,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实一体。
2.强化实习,车站即课堂。依据客运岗位群能力培养需要,围绕完成学习任务目标设置五大模块实训项目,并分两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铁路、地铁企业进行客运岗位顶岗实习。将站台变成课堂,实施真实情景中的“学教做”一体教学模式。 3.课证融通,夯实技能。依据地铁站务岗位应知应会、铁路客运岗位(群)国家职业标准、地铁车站值班员职业技能考核大纲修订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将客运值班员、售票值班员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中,实现课证融通。
4.旺入淡出,工学交替。适应轨道交通运输客流波动有一定规律的特点,在客流高峰期安排学生进驻轨道交通站段进行3~4周客运顶岗实习,推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保证了顶岗实习的不间断实施,递进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
(三)利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建立了学习网站和手机APP,设计了网络学习流程(见图4),学习指南、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岗位职业标准、习题库、模拟考题等教学网络资源已载入校园网。开通课程网上答疑等互动平台,师生互动便利、有效。在线测试系统则可随机组卷,随时测试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以生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组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针对课程内容推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汇报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注重启发和互动,做到“学、教、练”一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五)借助多元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纸笔考试轻岗位素养考核等弊端,课程提倡多元评价,采用多形式(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实习企业评价)、全方位(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方式,重點考核客运规章运用能力、服务技巧、客运岗位素质养成等。注重过程考核。课程考核结果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6∶4记分(见表2),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全面、真实、客观。
四、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精品课程立项以来,“课岗对接,理实一体”课程培养模式的功效凸显。学生从“教、学、做”变成“学、教、做合一”,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从事客运组织岗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铁路客运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课程建设中,课程组老师的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念,更需要教师对岗位业务流程非常熟悉,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去调研、学习,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对于课业繁重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个挑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从任务到项目: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展的逻辑[J].机械职业教育,2016(3):1-7.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基础理论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3]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10-13.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岗对接;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234-03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是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广州市精品课程、广东省高职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本着贴近岗位能力需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该课程对“课岗对接,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课程网站使用率达91.60%,为开设同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范本。
一、课程设计理念
依托良好的轨道交通校企合作根基,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课程组协同铁路、地铁专家分析轨道交通客运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确立了“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
所谓“课岗对接,理实一体”,就是将岗位工作任务及事项转换为课程学习内容,在仿真环境下,开展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学生掌握工作任务处理流程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在“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理念指导下,课程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强调教学目标与客运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任务与岗位能力相融合,以岗位群为对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定学,因岗施教,按岗定练,理实结合(见图1)。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学、教、做合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专业课程。
(一)目标设计
课程依据铁路客运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和地铁站务工种应知应会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学练结合、工学交替”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轨道交通客运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为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内容设计
课程整合了地铁客运组织和铁路(含高铁)客运组织两部分的内容,开发了任务驱动项目化编写体例校本教材。以旅客乘车流程为主线,基于客运岗位群(票务、站务、乘务)的工作过程归纳提炼出4个学习项目,以8个子项目为导向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见图2)。
(三)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确定后,同一任务的课程内容构建和排序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实施教学;将课堂开到站台,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技能训练,按照课内演练、仿真模拟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个层次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见图3)。
(四)考核评价设计
课程考核由课程教学考核与学生学习效果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课程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无缝对接,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完整的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达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目的。
(五)资源设计
建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课程网站为学习者提供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并建立网上答疑室、在线测试系统等互动平台,实现在线学习。且得益于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
三、课程的实施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工作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实施“学、教、练”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工作任务驱动,课岗无缝对接
课程以旅客乘车流程(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学习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票务组织、车站客流组织、旅客乘务组织和相关运输办理四个学习项目,下设8个子项目,完成19个工作任务。这些课程内容来源于广铁集团、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企业客运(站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学习任务为培养轨道交通客运职业工作能力而设,达到了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一致(以“学习项目一”為例,见表1)。
(二)“学、教、做”并行,理论与实践一体
按照“工学结合”“学、教、做”一体化的要求,课程教学过程融理论知识与项目训练于一体,融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于一体,使理论知识为实践技能服务,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1.理实结合,在做中学。充分利用运营专业实训室的客运站作业模拟实训系统、地铁票务模拟培训系统等模拟实训系统,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穿插安排,做到理实一体。
2.强化实习,车站即课堂。依据客运岗位群能力培养需要,围绕完成学习任务目标设置五大模块实训项目,并分两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铁路、地铁企业进行客运岗位顶岗实习。将站台变成课堂,实施真实情景中的“学教做”一体教学模式。 3.课证融通,夯实技能。依据地铁站务岗位应知应会、铁路客运岗位(群)国家职业标准、地铁车站值班员职业技能考核大纲修订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将客运值班员、售票值班员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中,实现课证融通。
4.旺入淡出,工学交替。适应轨道交通运输客流波动有一定规律的特点,在客流高峰期安排学生进驻轨道交通站段进行3~4周客运顶岗实习,推行“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保证了顶岗实习的不间断实施,递进提升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
(三)利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建立了学习网站和手机APP,设计了网络学习流程(见图4),学习指南、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岗位职业标准、习题库、模拟考题等教学网络资源已载入校园网。开通课程网上答疑等互动平台,师生互动便利、有效。在线测试系统则可随机组卷,随时测试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以生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组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针对课程内容推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汇报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注重启发和互动,做到“学、教、练”一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自主创新能力。
(五)借助多元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纸笔考试轻岗位素养考核等弊端,课程提倡多元评价,采用多形式(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实习企业评价)、全方位(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的方式,重點考核客运规章运用能力、服务技巧、客运岗位素质养成等。注重过程考核。课程考核结果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6∶4记分(见表2),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全面、真实、客观。
四、课程的效果与反思
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精品课程立项以来,“课岗对接,理实一体”课程培养模式的功效凸显。学生从“教、学、做”变成“学、教、做合一”,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从事客运组织岗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铁路客运技能竞赛屡获佳绩。
课程建设中,课程组老师的教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课岗对接,理实一体”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理念,更需要教师对岗位业务流程非常熟悉,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去调研、学习,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对于课业繁重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个挑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从任务到项目: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展的逻辑[J].机械职业教育,2016(3):1-7.
[2]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基础理论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137-140.
[3]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10-13.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