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教委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批准临江路小学为巴蜀小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作为临江人,我们既热烈期待着巴蜀小学教育集团能带给临江路小学发展的新机遇,又隐隐担心临江路小学会被集团文化淹没,逐渐失去自我。
在忐忑的心情中,我们迎来了集团校派驻我校的友谊大使——集团校课程部的张帝部长。他爽朗地笑着说:“马校长让我每个星期都到临江路小学来,和大家一起工作。现在,我也是临江人了!”这明朗的笑容如一袭春风,驱散了我们满心的烦恼。
就这样,每周一上午的管理例会上,总会出现张部长的身影,他以丰富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巧妙拨动大家思维碰撞的琴弦。每次热烈的研讨,都是巴蜀集团的文化与临江路小学的文化相互滋养的过程。
首先,张部长和我们一起寻觅:临江路小学这些年来,到底做了些什么?从2011年,我校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开始,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有相当部分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能力低、教育时间少,导致学生的文明习惯缺失严重。为适应这种变化,我校从学校已有的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香文化”中提取更适应学情的元素,逐步聚焦到学校“礼文化”的建设,确立了“习礼成品为学成德”的办学理念。八年来,学校已经积累了许多礼仪教育的经验,打造了礼仪走廊和礼仪涂鸦墙,编写了《尚礼尚行》礼仪校本教材,创作了多首礼仪童谣及礼仪教育歌曲《礼FOR YOU》,开展了礼仪星和礼仪示范班级的评选活动。这些已经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我校“礼文化”特色发展的坚实背景。在寻觅中我们逐渐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创建“临江礼好”德育品牌。
接着,张部长带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建设项目组的成员,进一步追问:“以前做的这些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体系如何建构才合理?”学术性的梳理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怎么办?这时,张部长主动与我们共享集团校的人脉资源,为我们牵线搭桥,将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陶元红,重庆市教科院科研处副处长、规划办副主任郭晓娜等专家请进了临江校园,为我们做专业引领;又将巴蜀小学的管理团队、新教师团队带入临江校园,进一步激发我们思维的火花。通过教师、管理人员、专家等不同维度地反复研讨,我们逐渐建构起了临江路小学礼仪教育体系:将我校“礼学课程”分为善学、知礼、能行三大校本课程,聚焦“知礼课程”,构成“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主体。其中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生活礼,回归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生活场景,细化为问候礼、用餐礼、行走礼等15个礼仪内容,日日重复,养育习惯;另一条线是生涯礼,围绕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拜师礼、及第礼等庄重典礼的形式,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
然后,张部长领着项目组一起进行思考:“如何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成果物化,使其可复制,可借鉴?他推荐专业设计团队与我们合作,反复研讨、打磨,精心设计“临江礼好”品牌标识,以及“临临”和“江江”礼仪形象吉祥物等丰富、直观、实用、简便的礼仪教育工具资源包,建构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成果体系。
正当“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初具雏形,我们觉得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张部长却带来了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将参加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讯息,并为临江路小学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参展名额。我们犹豫着,我们能行吗?张部长给我们打气:“学校需要走出去,一是向大家展示、分享我校‘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建设的成果,增加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广泛学习别人的新思想,促进项目组的自我反思与提升”。于是,2018年11月,临江路小学携《“临江礼好”礼仪教育工具箱》亮相第四届教博会,获得了赞誉,也收获了宝贵建议,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我校品牌建设的思路。我们感慨:“不走出去,不能发现差距;不走出去,不能获取新知;不走出去,不能激发灵感。学习,要勇于走出去,不做井底蛙!”
后來,集团校召开学术年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峰会等大型活动时,马校长总是记得给临江路小学“走出去”的机会,在一次次分享、学习中,我们一次次收获、成长。同时,我们的宣传意识也逐步增强,对于品牌建设的每一步,都有意识地联系重庆日报、华龙网等新闻媒体,客观报道;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自我宣传。“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乃至临江路小学在公众中的知晓度与美誉度逐步扩大。
2019年6月,张帝部长和我们一起回首“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创建之路,我们豁然开朗:集团校对我们的帮助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引领着我们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出“研-觅-建-聚-扬”这样的凝炼学校文化特色之路,让“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从临江路小学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让临江路小学自己“强”起来。这样的集团文化滋养,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忐忑的心情中,我们迎来了集团校派驻我校的友谊大使——集团校课程部的张帝部长。他爽朗地笑着说:“马校长让我每个星期都到临江路小学来,和大家一起工作。现在,我也是临江人了!”这明朗的笑容如一袭春风,驱散了我们满心的烦恼。
就这样,每周一上午的管理例会上,总会出现张部长的身影,他以丰富的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巧妙拨动大家思维碰撞的琴弦。每次热烈的研讨,都是巴蜀集团的文化与临江路小学的文化相互滋养的过程。
首先,张部长和我们一起寻觅:临江路小学这些年来,到底做了些什么?从2011年,我校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定点就读学校开始,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有相当部分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能力低、教育时间少,导致学生的文明习惯缺失严重。为适应这种变化,我校从学校已有的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香文化”中提取更适应学情的元素,逐步聚焦到学校“礼文化”的建设,确立了“习礼成品为学成德”的办学理念。八年来,学校已经积累了许多礼仪教育的经验,打造了礼仪走廊和礼仪涂鸦墙,编写了《尚礼尚行》礼仪校本教材,创作了多首礼仪童谣及礼仪教育歌曲《礼FOR YOU》,开展了礼仪星和礼仪示范班级的评选活动。这些已经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我校“礼文化”特色发展的坚实背景。在寻觅中我们逐渐明确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创建“临江礼好”德育品牌。
接着,张部长带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建设项目组的成员,进一步追问:“以前做的这些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体系如何建构才合理?”学术性的梳理恰恰是我们的短板。怎么办?这时,张部长主动与我们共享集团校的人脉资源,为我们牵线搭桥,将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陶元红,重庆市教科院科研处副处长、规划办副主任郭晓娜等专家请进了临江校园,为我们做专业引领;又将巴蜀小学的管理团队、新教师团队带入临江校园,进一步激发我们思维的火花。通过教师、管理人员、专家等不同维度地反复研讨,我们逐渐建构起了临江路小学礼仪教育体系:将我校“礼学课程”分为善学、知礼、能行三大校本课程,聚焦“知礼课程”,构成“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主体。其中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生活礼,回归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生活场景,细化为问候礼、用餐礼、行走礼等15个礼仪内容,日日重复,养育习惯;另一条线是生涯礼,围绕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拜师礼、及第礼等庄重典礼的形式,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
然后,张部长领着项目组一起进行思考:“如何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成果物化,使其可复制,可借鉴?他推荐专业设计团队与我们合作,反复研讨、打磨,精心设计“临江礼好”品牌标识,以及“临临”和“江江”礼仪形象吉祥物等丰富、直观、实用、简便的礼仪教育工具资源包,建构了“临江礼好”德育品牌成果体系。
正当“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初具雏形,我们觉得可以喘一口气的时候,张部长却带来了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将参加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讯息,并为临江路小学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参展名额。我们犹豫着,我们能行吗?张部长给我们打气:“学校需要走出去,一是向大家展示、分享我校‘临江礼好’德育品牌建设的成果,增加品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广泛学习别人的新思想,促进项目组的自我反思与提升”。于是,2018年11月,临江路小学携《“临江礼好”礼仪教育工具箱》亮相第四届教博会,获得了赞誉,也收获了宝贵建议,进一步充实、丰富了我校品牌建设的思路。我们感慨:“不走出去,不能发现差距;不走出去,不能获取新知;不走出去,不能激发灵感。学习,要勇于走出去,不做井底蛙!”
后來,集团校召开学术年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峰会等大型活动时,马校长总是记得给临江路小学“走出去”的机会,在一次次分享、学习中,我们一次次收获、成长。同时,我们的宣传意识也逐步增强,对于品牌建设的每一步,都有意识地联系重庆日报、华龙网等新闻媒体,客观报道;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自我宣传。“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乃至临江路小学在公众中的知晓度与美誉度逐步扩大。
2019年6月,张帝部长和我们一起回首“临江礼好”德育品牌的创建之路,我们豁然开朗:集团校对我们的帮助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学术经验、深厚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引领着我们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出“研-觅-建-聚-扬”这样的凝炼学校文化特色之路,让“临江礼好”德育品牌从临江路小学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让临江路小学自己“强”起来。这样的集团文化滋养,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