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校园净土

来源 :新校园·阅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tsang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体罚学生早已不是个案,各种法律法规也明令禁止体罚学生,但又始终屡禁不绝。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体罚不仅有悖于教育事业“育人为本”的宗旨,也有悖于为人师表“仁爱为德”的师道。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剖析了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提出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杜绝体罚学生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教育;校园体罚;反思
  
  一、事件回放——屡禁不止的体罚现象
  事件一:甘肃学生疑遭老师体罚诱发癫痫。(《兰州晨报》2004年)
  事件二:安徽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被老师罚站,自觉羞辱而自杀。(桂龙新闻网2005年)
  事件三:甘肃高中女生迟到四次被班主任接连罚站三天(《西部商报》2006年)
  事件四:四川学生上课嘻闹被老师操场罚站,受罚学生不敢上课。(《华西都市报》2007年)
  事件五:广东六年级女生做错作业,被老师拧裂耳朵,所幸未影响听力。(《广州日报》 2008年)
  事件六:辽宁一教师体罚学生及针对同一学生殴打事件,最终引发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再次冲突,酿成一死一伤惨剧。(《经济特刊》2009年)
  ……
  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这样的新闻,总是能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和近乎一致的谴责,但又始终屡禁不绝。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何会频频出现体罚学生的事件呢?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体罚学生之所以受到社会的谴责,是因为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智力发展、学习成绩以及师生关系都有很负面的影响。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省市实施的有关条例上都明文禁止体罚,对于那些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将给予其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反思——为何禁而不止
  平心而论,教师体罚学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但为什么部分教师还要采取明显野蛮、粗鲁甚至违法的体罚行为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有失师道尊严、有违国家法制吗?如果他们什么都知道,却还要采用体罚的办法来“教育”学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1.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教不严”就是“师之惰”, 家长确信“不打不骂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古训,老师也信奉“响鼓还须重棰敲”的格言,从孔子开始就有体罚学生这一现象,所以古代私塾老师上课都手持戒尺,这是被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后来虽然逐渐淡化并取消了体罚,但积弊已根深蒂固,有的家长甚至说“对我孩子严格点,不听话你就打”。某些教师心态上还保持着传统的权威管教,把学生的某些“不规”言行认为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但不管怎么说,靠体罚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开化的陋习。
  2.老师的“过劳”和心理健康。
  有教育专家指出,当前校园中体罚学生问题,师德仅是表象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往往是师德掩盖了教师在工作压力之下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地方过分追求升学率,升学指标层层分派到教师身上,教师教学业绩以及工资福利直接与升学率挂钩,教师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教师超负荷的压力往往导致心理问题,出现情绪紧张、态度粗暴、甚至于出现暴力等不良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
  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问题:15.23%的中小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2.49%的教师已经构成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
  如果不重视老师的心理问题矫正,不去舒缓他们的压力,而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完美工作,无论是从保护、教育学生的角度,还是从保护老师权益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利的。
  3.“应试教育”普遍存在。
  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升学率是衡量地方教育水平、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业绩的最重要指标。站在老师的立场,为了赶进度,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少有实现师生互动或互相关怀沟通的时间,师生关系成为升学压力的牺牲品。过去社会对老师的职业要求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则主要以“传道授业”为主,而“解惑”需要花时间,需要心灵沟通,这在现代被称为 “麦当劳化的社会”,即一切讲究速成,立竿见影的社会是不现实的。单从效率而言,体罚的确兼具了便利性、有效性、快速性,所以顺理成章的成为教室里常出现的管教模式。
  有人提出,在中国校园,大学基本没有体罚行为,体罚现象只是发生在中小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道理很简单,大学有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中小学却是存在着极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从深层来看,是教育体制问题,人们看重学府五车式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对“人”本身的关注。
  此外,部分老师没有调解师生矛盾的能力,缺乏处理冲突的技巧,对学生的挑战除了打骂之外,也不知道该对学生怎么办。这也是体罚禁而不止的原因之一。
  三、探讨——教育应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结合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书育人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来不得一点简单粗暴。体罚这种侵害学生人身、有辱学生人格的做法,既有悖于教育事业“育人为本”的宗旨,也有悖于为人师表“仁爱为德”的师道。存在问题,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良方才是正确、积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这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还要家长重视,社会重视。
  教师不得打骂学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底线,关爱教育、赏识教育,始终都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师应秉持“尊重与包容”的人权精神,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以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 ,以耐心期待学生的转化。当学生发生错误时,一方面要怀着宽容的心态指出错误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给予适当的教育性惩戒。所谓的教育性惩戒,不是为教师宣泄自己的愤怒,而在于使学生受到教育。在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以区分体罚尤其是变相体罚与教育性惩戒以及实施教育性惩戒之间的各种规范。
  学校也应将家长纳入教育者行列中来,从而把与家长的沟通、对家长的教育也一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比如,当学生发生严重的不当行为时,教师只能做初步处理, 因为对学生的管教权大部分在家长手里,教师要积极和家长合作,提出对孩子行为改变的建议。学校和家长双管齐下,才是能收到较好成效的方式。最无奈的状况是教师告知家长学生的问题行为,而家长却毫无响应。教师教学的效能,会因为家长配合与否,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所以,落实家长的管教功能很是重要。
  教育问题关联着千家万户,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未来,教育的理念映射出当代的思想文化。当代基础教育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新课程改革,然而,只要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就会让所有关注教育的人们仍然痛心和无奈。要解决校园体罚现象的顽疾,不仅仅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落实家长的管教功能,更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颜旭.从校园事件谈尊师重教之忧[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2(6):101.
  [2] 王伟.看韩国老师如何惩罚学生[J].内蒙古教育,2010(4):18-19.
  [3] 傅文国.教师切忌冲动[J].师资建设,2009(7):46-46.
  [4] 郁晶陶.老师的压力[N].新民晚报,2010.5.21.
  [5]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浦玲,苏州大学医学部2009级生物学科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围绕《速度》这堂公开课的设计和教后反思,探讨了如何度过教学疲劳期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寻找课堂教学新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注入新的思想和内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永远充满活力。  关键词:物理学科;疲劳期;公开课有感    笔者至今刚好工作了十年整。也许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踏上讲台时学生
期刊
摘要:生物新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笔者的生物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就新课改中教师的改变作一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变    生物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适应;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
期刊
摘要:品德教学就是一种真善美的教学,学生品德的形成正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让品德浸润于生活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在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体验;品德教学    让品德教学成为快乐的旅程;让品德教学成为道德生活追求的过程;让品德课堂成为美的盛会;让品德课堂成为小小哲学家的摇篮;让品德课堂成为蓝天下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教育管理实践,在明确学校教育科技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确基础上,就教育科技团队的创建与管理作一探讨,旨在加强学校教育科技团队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个人发展,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技团队;创建;管理    小学科技教育除了科学课教育以外,还肩负着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发挥学校科普教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探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为构建家校合作良好外部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管理;家校合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强调教育的文化内涵,强调学校教育的开放,将学校、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看作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共同因素,并特别强调学校与家长之间
期刊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地减少,各县市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科学办校的需要,撤点并校成为新的改革潮流,新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像一朵闪烁的金花,给外出务工的空巢家庭带来了福音,同时寄宿制学校给公平的优质教育提供了好的平台,然而寄宿制的管理和硬件投入等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有效管理、教育好寄宿制学生的策略是农村寄宿制班主任永恒的探索主题。  学生中独生子女为大多数,第一次远离父母,离开“家”这个温
期刊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师生关系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凸现,课堂气氛比以前轻松活跃多了,这就预示着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在这种活跃气氛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也被调动了起来,更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突然插话”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被当作是不守纪律、破坏课堂秩序的表现。但我却视为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也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更是教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德育教育实践,探讨了德育的本土文化滋养问题。笔者认为,改革传统德育形式和方法,以本土文化滋养我们的德育,把锦溪古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成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可以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等方面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育管理;德育实践;本土文化;滋养    《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
期刊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确立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结合笔者的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从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地理学科的课外实践等角度阐述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育管理;地理学科;特色;学生;主体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
期刊
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全国76所学校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而我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所谓的“问题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