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景,让地理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需求。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認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一、运用生活经验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
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知识才是活的,才更富有生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地理素养。
初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如何解决时,我先提问:“你们家稻田里没水了,而附近的池塘里有,你怎么解决?”学生答:“好办。用水泵将池塘里的水抽到田里就行了。”我又问:“那现在我国南方水多,北方缺水,你能想个方法帮一下北方吗?”学生受到前面的提示,很快就有了答案。而且这个解决方法很难被遗忘,因为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他们理解了,所以记忆更深刻。我又问:“如果自来水厂的通知说明天会停水一天,你会怎么做?或者你看到你父母是如何做的吗?”学生答:“以前停水就是提前把家里能装水的容器都装满水。”我再问:“那我们这里夏天降水多,而冬天降水少,但我们冬天对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你怎么解决?”学生答:“修水库。”我追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村边上建了很多水库。”我说:“哦,原来村边上的那些池塘是村里建的小型水库啊。看来你们都是有心人啊!”所提问的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这样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知识的获取就自然而然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教材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多地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容易了解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耕地类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傅明同学家住在傅家坛,他们家的小麦和玉米种在地里,而水稻和油菜主要种在田里。我们这里的庄稼都是这样做的。我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水田,什么是旱地?我们这里的耕地是水田还是旱地,或者两者都有?”当学生只能模糊的说出什么是水田和旱地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继续提问:“在我们这里你见过水田和旱地吗,如何区分水田和旱地?”学生开始左右张望,希望其他同学能给出答案。这时我说:“其实水田和旱地就是我们家里常说的田和地。你们听家长说过吗?”有些学生若有所悟。我继续趁热打铁,继续提问:“现在谁来告诉我水田和旱地的区别?”学生开始回答,比如:水田有田埂,旱地没有田埂。当我听到这个答案时,当即问:“田埂有什么用?”答:储水。继续提问:“那么一般情况下,降水多的地方是水田还是旱地?”答:“水田。”问:“那么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还是旱地?”答:“水田。”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提问:“根据你们自己对农田的观察,我们这里的水田里种植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答:“水稻。”这节课通过我们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而且一旦了解后,很难遗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了解到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也是学生们所需要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体将来发展最有用的一种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善于观察和发现地理问题,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是有用的。
一、运用生活经验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
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知识才是活的,才更富有生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地理素养。
初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如何解决时,我先提问:“你们家稻田里没水了,而附近的池塘里有,你怎么解决?”学生答:“好办。用水泵将池塘里的水抽到田里就行了。”我又问:“那现在我国南方水多,北方缺水,你能想个方法帮一下北方吗?”学生受到前面的提示,很快就有了答案。而且这个解决方法很难被遗忘,因为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他们理解了,所以记忆更深刻。我又问:“如果自来水厂的通知说明天会停水一天,你会怎么做?或者你看到你父母是如何做的吗?”学生答:“以前停水就是提前把家里能装水的容器都装满水。”我再问:“那我们这里夏天降水多,而冬天降水少,但我们冬天对水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你怎么解决?”学生答:“修水库。”我追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村边上建了很多水库。”我说:“哦,原来村边上的那些池塘是村里建的小型水库啊。看来你们都是有心人啊!”所提问的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这样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知识的获取就自然而然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教材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很多地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容易了解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耕地类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傅明同学家住在傅家坛,他们家的小麦和玉米种在地里,而水稻和油菜主要种在田里。我们这里的庄稼都是这样做的。我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水田,什么是旱地?我们这里的耕地是水田还是旱地,或者两者都有?”当学生只能模糊的说出什么是水田和旱地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继续提问:“在我们这里你见过水田和旱地吗,如何区分水田和旱地?”学生开始左右张望,希望其他同学能给出答案。这时我说:“其实水田和旱地就是我们家里常说的田和地。你们听家长说过吗?”有些学生若有所悟。我继续趁热打铁,继续提问:“现在谁来告诉我水田和旱地的区别?”学生开始回答,比如:水田有田埂,旱地没有田埂。当我听到这个答案时,当即问:“田埂有什么用?”答:储水。继续提问:“那么一般情况下,降水多的地方是水田还是旱地?”答:“水田。”问:“那么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还是旱地?”答:“水田。”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提问:“根据你们自己对农田的观察,我们这里的水田里种植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答:“水稻。”这节课通过我们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农业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而且一旦了解后,很难遗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了解到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也是学生们所需要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体将来发展最有用的一种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社会和身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习惯,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善于观察和发现地理问题,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和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这种生活能力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