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群落的复合生态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火如荼的“达利”展结束后不久,K11美术馆迎来了K11 Art Foundation自己的学术团队主导、策划的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家群展“WE——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家的力量”。这个展览遴选了五十多位各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个性化的形式,选择最能反映自己内心的艺术材料和艺术语言,使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全面。
  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其长期思考后的意识形态及艺术精神。他们在思考艺术的表现力时,可能是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具象,从声音到影像,更有可能是从静态到动态。本次展览在平面的绘画、立体的雕塑、多变的装置中逐层介入行为艺术及表演艺术,试图尝试将“当代性”提取出来,摆脱传统艺术的规范,将观念以各种形式自由地表达个人的理解,旨在探索更具个体性的行为,更具包容性的新艺术。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呈现。其中“情感/体验”单元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可以来自于个人、群体、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创作,而这些创作中最直接的部分会来源于他们个人的艺术体验。体验是艺术家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支柱,是表达意识的内在关系。在艺术体验中,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灵觉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通过这些感官体验,艺术家把他们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化成情感表达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说:“艺术的内在因素,即情感,必须存在。”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所以在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材料还是语言,都以情感为目的传达,直接映射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赋予的情感本身,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来自于电影、戏剧、美食、宗教、生命、科技、图案、动物、风景、恋爱、学习、行走、旅行,甚至于以艺术家自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等等方面。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艺术家转化成特定的人生际遇,对他们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在“物质/语言”单元中,物质性是指材料物质上的“个性”,也就是决定个材料区别于其他材料而被运用到作品中的所有属性的集合。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基础,艺术家通过对物质的思考和再认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在本单元中,物质具有双重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物质材料和物质语言。其是艺术家以研究物质材料本身为切入点,从自己最为熟悉的材料出发,强调材料的质地特征,挖掘材料的特殊意义后加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者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在这种形式中,材料既是素材又是表现本体,以此来揭示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在充分掌握物质这一特性后,艺术家会弱化物质材料本身而转为以物质的隐喻方式作为语言表现形式,物质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精神联系和语言的功能,从而建立了形而上的内在本质。这种艺术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在绘画、录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可见,也能通过在空间和色彩关系上去寻找发现。
  “现象/事件”单元展现了基于独立的现象学背景所做的思考。黑格尔在著作《精神现象学》中系统地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来自哲学的一个流派,与“生活哲学”有着渊源关系,又与当代艺术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来源以及作品特征。现象学源于自然创造和思维,却反映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反思。艺术家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根植于社会。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判断,这些因素包括道德、法制、经济、技术以及政治、宗教和哲学。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艺术现象可以来源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艺术家,这些种种都被转化成艺术作品呈现在本单元中。社会因素推进着事件的发生进程,我们可以在这个单元中看到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中发生着各种现象和事件。艺术家这个独特的群体以他们的视角为我们发掘: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权力象征、宗教符号化的场景体验、持续运动下对认知的隐喻、现成品中事物的新关联、经济制度对社会的介入、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力……
  “剧/表演”单元关注“剧场化”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生长。艺术中出现剧场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那时前卫的戏剧批评家们用视觉艺术的观念去看待戏剧。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剧场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剧场形式的多变、戏剧观念的变化和戏剧模式的突破。而行为表演也同样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以艺术家本身为创作媒介,为了特定含义而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行为表演作为对绘画这种理论性探索的对应实践,让观者体会到更多观看角度和感官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多延展。在呈现语言上,剧场表演偏向美学性表演,而行为表演则更靠近社会性表演。本单元将在展览期间每周日下午3点,由十个(组)艺术家呈现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观众除了可以沉浸在剧场式的美学感染中,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行为表演中,共同创造艺术作品,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我们”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试图打破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把观众融入展览之中,融入艺术家之间,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消解横亘在公众与艺术之间的显在或隐性的障碍,使艺术本身的能量更为充分地释放。“我们”开始于一个展览,之后将演变为一个艺术社群,更会持续发展成一个个艺术项目,让“我们”都可以共同参与。
其他文献
坚持,带来意料之外的“供给侧改革”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静安国际雕塑艺术节不是一个新活动了,它通过品牌积累、推广取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否分享一下你的成功经验?  毛文采(以下简称“毛”):从2010年开始静安国际雕塑展做了四届,但我们接触这个项目是在2007年,花了三年的时间做了第一届。这个路程是漫长的,但是现在回头看都值得。2007年的时候,我们坐下来谈公共艺术谈何容易,那个时
期刊
以“理性”的机械去探知人内心中的“不可解”,将“明白的”与“不明白的”部分通过自己所发明设计的机械体现出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成为“明和电机”现任社长土佐信道的口头禅。“超常识机械”(Nonsense Machine)该是这句话比较全面的一次现身说法。  当土佐信道将头脑中的构思转化为艺术品的时候,他也将艺术品进行工艺图纸化的改造,进而让这些在展厅中被尊奉为艺术品的东西尽量能够进入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实
期刊
“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展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乌镇的西栅景区,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旅游目的地“乌镇”;第二个,也是这次展览的主展场北栅丝厂,原是建于1970年的乌镇丝厂。  乌镇处于苏、沪、杭之间,在历史文化名人云集、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江南,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乌镇并不具有多特殊的先天优势。但对今天占旅游市场绝对多数的游客来说,真真假假,又有谁会在乎?他们欲求的是所见所闻之下的“实在感”而非“真实性
期刊
2016年2月27日至3月10日,由黑龙江省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工业在场——2015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黑龙江巡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本届三年展展览主题为“工业在场”,试图在首届三年展的脉络下,遵循当下艺术从“艺术再现”到“艺术表现”再到“艺术参与”的发展趋势,将我们关注的问题由“叙事”转向“在场”,进一步探讨在传统“工业版画”概念的惯性影响下,当代工业版画该如何适
期刊
瘦长、扁平、嶙峋,这是贾科梅蒂雕塑最显著的特征。此次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是贾科梅蒂首次在国内的大规模展出。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通过二百五十件作品让我们目睹了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一生创作的历程。当我们直面他的作品时,不仅被那些削瘦如柴却又立体逼真的青铜像所震撼,更被那一座座雕像所散发出来的孤独感所吸引。  走向扁平  贾科梅蒂认为自己的作品受到罗丹的影响
期刊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安尼施·卡普尔与伦勃朗”,为大众提供了一次见证两位伟大的西方艺术家对话的机会。此次展出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均以宗教文化下的“肉体之腐朽”为主题。放弃国解式的表现方式并不意味着放弃与神学及宗教仪式相关的主题,而更多的是要创造教条之外的表现手法。在涉及宗教题材时,抽象和概念手法并不多见,但艺术家既要使无形的东西可见,又要打破传统的表现形式,无疑是难上加难。卡普尔(A
期刊
伯恩德诺特·斯米尔德(Berndnaut Smilde)在格罗宁根(荷兰北方省份之一)的汉斯应用技术大学(Hsnzehogescnool,Groningen)学习了纯艺术专业之后,定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他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实践和构想的艺术作品有着一种微妙精练的风度。艺术家精巧的“云”系列摄影以及富有创见的雕塑作品看起来简洁明了,近乎透明。斯米尔德对于塑造万物的大气非常着迷,像是位对天空抽象出各种想法
期刊
近日,中华艺术宫的一楼展厅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哥伦比亚画家博特罗的一百三十七件绘画作品。如果你不是个喜欢走马观花的欣赏者,你一定不会被一系列“我画的不是胖子”或“以胖为美的画家”的标签影响你的鉴赏力。如果你能全面仔细地观赏博特罗的拉美生活、马戏系列、斗牛系列、静物系列、经典再现、宗教系列、素描系列以及中华艺术宫广场上的大型女性雕塑共八大板块的作品后,你会发现,“胖”这一概念在你的脑海中就会
期刊
克里斯托弗·戈勃朗(Cristobal Gabarron)的艺术作品为公共艺术开启了新话语范式。在赋予作品情感底色、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的同时融入对社会的关怀,以其对视觉经验的重组和再置的方式表达其对公共环境的理解。其作品呈现的对公共领域的人文主义关怀重构了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当代艺术界,各种风格、流派,驳杂其生,似乎不可不谓盛世大观。对艺术本源的追问,恐怕不得不回到海德格尔所谓“深渊时代”或“贫困时
期刊
20世纪俄商法国哲学家科耶夫,为了阐释他视野中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及其辩证法,曾在一封与法国哲学家的通信中,描述过一个“金戒指”的形象:  我所设想的是一个金戒指的形象,如果没有中间的洞,也就不存在戒指的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说,指环中间的洞和金是同等的。正是这个金戒指中包含了两种存在,因此这个指环就是那个统一性。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金子就是自然,洞就是人,指环就是精神。  全戒指的隐喻形象地说明了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