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火如荼的“达利”展结束后不久,K11美术馆迎来了K11 Art Foundation自己的学术团队主导、策划的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家群展“WE——一个关于当代艺术家的力量”。这个展览遴选了五十多位各具特色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个性化的形式,选择最能反映自己内心的艺术材料和艺术语言,使艺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全面。
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其长期思考后的意识形态及艺术精神。他们在思考艺术的表现力时,可能是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具象,从声音到影像,更有可能是从静态到动态。本次展览在平面的绘画、立体的雕塑、多变的装置中逐层介入行为艺术及表演艺术,试图尝试将“当代性”提取出来,摆脱传统艺术的规范,将观念以各种形式自由地表达个人的理解,旨在探索更具个体性的行为,更具包容性的新艺术。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呈现。其中“情感/体验”单元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可以来自于个人、群体、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创作,而这些创作中最直接的部分会来源于他们个人的艺术体验。体验是艺术家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支柱,是表达意识的内在关系。在艺术体验中,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灵觉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通过这些感官体验,艺术家把他们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化成情感表达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说:“艺术的内在因素,即情感,必须存在。”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所以在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材料还是语言,都以情感为目的传达,直接映射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赋予的情感本身,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来自于电影、戏剧、美食、宗教、生命、科技、图案、动物、风景、恋爱、学习、行走、旅行,甚至于以艺术家自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等等方面。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艺术家转化成特定的人生际遇,对他们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在“物质/语言”单元中,物质性是指材料物质上的“个性”,也就是决定个材料区别于其他材料而被运用到作品中的所有属性的集合。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基础,艺术家通过对物质的思考和再认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在本单元中,物质具有双重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物质材料和物质语言。其是艺术家以研究物质材料本身为切入点,从自己最为熟悉的材料出发,强调材料的质地特征,挖掘材料的特殊意义后加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者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在这种形式中,材料既是素材又是表现本体,以此来揭示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在充分掌握物质这一特性后,艺术家会弱化物质材料本身而转为以物质的隐喻方式作为语言表现形式,物质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精神联系和语言的功能,从而建立了形而上的内在本质。这种艺术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在绘画、录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可见,也能通过在空间和色彩关系上去寻找发现。
“现象/事件”单元展现了基于独立的现象学背景所做的思考。黑格尔在著作《精神现象学》中系统地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来自哲学的一个流派,与“生活哲学”有着渊源关系,又与当代艺术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来源以及作品特征。现象学源于自然创造和思维,却反映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反思。艺术家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根植于社会。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判断,这些因素包括道德、法制、经济、技术以及政治、宗教和哲学。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艺术现象可以来源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艺术家,这些种种都被转化成艺术作品呈现在本单元中。社会因素推进着事件的发生进程,我们可以在这个单元中看到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中发生着各种现象和事件。艺术家这个独特的群体以他们的视角为我们发掘: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权力象征、宗教符号化的场景体验、持续运动下对认知的隐喻、现成品中事物的新关联、经济制度对社会的介入、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力……
“剧/表演”单元关注“剧场化”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生长。艺术中出现剧场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那时前卫的戏剧批评家们用视觉艺术的观念去看待戏剧。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剧场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剧场形式的多变、戏剧观念的变化和戏剧模式的突破。而行为表演也同样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以艺术家本身为创作媒介,为了特定含义而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行为表演作为对绘画这种理论性探索的对应实践,让观者体会到更多观看角度和感官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多延展。在呈现语言上,剧场表演偏向美学性表演,而行为表演则更靠近社会性表演。本单元将在展览期间每周日下午3点,由十个(组)艺术家呈现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观众除了可以沉浸在剧场式的美学感染中,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行为表演中,共同创造艺术作品,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我们”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试图打破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把观众融入展览之中,融入艺术家之间,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消解横亘在公众与艺术之间的显在或隐性的障碍,使艺术本身的能量更为充分地释放。“我们”开始于一个展览,之后将演变为一个艺术社群,更会持续发展成一个个艺术项目,让“我们”都可以共同参与。
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其长期思考后的意识形态及艺术精神。他们在思考艺术的表现力时,可能是从平面到立体,从抽象到具象,从声音到影像,更有可能是从静态到动态。本次展览在平面的绘画、立体的雕塑、多变的装置中逐层介入行为艺术及表演艺术,试图尝试将“当代性”提取出来,摆脱传统艺术的规范,将观念以各种形式自由地表达个人的理解,旨在探索更具个体性的行为,更具包容性的新艺术。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呈现。其中“情感/体验”单元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可以来自于个人、群体、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创作,而这些创作中最直接的部分会来源于他们个人的艺术体验。体验是艺术家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支柱,是表达意识的内在关系。在艺术体验中,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灵觉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通过这些感官体验,艺术家把他们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化成情感表达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康定斯基说:“艺术的内在因素,即情感,必须存在。”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所以在我们所看到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材料还是语言,都以情感为目的传达,直接映射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赋予的情感本身,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来自于电影、戏剧、美食、宗教、生命、科技、图案、动物、风景、恋爱、学习、行走、旅行,甚至于以艺术家自身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等等方面。而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被艺术家转化成特定的人生际遇,对他们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在“物质/语言”单元中,物质性是指材料物质上的“个性”,也就是决定个材料区别于其他材料而被运用到作品中的所有属性的集合。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质材料的基础,艺术家通过对物质的思考和再认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在本单元中,物质具有双重表现形式,可以看作是物质材料和物质语言。其是艺术家以研究物质材料本身为切入点,从自己最为熟悉的材料出发,强调材料的质地特征,挖掘材料的特殊意义后加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观者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在这种形式中,材料既是素材又是表现本体,以此来揭示物质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在充分掌握物质这一特性后,艺术家会弱化物质材料本身而转为以物质的隐喻方式作为语言表现形式,物质在整个作品中发挥了精神联系和语言的功能,从而建立了形而上的内在本质。这种艺术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在绘画、录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可见,也能通过在空间和色彩关系上去寻找发现。
“现象/事件”单元展现了基于独立的现象学背景所做的思考。黑格尔在著作《精神现象学》中系统地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现象学来自哲学的一个流派,与“生活哲学”有着渊源关系,又与当代艺术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来源以及作品特征。现象学源于自然创造和思维,却反映了艺术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反思。艺术家作为人类群体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根植于社会。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判断,这些因素包括道德、法制、经济、技术以及政治、宗教和哲学。在社会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艺术现象可以来源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个艺术家,这些种种都被转化成艺术作品呈现在本单元中。社会因素推进着事件的发生进程,我们可以在这个单元中看到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中发生着各种现象和事件。艺术家这个独特的群体以他们的视角为我们发掘: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权力象征、宗教符号化的场景体验、持续运动下对认知的隐喻、现成品中事物的新关联、经济制度对社会的介入、流行文化带来的影响力……
“剧/表演”单元关注“剧场化”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生长。艺术中出现剧场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那时前卫的戏剧批评家们用视觉艺术的观念去看待戏剧。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剧场更具实验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剧场形式的多变、戏剧观念的变化和戏剧模式的突破。而行为表演也同样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以艺术家本身为创作媒介,为了特定含义而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行为表演作为对绘画这种理论性探索的对应实践,让观者体会到更多观看角度和感官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多延展。在呈现语言上,剧场表演偏向美学性表演,而行为表演则更靠近社会性表演。本单元将在展览期间每周日下午3点,由十个(组)艺术家呈现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观众除了可以沉浸在剧场式的美学感染中,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家的行为表演中,共同创造艺术作品,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我们”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态度。我们试图打破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把观众融入展览之中,融入艺术家之间,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消解横亘在公众与艺术之间的显在或隐性的障碍,使艺术本身的能量更为充分地释放。“我们”开始于一个展览,之后将演变为一个艺术社群,更会持续发展成一个个艺术项目,让“我们”都可以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