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 要】 对国内外心血管内科领域的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为明确心血管内科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分析心血管内科专业在新药物新技术应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进展与展望
从50多年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中获得的知识与其在预防战略和行动中的应用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全球预防心血管疾病流行的工作几乎刚刚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一些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及管理制度限制了各国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对卫生保健问题充分作出反应的能力。长期的贫穷、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普遍混乱暗示着富裕国家建立的预防模式对全世界多数国家而言几乎是不适当的。
一、心血管发展方向
1、深化干细胞治疗研究
要加强并且更加深入去研究心肌再生和血管生成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改善缺患者的血性心肌病患的病发与治疗,为了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干细胞治疗。
2、拓宽外周血管疾病治疗的适应证
要积极的开展一些关于患者出现的一些静脉狭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与闭塞疾病等方面的介入治疗。积极的进行一些开展糖尿病足干细胞联合的介入治疗,更加有效的来降低患者的截肢率。为患者积极的开展一些在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病方面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扩大周围的血管疾病的治疗。
3、开展心脏电生理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有关研究
为了更加有效的来治疗患者在心律失常方面出现一些的情况,要更加深化经导管消融的治疗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导管消融地治疗,还要针对患者出现问题进行一些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二、心律失常治疗的新进展
1、起搏器适应证的进展
2007年,欧洲心脏学会(ESC)起搏治疗指南将“腺苷敏感性晕厥”列入了反射性晕厥的起搏治疗指南中。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研究显示,起搏治疗通过缩短或消除长间歇,能有效地预防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同时,有报道显示婴儿发生的药物无效的肾上腺素能依赖型TdP可被快速心房起搏所抑制。除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心脏起搏也将成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2007年ESC将窦性心律、心功能Ⅲ-Ⅳ级、QRS波≥120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ICD是防止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手段。2007年ESC已将心肌梗死后LVEF≤35%、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推荐为ICD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起搏部位、方式的进展
随着对心脏起搏认识的逐渐深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已被证实会促进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为追求与生理更吻合的起搏部位,国内外先后进行了His束起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等研究,初步证明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但其进一步疗效尚待研究证实。
永久性起搏防治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不同部位的起搏,缩短P波时限,减少心房不应期离散度,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表明房间隔起搏可减少有症状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Leclercq研究发现右房双部位起搏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这些方法远期的心房颤动复发率渐有升高,其长期疗效有待更多的研究观察。
2、心律失常检测手段及基础研究进展
应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和心腔内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或螺旋CT造影成像指导经导管消融治疗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安静卧床休息,降低基础代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这是疾病急性期处理的一般原则.但长期卧床休息,却会给机体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治疗后,开始活动时,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根据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等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或再训练,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力劳动者患冠心病的人数较少.长期坚持体力劳动,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口径,增加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通过减少神经体液性过度反应和增加应激的负荷能力,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根据美国心肺康复学会1990年的建议.将冠心病康复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住院期、恢复期、持续发展维持期和维持期。
1、住院期:指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一般l一2周,主要康复内容为低水平体力活动(包括绝对卧床)和符合病人自身知识层次的卫生教育。
2、恢复期:指病人出院后回家或去疗养院阶段,一般为8-12周,主要康复内容为逐步增加体力活动,继续接受卫生宣教,以取得最佳疗效,并经职业咨询确认病人有能力胜任原工作后再恢复工作。
3、持续发展维持阶段:亦称监护阶段.美国心肺康复学会依病人临床情况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别,并将中、高度危险组列为监护中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重点对象。此期约持续4-12个月.这期间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贵任心及必要的理论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维持期:以进行合适的体育锻炼为康复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指导病人做适当的康复活动,护理人员常依靠监测心电图所示的波型,心率变化及代谢当量、运动测验的测试数据指导病人的活动范围及强度。
四、结论
公共卫生科学产生半个多世纪之后,迫切需要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问题。唯一明显切合实际的策略是全民获得一级心血管疾病预防。现有的大部分资源应针对这一策略进行投入,且预防政策和指南对资源和内容而言应该切合实际。现需要检查预防计划效果的监测系统。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居民危险性的潜在决定因素和基本计划及政策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鄙榭岂.重视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
[2]潘柏申.重视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
[3]姜志胜,唐朝枢.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2000,6:58-64.
【摘 要】 对国内外心血管内科领域的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为明确心血管内科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分析心血管内科专业在新药物新技术应用、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进展与展望
从50多年的心血管疾病预防中获得的知识与其在预防战略和行动中的应用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全球预防心血管疾病流行的工作几乎刚刚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一些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及管理制度限制了各国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对卫生保健问题充分作出反应的能力。长期的贫穷、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普遍混乱暗示着富裕国家建立的预防模式对全世界多数国家而言几乎是不适当的。
一、心血管发展方向
1、深化干细胞治疗研究
要加强并且更加深入去研究心肌再生和血管生成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改善缺患者的血性心肌病患的病发与治疗,为了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干细胞治疗。
2、拓宽外周血管疾病治疗的适应证
要积极的开展一些关于患者出现的一些静脉狭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与闭塞疾病等方面的介入治疗。积极的进行一些开展糖尿病足干细胞联合的介入治疗,更加有效的来降低患者的截肢率。为患者积极的开展一些在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病方面出现的问题,更好地扩大周围的血管疾病的治疗。
3、开展心脏电生理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有关研究
为了更加有效的来治疗患者在心律失常方面出现一些的情况,要更加深化经导管消融的治疗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经导管消融地治疗,还要针对患者出现问题进行一些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二、心律失常治疗的新进展
1、起搏器适应证的进展
2007年,欧洲心脏学会(ESC)起搏治疗指南将“腺苷敏感性晕厥”列入了反射性晕厥的起搏治疗指南中。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研究显示,起搏治疗通过缩短或消除长间歇,能有效地预防长QT综合征患者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同时,有报道显示婴儿发生的药物无效的肾上腺素能依赖型TdP可被快速心房起搏所抑制。除了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心脏起搏也将成为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2007年ESC将窦性心律、心功能Ⅲ-Ⅳ级、QRS波≥120ms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ICD是防止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手段。2007年ESC已将心肌梗死后LVEF≤35%、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推荐为ICD治疗的Ⅰ类适应证。
起搏部位、方式的进展
随着对心脏起搏认识的逐渐深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已被证实会促进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为追求与生理更吻合的起搏部位,国内外先后进行了His束起搏、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等研究,初步证明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但其进一步疗效尚待研究证实。
永久性起搏防治心房颤动是心房颤动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不同部位的起搏,缩短P波时限,减少心房不应期离散度,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表明房间隔起搏可减少有症状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Leclercq研究发现右房双部位起搏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但是,也有研究显示这些方法远期的心房颤动复发率渐有升高,其长期疗效有待更多的研究观察。
2、心律失常检测手段及基础研究进展
应用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和心腔内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或螺旋CT造影成像指导经导管消融治疗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安静卧床休息,降低基础代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这是疾病急性期处理的一般原则.但长期卧床休息,却会给机体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治疗后,开始活动时,往往会发生明显的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根据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等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或再训练,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力劳动者患冠心病的人数较少.长期坚持体力劳动,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口径,增加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通过减少神经体液性过度反应和增加应激的负荷能力,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根据美国心肺康复学会1990年的建议.将冠心病康复的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住院期、恢复期、持续发展维持期和维持期。
1、住院期:指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一般l一2周,主要康复内容为低水平体力活动(包括绝对卧床)和符合病人自身知识层次的卫生教育。
2、恢复期:指病人出院后回家或去疗养院阶段,一般为8-12周,主要康复内容为逐步增加体力活动,继续接受卫生宣教,以取得最佳疗效,并经职业咨询确认病人有能力胜任原工作后再恢复工作。
3、持续发展维持阶段:亦称监护阶段.美国心肺康复学会依病人临床情况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别,并将中、高度危险组列为监护中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重点对象。此期约持续4-12个月.这期间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贵任心及必要的理论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维持期:以进行合适的体育锻炼为康复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指导病人做适当的康复活动,护理人员常依靠监测心电图所示的波型,心率变化及代谢当量、运动测验的测试数据指导病人的活动范围及强度。
四、结论
公共卫生科学产生半个多世纪之后,迫切需要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问题。唯一明显切合实际的策略是全民获得一级心血管疾病预防。现有的大部分资源应针对这一策略进行投入,且预防政策和指南对资源和内容而言应该切合实际。现需要检查预防计划效果的监测系统。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居民危险性的潜在决定因素和基本计划及政策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鄙榭岂.重视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
[2]潘柏申.重视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
[3]姜志胜,唐朝枢.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2000,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