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主要受益者是高校学生,网络改变了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说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新思路。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取而代之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又加大了教学难度。为了顺利推进教学进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改革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学生
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着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程度有多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1.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言行的影响
既然网络作为高校学生必不可少的交流手段,那么学生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中都会应用到网络。网络在给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网络如此发达,学生不仅可以用它来查阅资料和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甚至可以用一些app和软件进行娱乐。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扩大。学生过分看中网络信息的便捷化,从而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疲于去自主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平台,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存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网络恰恰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其中的各种信息和人群交织在一起,向青少年们传递着各种思想观念。虽说不同思想的交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文化的差异也愈发明显,各种思想在其中鱼龙混杂,让高校学生无法准确分辨其正确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假象迷惑,心理防线也比较脆弱,在错误的思想观念面前无法做到远离和隔绝。
二、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在网络环境的支配下,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体
其实,网络多媒体的使用,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做出改动,只是改变了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自主决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的推进,而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把自认为有必要了解的内容拿出来重点讲解,而把其余部分省略或者只进行简单的介绍。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內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趋势,高校学生只有顺应这种潮流,改变自己去适应这种新的模式,才能有效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也就是说要将高校学生和教师放到同等的高度,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存在许多不利于高校学生端正思想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合理使用网络多媒体。
2.在网络环境的覆盖下,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途径
网络的普遍应用,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彻底颠覆以往的教学体制,而是在其基础上融合网络教学这条新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弊端,将其放在网络教学这个大框架下去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进,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一个有深度的融合过程,要在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优质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1.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互换。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新时期,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认识新事物的方式越来越多,各种信息资源充斥不断。这种现象导致了辅导教育人员转变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合作教学关系。教育者在纠正和指点学生思想误区和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对自身也是提升内涵和修养的机会。比如,教育人员在开导和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的谈话做好足够的功课,弥补自身观点和说服力的缺陷和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想要对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引导,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让学生尊重和信服的手段和方式。其次,教育人员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教育者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和端正态度,还要做到能够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正是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师生之间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才会有差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有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兴趣和满足好奇心的场所,同时巨大的信息量也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教育人员要想成功的引导学生去学会客观、理性、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待问题,必须要做好学生工作。以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处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
2.把培养学生观念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从规定学生如何做到指导学生如何做,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之所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现象明显,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过于直白,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希望收到约束和管制。既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那么过程就应该选择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与网络结合的方式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将观念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学习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观念才是影响高校学生言行的主要因素。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等的高度,将师生之间的交流看做一场平等的互动。另外,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榜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杜绝不良的网络诱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相互之间的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教学内容应当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学生观念的培养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揣摩和完善自我。高校應该开展一些相关的人文素质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例如我的中国梦主体研讨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演讲以及我的思想观念征文比赛等等。并且活动中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体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及时的改进。
四、小结
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优异的学习能力和端正的品德兼具的现代化大学生,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却品格差强人意的伪君子。所以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顺应潮流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必然的。通过上文,为了有效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通过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位置、把培养学生观念意识作为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应当多元化等等方式实现具体的改革。但是,网络环境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2013年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1-22.
[5][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美]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学生
人们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着影响。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程度有多深,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1.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言行的影响
既然网络作为高校学生必不可少的交流手段,那么学生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中都会应用到网络。网络在给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的同时,还在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网络如此发达,学生不仅可以用它来查阅资料和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甚至可以用一些app和软件进行娱乐。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扩大。学生过分看中网络信息的便捷化,从而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疲于去自主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平台,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存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网络恰恰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其中的各种信息和人群交织在一起,向青少年们传递着各种思想观念。虽说不同思想的交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文化的差异也愈发明显,各种思想在其中鱼龙混杂,让高校学生无法准确分辨其正确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被假象迷惑,心理防线也比较脆弱,在错误的思想观念面前无法做到远离和隔绝。
二、网络环境影响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在网络环境的支配下,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主体
其实,网络多媒体的使用,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做出改动,只是改变了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自主决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的推进,而是直接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把自认为有必要了解的内容拿出来重点讲解,而把其余部分省略或者只进行简单的介绍。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內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趋势,高校学生只有顺应这种潮流,改变自己去适应这种新的模式,才能有效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也就是说要将高校学生和教师放到同等的高度,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环境非常复杂,存在许多不利于高校学生端正思想的因素,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合理使用网络多媒体。
2.在网络环境的覆盖下,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途径
网络的普遍应用,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彻底颠覆以往的教学体制,而是在其基础上融合网络教学这条新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弊端,将其放在网络教学这个大框架下去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进,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一个有深度的融合过程,要在符合网络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优质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1.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互换。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新时期,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认识新事物的方式越来越多,各种信息资源充斥不断。这种现象导致了辅导教育人员转变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合作教学关系。教育者在纠正和指点学生思想误区和进行合理引导的同时,对自身也是提升内涵和修养的机会。比如,教育人员在开导和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的谈话做好足够的功课,弥补自身观点和说服力的缺陷和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想要对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引导,必须要有一套能够让学生尊重和信服的手段和方式。其次,教育人员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教育者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和端正态度,还要做到能够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正是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师生之间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才会有差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有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兴趣和满足好奇心的场所,同时巨大的信息量也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教育人员要想成功的引导学生去学会客观、理性、多角度、全方位的看待问题,必须要做好学生工作。以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处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
2.把培养学生观念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从规定学生如何做到指导学生如何做,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之所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现象明显,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过于直白,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希望收到约束和管制。既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那么过程就应该选择最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种,与网络结合的方式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将观念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学习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观念才是影响高校学生言行的主要因素。老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等的高度,将师生之间的交流看做一场平等的互动。另外,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榜样,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杜绝不良的网络诱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相互之间的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3.教学内容应当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拘泥于书本知识,学生观念的培养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揣摩和完善自我。高校應该开展一些相关的人文素质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例如我的中国梦主体研讨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演讲以及我的思想观念征文比赛等等。并且活动中可以实现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体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及时的改进。
四、小结
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是优异的学习能力和端正的品德兼具的现代化大学生,而不是空有理论知识却品格差强人意的伪君子。所以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顺应潮流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必然的。通过上文,为了有效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通过将学生放在课堂中心位置、把培养学生观念意识作为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应当多元化等等方式实现具体的改革。但是,网络环境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2013年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1-22.
[5][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肖勇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美]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