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课,是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意素质、智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审美素质的重要的、很有效的途径,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音乐教学农村中学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可见,音乐这个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巨大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又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审美、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正朝着由重成绩向重德育迈进。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农村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农村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又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天安门上高唱《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歌》,晚上大型晚会上六万人高唱《歌唱祖国》,使得全场乃至全中国人民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空前高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农村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音乐教育活动极注重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其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农村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一首《爱的奉献》唤起了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爱心与奉献,使灾区的人们得到了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重唱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讴歌可歌可泣的英雄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教师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农村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农村中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时,如果能表演出色,就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可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但能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越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人们更是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农村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则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的预备铃不是铃声,而是《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每天5首名曲,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高雅的音乐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五、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要善于发现美甚至创造美,那就需要学习和培养。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即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审美”一直被称为一种“审美观点”或“审美能力”。我认为,随着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艺术和美逐渐走入每个人内心的当代,“审美”应该是每个人具备的一种素质,称之为“审美素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发现不了美的人,更有不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人。因此,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课,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担。比如:《踏浪》,旋律清新、欢快、优美,展示大海的美丽,能唤起同学们对大海的热爱;《爱的奉献》能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爱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爱你中国》更是唱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因此,音乐培养人的审美素质的功能不可轻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音乐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美的踪影,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总之,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
关键词: 音乐教学农村中学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可见,音乐这个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巨大的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又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审美、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正朝着由重成绩向重德育迈进。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农村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农村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又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在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型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天安门上高唱《中华人们共和国国歌》,晚上大型晚会上六万人高唱《歌唱祖国》,使得全场乃至全中国人民群情激奋,斗志昂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空前高涨。中学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农村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音乐教育活动极注重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其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说:“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农村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一首《爱的奉献》唤起了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爱心与奉献,使灾区的人们得到了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重唱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讴歌可歌可泣的英雄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教师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农村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农村中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时,如果能表演出色,就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可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但能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越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人们更是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农村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则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的预备铃不是铃声,而是《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每天5首名曲,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高雅的音乐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五、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但要善于发现美甚至创造美,那就需要学习和培养。当前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人的审美能力是包括感知、联想与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即是指对人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音乐的想象能力、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审美”一直被称为一种“审美观点”或“审美能力”。我认为,随着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艺术和美逐渐走入每个人内心的当代,“审美”应该是每个人具备的一种素质,称之为“审美素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发现不了美的人,更有不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人。因此,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课,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担。比如:《踏浪》,旋律清新、欢快、优美,展示大海的美丽,能唤起同学们对大海的热爱;《爱的奉献》能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爱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爱你中国》更是唱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因此,音乐培养人的审美素质的功能不可轻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音乐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美的踪影,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总之,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刻不容缓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加强与提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