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该怎么教?热爱着语文教学、热爱着学生的我,在热切关注着一个又一个理论热点,虚心学习着一种又一种教学形式,诚恳实践在教学第一线的过程中。在无数个失败与成功的课堂对比中,在可爱的学生的双眼中,我发现,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描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让真实回归课堂,你会拥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会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中尽情地绽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结合《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对此主题的理解。
一、充分预设,释放真实的体验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课前的预设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平时在教学设计时,我会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时抓住了“女英雄”这个文眼,先提出要求:“细细品读课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木兰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让学生去读文本,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接着设计提问:“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木兰是位真正的女英雄?”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预设了几个活动版块,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从三方面去引导学生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感受这个集孝心、爱心、忠心于一身的奇女子的动人英雄形象;(2)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一个身披战袍、坚强不屈、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3)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课堂中从这三方面入手不断深入地学习,并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明白: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争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课文的结尾,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添彩增色。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地预计,才能遇乱不慌,随机应变。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这样真实的课堂才能让孩子释放真实的体验。
二、平等和谐,积淀真实的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总是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想、灵感、兴致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双方在真诚平等的民主对话、心灵交汇中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体悟,共享语文课堂的精彩,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妙,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历程。
如在教学“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时,我先用语言渲染:“敌人在烧杀抢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父亲不能出征,弟弟不够当兵的年龄,面对这样的情形,假如你是花木兰,你会怎么做?”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们从内心深处发出自己的强烈要求:“要说服家人,替父从军!”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怎样才能说服自己的家人呢?”继而让他们进行练说,学生很快确定了自己的角色,也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成了真正的木兰,千方百计也要说服家人。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我扮演木兰的母亲,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沟通。这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富有个性的对话,是思维的对话,是生命的对话,也是真实的对话。在自由和谐的对话时空,师生共同感受语文课堂中真实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三、畅所欲言,张扬真实的个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教学相长,只是古人的观点、书上的理论,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呢?
在本课的设计中,很明显说比读要多,因为我认为《木兰从军》这样的课文不像《台湾的蝴蝶谷》、《美丽的丹顶鹤》这类美文,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情,课文留的空白比较多,正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训练的好教材。于是,我在课中多次为学生创设想象说话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以“劝阻”为题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让学生想象木兰渡黄河、过燕山,以及在多年的征战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木兰胜利回乡后,将士们、父母亲等又会对木兰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成功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英雄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觉得口语交际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课,而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分散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课堂中开出自主、个性的生命之花,从而真实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要反思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从行动上善于捕捉学生的瞬息感受,在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生成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让我们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从生命的高度奠基,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让课堂涌动出鲜活的生命之泉。
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描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让真实回归课堂,你会拥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会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中尽情地绽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结合《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对此主题的理解。
一、充分预设,释放真实的体验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课前的预设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平时在教学设计时,我会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时抓住了“女英雄”这个文眼,先提出要求:“细细品读课文,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木兰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让学生去读文本,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接着设计提问:“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木兰是位真正的女英雄?”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预设了几个活动版块,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从三方面去引导学生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感受这个集孝心、爱心、忠心于一身的奇女子的动人英雄形象;(2)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一个身披战袍、坚强不屈、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3)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课堂中从这三方面入手不断深入地学习,并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在不言而喻中明白: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争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课文的结尾,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添彩增色。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地预计,才能遇乱不慌,随机应变。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这样真实的课堂才能让孩子释放真实的体验。
二、平等和谐,积淀真实的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总是带着各自的知识、经验、思想、灵感、兴致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师生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双方在真诚平等的民主对话、心灵交汇中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体悟,共享语文课堂的精彩,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妙,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历程。
如在教学“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时,我先用语言渲染:“敌人在烧杀抢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父亲不能出征,弟弟不够当兵的年龄,面对这样的情形,假如你是花木兰,你会怎么做?”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们从内心深处发出自己的强烈要求:“要说服家人,替父从军!”于是我继续追问:“那你怎样才能说服自己的家人呢?”继而让他们进行练说,学生很快确定了自己的角色,也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成了真正的木兰,千方百计也要说服家人。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我扮演木兰的母亲,以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沟通。这是师生平等的对话,是富有个性的对话,是思维的对话,是生命的对话,也是真实的对话。在自由和谐的对话时空,师生共同感受语文课堂中真实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三、畅所欲言,张扬真实的个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或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教学相长,只是古人的观点、书上的理论,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把学生当作一只被动接纳的容器,于是我们只是不断重复着简单而刻板的机械运动,课堂生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还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呢?
在本课的设计中,很明显说比读要多,因为我认为《木兰从军》这样的课文不像《台湾的蝴蝶谷》、《美丽的丹顶鹤》这类美文,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情,课文留的空白比较多,正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说话训练的好教材。于是,我在课中多次为学生创设想象说话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木兰如何说服家人?”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以“劝阻”为题的口语交际训练,如让学生想象木兰渡黄河、过燕山,以及在多年的征战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木兰胜利回乡后,将士们、父母亲等又会对木兰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成功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英雄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觉得口语交际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课,而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分散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课堂中开出自主、个性的生命之花,从而真实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要反思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从行动上善于捕捉学生的瞬息感受,在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生成新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这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让我们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从生命的高度奠基,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让课堂涌动出鲜活的生命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