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一、班主任制度的沿革
我国早在清朝就在学校教育中设立了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在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这个教师一般被称为级任教师。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设置班主任。
二、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其中对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在这样的任务目标下,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大致有:(1)学期开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重点;(2)了解和研究学生。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掌握学生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情况、班风等,为自己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依据;(3)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协调班内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4)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6)组织好班委会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配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既要尊重团、队组织的独立性,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组织作用,使团、队组织成为班集体的核心;(8)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要求协调一致;(9)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10)作好操行评定工作;(11)处理班里的日常工作,如批准学生请假、安排值日、组织早操和课间操等。
这些不仅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更是班主任工作传统积淀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以往,机械地做到这一切,基本上就算是称职的班主任。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班主任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在思想上和方法上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改变和进步,那将要被学生嘲讽“落伍”了,也必将被学生所淘汰。
三、新形势下的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教育形势发展到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大的期望,具体而言就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班主任首先要明白,规范教学指的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规范引导,促使其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准确地理解规范教学的实质,就是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内化”规范要求的过程。而规范往往是由社会组织概括提出的,因而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之外的行为要求。个体要在组织中扮演一定角色,与组织中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就必须接受并适应这种外在的行为要求。规范教学通过科学、可行、有效的方法,促使外在的行为要求(规范)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管理上“以人为本”,用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开展工作,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实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性转变。
(一)由管理为主向指导为主的转变。在班级管理中,以往的模式是班主任约束多、限制多,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管教。这种模式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管得了“身”,顾不了“心”。在新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班主任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是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班主任应当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指导、交往上的指导和人格上的指导。
(二)由批评为主向赞赏为主的转变。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畏惧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怕班主任当众批评,甚至找家长“告状”。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再也不能把批评视为“法宝”,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以赞赏为主的方式教育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当然,赞赏并不是一味地宽容与放纵,而是换个角度看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赏识管理”极富有人情味,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三)由以“分”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过去,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分数往往多于关注学生的为人,分数几乎成为班主任判断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当然也是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部分班主任和学生对分数顶礼膜拜,几乎成了分数的奴隶,这就必然导致以“分”为主,重分不重人,忽视“人”的发展。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以人为本,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由过去的以“分”为主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转变。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新的时代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说教为主向促进为主的转变。在学生的印象里,大凡班主任都比较啰嗦。学生对班主任每天啰嗦的说教很是厌烦,但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并努力接受班主任这种说教式的管理。新形势下,班主任要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要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竞争合作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四、班主任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方法,把班主任工作的思路与“规范教学”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加强学习。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论,学习别人的经验,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某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所以班主任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迎接改革,以新的改革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转变,以班主任工作的转变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班主任适应和实践新课改的能力。
(三)要深入研究。班主任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班级建设的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班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班主任由“管理者”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对旧有观念的变革,对教育手段的创新,这就是新形势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一、班主任制度的沿革
我国早在清朝就在学校教育中设立了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在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这个教师一般被称为级任教师。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设置班主任。
二、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其中对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在这样的任务目标下,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大致有:(1)学期开始,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重点;(2)了解和研究学生。研究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掌握学生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情况、班风等,为自己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提供依据;(3)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协调班内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4)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6)组织好班委会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7)配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既要尊重团、队组织的独立性,又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组织作用,使团、队组织成为班集体的核心;(8)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要求协调一致;(9)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10)作好操行评定工作;(11)处理班里的日常工作,如批准学生请假、安排值日、组织早操和课间操等。
这些不仅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更是班主任工作传统积淀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以往,机械地做到这一切,基本上就算是称职的班主任。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班主任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在思想上和方法上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改变和进步,那将要被学生嘲讽“落伍”了,也必将被学生所淘汰。
三、新形势下的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教育形势发展到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大的期望,具体而言就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班主任首先要明白,规范教学指的是对学生个体进行规范引导,促使其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
准确地理解规范教学的实质,就是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内化”规范要求的过程。而规范往往是由社会组织概括提出的,因而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之外的行为要求。个体要在组织中扮演一定角色,与组织中其他成员保持正常交往,就必须接受并适应这种外在的行为要求。规范教学通过科学、可行、有效的方法,促使外在的行为要求(规范)转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管理上“以人为本”,用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开展工作,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实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性转变。
(一)由管理为主向指导为主的转变。在班级管理中,以往的模式是班主任约束多、限制多,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管教。这种模式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管得了“身”,顾不了“心”。在新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班主任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是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班主任应当义无反顾地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指导、交往上的指导和人格上的指导。
(二)由批评为主向赞赏为主的转变。大多数学生之所以畏惧班主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怕班主任当众批评,甚至找家长“告状”。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再也不能把批评视为“法宝”,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以赞赏为主的方式教育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当然,赞赏并不是一味地宽容与放纵,而是换个角度看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赏识管理”极富有人情味,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三)由以“分”为主向以人为主的转变。过去,班主任关注学生的分数往往多于关注学生的为人,分数几乎成为班主任判断学生优劣的重要标准,当然也是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部分班主任和学生对分数顶礼膜拜,几乎成了分数的奴隶,这就必然导致以“分”为主,重分不重人,忽视“人”的发展。新的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以人为本,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由过去的以“分”为主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转变。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新的时代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说教为主向促进为主的转变。在学生的印象里,大凡班主任都比较啰嗦。学生对班主任每天啰嗦的说教很是厌烦,但学生只能“洗耳恭听”,并努力接受班主任这种说教式的管理。新形势下,班主任要从过去“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要创设一个你追我赶、竞争合作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四、班主任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方法,把班主任工作的思路与“规范教学”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加强学习。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论,学习别人的经验,积极投入到新课改中。因为班主任本身就是某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是新课改的实践者,所以班主任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迎接改革,以新的改革促进班主任工作的转变,以班主任工作的转变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班主任适应和实践新课改的能力。
(三)要深入研究。班主任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班级建设的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班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班主任由“管理者”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对旧有观念的变革,对教育手段的创新,这就是新形势对班主任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