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并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掌握,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现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适当选取问题解决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 创设情境,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创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构成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使其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
2. 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教师应淡化形式化的教学内容,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非形式化的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符号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于那些演绎证明烦琐的公理、定理等,能够解释其正确性. 即知晓概念是如何提出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如何猜测和探索的,并能准确理解结论的意义和作用.
3. 突出过程,激励探索
在学生明确题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联想、对比等方式,激励学生探索知识,并加大变式问题训练,不断加深学生对问题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一些日常生活实例融入课堂,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本金、利率等概念时,笔者设计了模拟银行存贷的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应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或源于生活,或源于数学自身,尽可能地為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创造营造氛围.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如图1,A,B两点因隔山而不能直接到达,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工程测量员另外选择点C,E,F,使得点E,F分别位于AC,BC的中点处,他认为只要准确测量出EF的距离,就可以间接计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你认为这位测量员的做法稳妥吗?
2. 科学设计“问题”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前提和载体,教师应创设出探索性较强、具有多种解法、能将数学思想和模型用于探究的问题. 也就是,不能出现所谓的“偏题”“怪题”,创设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一旦教师呈现出相关问题,学生就会立即产生解决的欲望.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笔者创设了如下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由于不小心,三角形的部分被墨汁污染,只留下∠C和底边BC(如图3),请问能否还原出等腰三角形ABC.
3. 尝试探求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尝试问题解决方式,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图1揭示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形成过程为例,首先,笔者让学生尝试用直尺量一量,发现AB=2EF的结果,然后,笔者利用部分学生想立刻证明这个结论的想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证明这个结论. 结果,大部分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出了这个结果,还发现了AB∥EF. 最后,笔者以“谈谈自己的发现”为题,组织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和依据,并告诉学生类似EF这样的线段我们称之为中位线.
4. 反思和评价问题解决方案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实践
“问题解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仅仅依靠相关理论知识,很难发现和把握数学教学规律,因此,笔者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1. 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平面图中找出已经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
2. 设计问题,探求方案
邀请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并类比三角形定义,尝试总结出四边形的定义. 特别是对于“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笔者通过出示自制空间四边形模型,组织学生探讨和交流,明确在四边形定义中,“同一平面内”是定义四边形的必备条件. 然后,以此类推,鼓励学生总结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定义,完成表1.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以“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主题,组织学生探究. 在具体的探究中,笔者以学生身边的课桌、书本为例,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然后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并提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从多角度尝试将四边形转化为已学的三角形进行探究.
3. 反思评价,发现问题
在验证“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和交流:(1)如图4,直线AB与EB垂直相交于点B,直线AC与FC垂直相交于点C,且FC与BE交于点O,试问∠BOC与∠BAC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5,已知四边形ABOC,AE,OF分别平分∠BAC和∠BOC,试问AE与OF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接着,笔者让学生利用上述问题的解法,探究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完成如表2所示的表格,总结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4. 归纳总结,运用新知
笔者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为主题,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并设置如下题目让学生加以运用:
(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2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如图6,在四边形ABCD中,∠A=75°,∠B=60°,∠C是直角,则∠A是多少度?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策略、应用以及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问题解决”教学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尝试探求和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通过变式题让学生应用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掌握,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现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适当选取问题解决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
1. 创设情境,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创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构成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使其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
2. 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教师应淡化形式化的教学内容,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非形式化的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符号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于那些演绎证明烦琐的公理、定理等,能够解释其正确性. 即知晓概念是如何提出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如何猜测和探索的,并能准确理解结论的意义和作用.
3. 突出过程,激励探索
在学生明确题意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联想、对比等方式,激励学生探索知识,并加大变式问题训练,不断加深学生对问题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一些日常生活实例融入课堂,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本金、利率等概念时,笔者设计了模拟银行存贷的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应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或源于生活,或源于数学自身,尽可能地為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创造营造氛围.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如图1,A,B两点因隔山而不能直接到达,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工程测量员另外选择点C,E,F,使得点E,F分别位于AC,BC的中点处,他认为只要准确测量出EF的距离,就可以间接计算出A,B两地之间的距离. 你认为这位测量员的做法稳妥吗?
2. 科学设计“问题”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前提和载体,教师应创设出探索性较强、具有多种解法、能将数学思想和模型用于探究的问题. 也就是,不能出现所谓的“偏题”“怪题”,创设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一旦教师呈现出相关问题,学生就会立即产生解决的欲望.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笔者创设了如下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图2,△ABC是等腰三角形,由于不小心,三角形的部分被墨汁污染,只留下∠C和底边BC(如图3),请问能否还原出等腰三角形ABC.
3. 尝试探求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尝试问题解决方式,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以图1揭示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形成过程为例,首先,笔者让学生尝试用直尺量一量,发现AB=2EF的结果,然后,笔者利用部分学生想立刻证明这个结论的想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证明这个结论. 结果,大部分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出了这个结果,还发现了AB∥EF. 最后,笔者以“谈谈自己的发现”为题,组织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和依据,并告诉学生类似EF这样的线段我们称之为中位线.
4. 反思和评价问题解决方案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实践
“问题解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仅仅依靠相关理论知识,很难发现和把握数学教学规律,因此,笔者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1. 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平面图中找出已经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
2. 设计问题,探求方案
邀请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并类比三角形定义,尝试总结出四边形的定义. 特别是对于“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笔者通过出示自制空间四边形模型,组织学生探讨和交流,明确在四边形定义中,“同一平面内”是定义四边形的必备条件. 然后,以此类推,鼓励学生总结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定义,完成表1.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以“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主题,组织学生探究. 在具体的探究中,笔者以学生身边的课桌、书本为例,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然后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并提出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从多角度尝试将四边形转化为已学的三角形进行探究.
3. 反思评价,发现问题
在验证“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的基础上,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和交流:(1)如图4,直线AB与EB垂直相交于点B,直线AC与FC垂直相交于点C,且FC与BE交于点O,试问∠BOC与∠BAC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5,已知四边形ABOC,AE,OF分别平分∠BAC和∠BOC,试问AE与OF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接着,笔者让学生利用上述问题的解法,探究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完成如表2所示的表格,总结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4. 归纳总结,运用新知
笔者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为主题,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并设置如下题目让学生加以运用:
(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则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2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3)如图6,在四边形ABCD中,∠A=75°,∠B=60°,∠C是直角,则∠A是多少度?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策略、应用以及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问题解决”教学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尝试探求和反思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通过变式题让学生应用新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