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每位踏足教育行业的青年教师,尤其是身处山区农村的青年教师而言,面临的困难和不足要更多,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条件以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工作是教师需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一名山区农村教师的角度就如何实现教师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思,希望可以与广大教师共勉。
关键词:山区学校;农村教师;成长与发展
一、成长背景
自我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走向这一方讲台开始,就树立好了远大的志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服务于学生,积极主动向老一辈的教师讨教经验,对自己的工作认真钻研,以满腔热爱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然而在这一段道路上我也慢慢的发现,仅怀着一腔的热爱是无法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二、成长与发展
(一)认清形势,向阳而生,超越自我
身处于偏远的山区,又是一名农村的教师,可能其他人会认为我会以因为没有处于很好的教学环境,缺乏浓郁的教研氛围为借口,不主动改变,不向前发展,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我认为,无论我身处何地,我都要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对形势有了清晰的定位后,不论环境有多么严苛,始终向阳而生,以一颗渴望成长和超越自我的初心不断付诸于实践,只要我不向环境低头,一切艰难便不再是阻碍。
多年来的实践和积累,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行业的耕耘者,也梦想着自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为此,我阅读了大量优质的教研论文,看到了更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成功。对比不同地域的文章和教研成果,我总结出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效果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钻研,环境可能会给我们的专业成长带来一些阻碍,但绝不是影响我们选择自我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有很多教师虽然不具备优良的条件,但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积极寻找着各种渠道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精神层次,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幸福。
(二)积小成大,立足实际,不忘初心
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亘古不变的哲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能够始终坚持如一的人却很少见。很多教师包括我也会有这样一些毛病,平时不勤奋,缺少积累,不主动反思和研究,一旦周围的人取得了进步,就会忽视人家平时的奋斗,将其成功归结为运气所致。当自己要参与跟进时,就只能胡乱拼凑一些成果上交,被否认后还会贬低编辑慧眼不识“英雄”,这样的心态要不得。尝到这种行径的苦果后,为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抓细节,始终坚持阅读优秀教研工作者的作品,不断反思、自省,学会了做读书和教学笔记...总之,将一切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东西尽可能地多做尝试。比如在讲一年级的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时,我对学生前期的学习表现和情况作了细致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于是课后我主动找学生询问了原因,是学生觉得我的讲课太刻板了,学生刚开始还会有兴趣,后面就觉得非常疲乏。在接收到了学生的这些反馈后,我深刻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确实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喜好。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作出了一些改变,根据其他教师所使用过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我将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有机融合,应用到实践中,结果学生的状态果然回升,表现出了明显的探究热情。
(三)明确方向,精心钻研,追求创新
在一次本县区小学学校数学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竞赛的选拔中,我选择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作为主讲课,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进入决赛,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却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结合了评委们对我的评价继续作研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我将这一次的经历作为一节重要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突破自己,明确我的成长方向,我投身于对本节课的精心钻研之中。在对比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以及观摩了大量的数学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后,发现教材内容无太大变化,教学方式各异。有的教师将重点置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有的教师则更看重教学设计的优化,有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更是推陈出新,不仅让学生感到惊喜,也让我打开了眼界。即便有的教师依然同我一般条件有限,也将数学课堂“玩”出了新花样,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只是教师的身影,更多的是学生的创造和表现,这对我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很多启发,我逐渐不再以自己的想法去干扰学生的学习,而是更多地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大胆质疑、用于创新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也只是适当地给予一些提示,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很多平时我认为表现不够突出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突飞猛进,刷新了我对他们的印象,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数学学习上的潜能也逐渐开发出来,这也是对我自身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
结束语
写下此文意图说明自己对成长和发展的强烈渴望,也许我们拼尽一切也不过是触及他人的起点,但我仍要享受这一过程,不断往前,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朱海燕.浅谈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J].中华少年,2019(28):247.
[2]陆海莲,甘鹏.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知能与精神的双向成长[J].高教论坛,2019(09):60-62+72.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新华小学 陈义质
关键词:山区学校;农村教师;成长与发展
一、成长背景
自我怀着崇高的教育理想走向这一方讲台开始,就树立好了远大的志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服务于学生,积极主动向老一辈的教师讨教经验,对自己的工作认真钻研,以满腔热爱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然而在这一段道路上我也慢慢的发现,仅怀着一腔的热爱是无法让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二、成长与发展
(一)认清形势,向阳而生,超越自我
身处于偏远的山区,又是一名农村的教师,可能其他人会认为我会以因为没有处于很好的教学环境,缺乏浓郁的教研氛围为借口,不主动改变,不向前发展,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我认为,无论我身处何地,我都要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对形势有了清晰的定位后,不论环境有多么严苛,始终向阳而生,以一颗渴望成长和超越自我的初心不断付诸于实践,只要我不向环境低头,一切艰难便不再是阻碍。
多年来的实践和积累,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行业的耕耘者,也梦想着自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为此,我阅读了大量优质的教研论文,看到了更多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成功。对比不同地域的文章和教研成果,我总结出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效果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钻研,环境可能会给我们的专业成长带来一些阻碍,但绝不是影响我们选择自我提升的决定性因素,有很多教师虽然不具备优良的条件,但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积极寻找着各种渠道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精神层次,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幸福。
(二)积小成大,立足实际,不忘初心
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亘古不变的哲理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能够始终坚持如一的人却很少见。很多教师包括我也会有这样一些毛病,平时不勤奋,缺少积累,不主动反思和研究,一旦周围的人取得了进步,就会忽视人家平时的奋斗,将其成功归结为运气所致。当自己要参与跟进时,就只能胡乱拼凑一些成果上交,被否认后还会贬低编辑慧眼不识“英雄”,这样的心态要不得。尝到这种行径的苦果后,为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抓细节,始终坚持阅读优秀教研工作者的作品,不断反思、自省,学会了做读书和教学笔记...总之,将一切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东西尽可能地多做尝试。比如在讲一年级的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课时,我对学生前期的学习表现和情况作了细致的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时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于是课后我主动找学生询问了原因,是学生觉得我的讲课太刻板了,学生刚开始还会有兴趣,后面就觉得非常疲乏。在接收到了学生的这些反馈后,我深刻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确实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喜好。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作出了一些改变,根据其他教师所使用过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我将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有机融合,应用到实践中,结果学生的状态果然回升,表现出了明显的探究热情。
(三)明确方向,精心钻研,追求创新
在一次本县区小学学校数学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竞赛的选拔中,我选择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作为主讲课,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进入决赛,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却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结合了评委们对我的评价继续作研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我将这一次的经历作为一节重要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突破自己,明确我的成长方向,我投身于对本节课的精心钻研之中。在对比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以及观摩了大量的数学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后,发现教材内容无太大变化,教学方式各异。有的教师将重点置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有的教师则更看重教学设计的优化,有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更是推陈出新,不仅让学生感到惊喜,也让我打开了眼界。即便有的教师依然同我一般条件有限,也将数学课堂“玩”出了新花样,在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只是教师的身影,更多的是学生的创造和表现,这对我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很多启发,我逐渐不再以自己的想法去干扰学生的学习,而是更多地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大胆质疑、用于创新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也只是适当地给予一些提示,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很多平时我认为表现不够突出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突飞猛进,刷新了我对他们的印象,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数学学习上的潜能也逐渐开发出来,这也是对我自身教学工作的一个创新。
结束语
写下此文意图说明自己对成长和发展的强烈渴望,也许我们拼尽一切也不过是触及他人的起点,但我仍要享受这一过程,不断往前,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朱海燕.浅谈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J].中华少年,2019(28):247.
[2]陆海莲,甘鹏.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知能与精神的双向成长[J].高教论坛,2019(09):60-62+72.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新华小学 陈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