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部农村地区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受到正比例因素与反比例因素的影响,而模型构建将这种比例关系数量化,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这些影响因子的作用力,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尝试着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随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质量教学业已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新任务与新课题,这使得大量的学者以及基层一线的教师都将目光集中在质量教学的有效模式上。根据相关学者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影响因素"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力。因此,本文力求将有关"因素"的影响还原,并以此为根据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质量影响因子模型分析
早在几年前,薛海平、闵维方等学者就选取了西部某省20个县100个村的适龄儿童进行研究。而在他们近期撰写的《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一文中则抽取了1674个初中学生样本。
文章所采用的"教育生产函数扩展理论模型":
At=f(Tt-1,Rt-1,Ft-1,Pt-1,Zt-1,St-1,)
其中At指代教学质量,Tt-1代表教师学历、教师年龄、教师培训、教师职称等;Rt-1代表经费支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等;Ft-1代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教育期望值等;Pt-1代表同学、同伴的影响力度;Zt-1代表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程度等自身特征;St-1代表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研究分析首先通过方差分析模型将样本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个人、班级与学校,然后再利用完全模型分析样本对象的数学成绩(统计结果图略)。
通过P值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在"学生个人"层次,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因素包括:学习努力程度、认知水平能力,成反比例的是学生缺课;在"班级"层次,成正比例关系的是教师学历程度、教师年龄、教师培训经历、课外辅导、教师参与管理,成反比例的是班级规模;在"学校"层面,成正比例关系的是学校性质、经费支出、同伴认知水平(学校风气)。
二、西部地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1、多方使力,激发兴趣,增进认知水平
从以上的模型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数学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家庭的支持。因此,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家庭文化环境与学校学习环境的有机融合,促使二者形成合力。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农村普通家庭很难给孩子提供较为优越的文化环境、文化熏陶,这时就需要学校以及带课教师的大力支持,通过"家访"的形式劝说家长尽力创造环境支持孩子上学(例如甘肃会宁模式),并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努力学习。其次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促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也需要通过兴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就十分有趣,易于吸引住学生。这是由于此思维将问题的数字化、抽象化、假设化根据相关的定理图形化了,而且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图形当中。这相对于繁琐的计算过程就显得简单、容易的多。再次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不管是学校与家庭的合力,还是兴趣的有效激发,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以及质疑能力的提高。综观数学发展史,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新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对旧理论的质疑之上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当学习了一个几何定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条件的添加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的定理。
2、授之以渔,教授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着力点还是学生。学习数学,既是思维逻辑问题,同时也是学习方法问题。如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开启智力、促进创新能力。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可以将数学学习分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课后练习、课后总结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性质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根本目的不同。首先是课前预习,它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甚至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效果。课前预习的核心在于"带着问题学习"。这是由于预习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初次触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的疑问,而这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逐一解决。其次是课堂学习,它的关键在于复制教师的解题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再次是课后复习,这是根据"遗忘曲线"来定的,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回放式"的回忆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第四是课后练习,这是由理论认识转为实践操作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第五是课后总结,可以将相似的问题归为一类,或者是将易于出错的题目归为一类,以此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强化培训、强化交流、增强班级实力
我们知道,带课教师既是知识的引导者,同时也是班级秩序的管理者,其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某一、两个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而是由整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来决定的。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班级学习风气的形成是增强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低学历是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专、大专学历教师占绝大多数,鲜见本科、硕士学历的教师。因而,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上多下功夫,有两点考虑:一是现阶段农村还很难吸引到高学历的教师;二是根据模型分析可知,教师培训经历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强化教师培训,方式有三:自我学习、校际培训、校外培训。顾名思义,自我学习就是通过自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而目前国家自考形式的丰富多样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校际培训就是通过学校间、教师间的互访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增进的目的。一般来说,相互交流的学校、教师都处在不同的层次。例如乡镇中学与城区重点中学的交流,普遍教师与特级教师间的交流等。校外培训指的是通过派出优秀教师去往当地高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模式。例如西部某市有省级重点建设的师范高职学校,所辖区县的学校都会定期派教师去往该校接受培训。
参考文献
[1]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4)
[2]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曾光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随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质量教学业已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新任务与新课题,这使得大量的学者以及基层一线的教师都将目光集中在质量教学的有效模式上。根据相关学者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影响因素"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力。因此,本文力求将有关"因素"的影响还原,并以此为根据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质量影响因子模型分析
早在几年前,薛海平、闵维方等学者就选取了西部某省20个县100个村的适龄儿童进行研究。而在他们近期撰写的《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一文中则抽取了1674个初中学生样本。
文章所采用的"教育生产函数扩展理论模型":
At=f(Tt-1,Rt-1,Ft-1,Pt-1,Zt-1,St-1,)
其中At指代教学质量,Tt-1代表教师学历、教师年龄、教师培训、教师职称等;Rt-1代表经费支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等;Ft-1代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教育期望值等;Pt-1代表同学、同伴的影响力度;Zt-1代表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程度等自身特征;St-1代表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研究分析首先通过方差分析模型将样本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个人、班级与学校,然后再利用完全模型分析样本对象的数学成绩(统计结果图略)。
通过P值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在"学生个人"层次,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因素包括:学习努力程度、认知水平能力,成反比例的是学生缺课;在"班级"层次,成正比例关系的是教师学历程度、教师年龄、教师培训经历、课外辅导、教师参与管理,成反比例的是班级规模;在"学校"层面,成正比例关系的是学校性质、经费支出、同伴认知水平(学校风气)。
二、西部地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1、多方使力,激发兴趣,增进认知水平
从以上的模型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数学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家庭的支持。因此,要想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家庭文化环境与学校学习环境的有机融合,促使二者形成合力。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农村普通家庭很难给孩子提供较为优越的文化环境、文化熏陶,这时就需要学校以及带课教师的大力支持,通过"家访"的形式劝说家长尽力创造环境支持孩子上学(例如甘肃会宁模式),并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努力学习。其次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促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也需要通过兴趣抓住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就十分有趣,易于吸引住学生。这是由于此思维将问题的数字化、抽象化、假设化根据相关的定理图形化了,而且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图形当中。这相对于繁琐的计算过程就显得简单、容易的多。再次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不管是学校与家庭的合力,还是兴趣的有效激发,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增强以及质疑能力的提高。综观数学发展史,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新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对旧理论的质疑之上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当学习了一个几何定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条件的添加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的定理。
2、授之以渔,教授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着力点还是学生。学习数学,既是思维逻辑问题,同时也是学习方法问题。如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开启智力、促进创新能力。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可以将数学学习分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课后练习、课后总结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性质不同、思想认识不同、根本目的不同。首先是课前预习,它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甚至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效果。课前预习的核心在于"带着问题学习"。这是由于预习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初次触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的疑问,而这些问题需要在课堂上逐一解决。其次是课堂学习,它的关键在于复制教师的解题思维、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再次是课后复习,这是根据"遗忘曲线"来定的,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回放式"的回忆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第四是课后练习,这是由理论认识转为实践操作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第五是课后总结,可以将相似的问题归为一类,或者是将易于出错的题目归为一类,以此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强化培训、强化交流、增强班级实力
我们知道,带课教师既是知识的引导者,同时也是班级秩序的管理者,其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某一、两个学生成绩的显著提高,而是由整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来决定的。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班级学习风气的形成是增强教学质量的应有之义。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低学历是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专、大专学历教师占绝大多数,鲜见本科、硕士学历的教师。因而,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上多下功夫,有两点考虑:一是现阶段农村还很难吸引到高学历的教师;二是根据模型分析可知,教师培训经历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强化教师培训,方式有三:自我学习、校际培训、校外培训。顾名思义,自我学习就是通过自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而目前国家自考形式的丰富多样也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校际培训就是通过学校间、教师间的互访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增进的目的。一般来说,相互交流的学校、教师都处在不同的层次。例如乡镇中学与城区重点中学的交流,普遍教师与特级教师间的交流等。校外培训指的是通过派出优秀教师去往当地高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模式。例如西部某市有省级重点建设的师范高职学校,所辖区县的学校都会定期派教师去往该校接受培训。
参考文献
[1]安雪慧.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5(4)
[2]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曾光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困惑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