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中国正走在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快车道上,中学基础教育中各学科研究性教学必将为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储备。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的一些基本史学理论等学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拓宽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学术素养,为高校选拔历史学科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史学理论;史学史;学术性人才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价值观念等基本学科素养的考察。这些能力的考察要求越来越学术化、理论化,需要在日常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引入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需求。时空观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时空联系和时空划分,并能够建立起某一模块内部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脉络,不同历史模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史料实证要求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并能从史料中提取基本的历史信息,能站在史料学的高度辨别史料;历史理解要求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和情感认知;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时代主流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掌握大量的史学理论知识,而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中对史学理论知识的渗透又是比较欠缺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的培育,从学术性、研究性的高度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从而“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中时空划分的基本知识中学究天人之际,学术性、研究性知识的渗透。首先,需要教授学生从横向维度认识时间,从纵向维度认识空间。其次,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时空理论知识。时间上,不同纪年法的介绍与认识,如,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空间上,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注意历史沿革知识的介绍和历史地理学知识的引入。最终便于使学生将相同或不同时、空内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较认知,得出相同时空、不同时空下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对古今政治制度史的比较得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对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来认识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二)史料实证需要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史料学理论知识。如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的鉴别等。“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从而得出“论从史出”的重要认知。这一点在学生对材料类选择题的解答中排除教材中既有的历史结论而材料中未涉及到的选项非常有必要。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人类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距今不过几千年,而更为古老的以及文献中未能记载的历史更多要仰仗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又是人类对于客观事实的再加工,带上了著作者的主观烙印决定了需要对史料需要加以鉴别和实证。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在史料鉴别上则证明了历史学虽然具有主观性(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但历史是客观的,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三)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教学中理论性、研究性知识的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能引入一些人类学知识则可以使学生轻松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或者很难考证的历史空白。如:普拉路亚婚、云南摩梭族的走婚制度则证明了人类社会早期的群婚制度,使学生明白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群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历程,同时亦可以反证传说时代伏羲女娲的兄妹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历史传说亦可以用来证史);军事民主制和禅让制的比较,使学生明白禅让制是氏族社会过渡到国家阶段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选贤德之人的禅让制带着后世儒家文化美好政治理想的思想渲染。
另外,比较史学方法对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如:比较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了只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国产党才能救中国;比较中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则揭示了经济政策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规律。
再次,计量史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和研究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计量化的研究方式使得这些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会”,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客观性。通过一定的量化数据来进行历史认知和历史解释成为解释一些历史现象的更科学更直观的研究方式,学生在经济史、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史料的解读和观点的分析。
历史观中价值取向和情感认知的培养。科学的史观、多元的史观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落脚点与归宿。如:全球史观下便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这一基本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近代化史观下可以使学生更清晰认识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史上的巨大贡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中的贡献;生态史观下有利于对于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新认识;文明史观下可以认识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一方面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了亚非拉地区原生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史观下,通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迁,认识到近代社会转型方面的层级深入。
需要值得注意得是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引入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上限的重要方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向高校输送历史学科学术、研究性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规模化的班级教学上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来适当引入部分历史学科的史学理论知识,适当展开学术化的研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味深入学术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性的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2]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4(24).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夏锦文,程晓樵.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5]许卓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史学理论;史学史;学术性人才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价值观念等基本学科素养的考察。这些能力的考察要求越来越学术化、理论化,需要在日常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引入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研究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需求。时空观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时空联系和时空划分,并能够建立起某一模块内部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脉络,不同历史模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史料实证要求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并能从史料中提取基本的历史信息,能站在史料学的高度辨别史料;历史理解要求学生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和情感认知;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时代主流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价值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掌握大量的史学理论知识,而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中对史学理论知识的渗透又是比较欠缺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的培育,从学术性、研究性的高度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从而“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科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中时空划分的基本知识中学究天人之际,学术性、研究性知识的渗透。首先,需要教授学生从横向维度认识时间,从纵向维度认识空间。其次,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时空理论知识。时间上,不同纪年法的介绍与认识,如,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空间上,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注意历史沿革知识的介绍和历史地理学知识的引入。最终便于使学生将相同或不同时、空内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较认知,得出相同时空、不同时空下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对古今政治制度史的比较得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对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来认识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二)史料实证需要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史料学理论知识。如什么是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的鉴别等。“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从而得出“论从史出”的重要认知。这一点在学生对材料类选择题的解答中排除教材中既有的历史结论而材料中未涉及到的选项非常有必要。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人类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距今不过几千年,而更为古老的以及文献中未能记载的历史更多要仰仗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又是人类对于客观事实的再加工,带上了著作者的主观烙印决定了需要对史料需要加以鉴别和实证。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在史料鉴别上则证明了历史学虽然具有主观性(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但历史是客观的,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三)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教学中理论性、研究性知识的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能引入一些人类学知识则可以使学生轻松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或者很难考证的历史空白。如:普拉路亚婚、云南摩梭族的走婚制度则证明了人类社会早期的群婚制度,使学生明白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群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历程,同时亦可以反证传说时代伏羲女娲的兄妹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历史传说亦可以用来证史);军事民主制和禅让制的比较,使学生明白禅让制是氏族社会过渡到国家阶段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选贤德之人的禅让制带着后世儒家文化美好政治理想的思想渲染。
另外,比较史学方法对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如:比较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了只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国产党才能救中国;比较中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则揭示了经济政策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规律。
再次,计量史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和研究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计量化的研究方式使得这些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会”,更能体现历史学科的客观性。通过一定的量化数据来进行历史认知和历史解释成为解释一些历史现象的更科学更直观的研究方式,学生在经济史、社會生活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史料的解读和观点的分析。
历史观中价值取向和情感认知的培养。科学的史观、多元的史观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落脚点与归宿。如:全球史观下便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这一基本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近代化史观下可以使学生更清晰认识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史上的巨大贡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中的贡献;生态史观下有利于对于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的新认识;文明史观下可以认识到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一方面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了亚非拉地区原生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史观下,通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迁,认识到近代社会转型方面的层级深入。
需要值得注意得是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引入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上限的重要方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向高校输送历史学科学术、研究性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规模化的班级教学上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来适当引入部分历史学科的史学理论知识,适当展开学术化的研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味深入学术性的理论性的研究性的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2]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4(24).
[3]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夏锦文,程晓樵.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5]许卓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