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崛起,雕塑艺术逐渐成为“消费品”,而由此带来的“审美泛化”深刻地作用于雕塑艺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而其中消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文化;雕塑;“去经典化”
引言
当代中国总体上来说,消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需求,而且在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消费来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确定价值取向,中国已悄然出现了消费文化。
一、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曾说,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主要特征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解构模仿事物,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消费,赢得利润。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化。雕塑艺术在消费文化中被成为可利用的媒介,从而也被消费文化所深刻影响。
(一)雕塑艺术“去经典化”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逐步走向消费社会,用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把雕塑艺术进行“去经典化”,消解雕塑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传统,使雕塑转变为一个日常的生活细节......消费社会最突出的文化现象便是消费文化的崛起,而与之相对的所谓“高雅文化”、“经典文化”逐漸被边缘化。消费文化创造了新的消费观念,满足了大众的日常审美需要,卖相成为雕塑艺术市场的第一要点。消费文化对经典文化的冲击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经典的溶解与稀释。它将一切经典从神圣地位上拉下来,加以反讽、颠覆、改造,变成大众生活的装饰品或消费品,如隋建国先生的作品《衣纹研究》颠覆了希腊经典雕塑,对其艺术形象进行了新的解构与诠释,加上去的中山装平添了更多世俗意味,也让人觉得有调侃的意。当代雕塑表现英雄人物的作品大约全是套用苏联的纪念碑模式来雕刻,而孙振华、戴耘创作的《超女纪念碑》却为大众选秀的获胜者立纪念碑。
在作者看来,选择纪念碑就在于它经典。将纪念碑雕塑和大众消费文化的矛盾集于一身,正是这件作品所希望表达的主题。鲍德里亚在其著作中《流行:一种消费艺术?》一节中写道:“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1]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其实质上是“去经典化”,树立一种大众化的样式。
(二)传统雕塑艺术的“边缘化”
在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大力发展下,商业化的雕塑对传统经典雕塑的复制或改变,影响到了纯艺术的学院派雕塑创作。学生对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热情日趋冷淡,更吸引他们的是花花世界,那些活跃于商业场上的被“符号化”了的创作样式和风格,比如岳敏君先生的油画雕塑,成为很多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西方雕塑传统的审美追求似乎已经过时了,更有甚者认为西方传统雕塑的写实技巧也不再重要,只要有创意、观念,学生可以去做装置艺术。久而久之,西方雕塑传统已经有日渐边缘化的倾向。当今,许多雕塑家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何物的情况下进行反讽和揶揄,来展示其前卫性。他们的作品更倾向于对传统符号的简单复制或调侃,或者说有恶搞的嫌疑。如王冕的作品《西行记》,放弃了学院派的写实手法,采用了借用的方式进行调侃、颠覆,作品显得十分怪异,而这种作品与消费文化时代的审美情趣必然有联系。相对于经典的边缘化,一些世俗生活类的作品却开始出现。在这些作品中,充满着消费社会下的日常生活气息。它表现的是一个物质化的,消费化的世界。清华大学雕塑系副教授许正龙先生是当代最早致力于创作日常生活化物件的雕塑家,他的作品都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普通生活用品,這是他对物品与人的关系思考的过程,寓含了作者所要传达的许多信息。
(三)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复杂的状态
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形态的复杂性,在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同样也有体现。中国当前的雕塑界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却不均衡,从而衍生出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近几年,媚俗化的“波普”和“艳俗”雕塑大行其道,强调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这与消费化的社会背景以及市场功利性对雕塑家的影响有关,许多雕塑家期望迅速吸引注目、提高知名度从而在艺术市场上获利。如雕塑家李占洋的世俗雕塑作品,集中反映了平民市井生活,其中包含有大量色情、艳俗的元素,可以说表现的多是一些低俗的内容。央美讲师曹晖的《揭开你的表皮》系列雕塑作品,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让我们在目睹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后,感受到反省和追问的力量。客观的说,某些雕塑家为达到自己的愿望而改变自己的艺术轨迹,确立适合自己的雕塑风格,进而形成一股风潮,而评价其好坏却没有一个惟一标准,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四)盲目“消费化”的后果
如果仅仅将消费文化作为一工具,盲目追求对“经典”的颠覆,艺术家受到消费社会逐利性的催动进而产生一些水平低俗之作,这对当代雕塑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必将阻碍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当今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家要保持艺术的独立性,摒弃功利性,寻求艺术的本质,这样我们的当代雕塑艺术才能摆脱创作雷同、日趋低俗的怪现象。
二、总结
当代雕塑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很多雕塑开始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打破了雕塑的门类界限,创造了一些非雕塑的雕塑。雕塑这种艺术门类被消费文化改造得越来越泛雕塑化。当代社会占主导的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距甚远,进而影响雕塑艺术的发展并催生出一种新的雕塑艺术风格,一种逐渐适应消费社会并受其影响的雕塑艺术。社会文化的每次变革,必定会出现一次新的艺术风格,褒贬也随之而来。
参考文献:
[1]吴盼尔雅.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J].雕塑.2016(04)
[2]王平胜.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细节[J].戏剧之家.2016(20)
[3]吴永平.吴永平玻璃雕塑艺术作品[J].艺术评论.2015(12)
[4]孙振华.走向自然生态的雕塑艺术[J].现代园林.2005(01)
[5]胡平.自我的回归——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同国际接轨[J].中国包装工业.2012(13)
[6]程颖.浅议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具象符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
[7]唐棣.艺术不会因为时间而当代[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文化;雕塑;“去经典化”
引言
当代中国总体上来说,消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需求,而且在文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消费来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并确定价值取向,中国已悄然出现了消费文化。
一、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曾说,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主要特征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解构模仿事物,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消费,赢得利润。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化。雕塑艺术在消费文化中被成为可利用的媒介,从而也被消费文化所深刻影响。
(一)雕塑艺术“去经典化”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逐步走向消费社会,用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把雕塑艺术进行“去经典化”,消解雕塑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传统,使雕塑转变为一个日常的生活细节......消费社会最突出的文化现象便是消费文化的崛起,而与之相对的所谓“高雅文化”、“经典文化”逐漸被边缘化。消费文化创造了新的消费观念,满足了大众的日常审美需要,卖相成为雕塑艺术市场的第一要点。消费文化对经典文化的冲击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经典的溶解与稀释。它将一切经典从神圣地位上拉下来,加以反讽、颠覆、改造,变成大众生活的装饰品或消费品,如隋建国先生的作品《衣纹研究》颠覆了希腊经典雕塑,对其艺术形象进行了新的解构与诠释,加上去的中山装平添了更多世俗意味,也让人觉得有调侃的意。当代雕塑表现英雄人物的作品大约全是套用苏联的纪念碑模式来雕刻,而孙振华、戴耘创作的《超女纪念碑》却为大众选秀的获胜者立纪念碑。
在作者看来,选择纪念碑就在于它经典。将纪念碑雕塑和大众消费文化的矛盾集于一身,正是这件作品所希望表达的主题。鲍德里亚在其著作中《流行:一种消费艺术?》一节中写道:“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1]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其实质上是“去经典化”,树立一种大众化的样式。
(二)传统雕塑艺术的“边缘化”
在中国当代消费文化大力发展下,商业化的雕塑对传统经典雕塑的复制或改变,影响到了纯艺术的学院派雕塑创作。学生对西方古典雕塑艺术的热情日趋冷淡,更吸引他们的是花花世界,那些活跃于商业场上的被“符号化”了的创作样式和风格,比如岳敏君先生的油画雕塑,成为很多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西方雕塑传统的审美追求似乎已经过时了,更有甚者认为西方传统雕塑的写实技巧也不再重要,只要有创意、观念,学生可以去做装置艺术。久而久之,西方雕塑传统已经有日渐边缘化的倾向。当今,许多雕塑家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何物的情况下进行反讽和揶揄,来展示其前卫性。他们的作品更倾向于对传统符号的简单复制或调侃,或者说有恶搞的嫌疑。如王冕的作品《西行记》,放弃了学院派的写实手法,采用了借用的方式进行调侃、颠覆,作品显得十分怪异,而这种作品与消费文化时代的审美情趣必然有联系。相对于经典的边缘化,一些世俗生活类的作品却开始出现。在这些作品中,充满着消费社会下的日常生活气息。它表现的是一个物质化的,消费化的世界。清华大学雕塑系副教授许正龙先生是当代最早致力于创作日常生活化物件的雕塑家,他的作品都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普通生活用品,這是他对物品与人的关系思考的过程,寓含了作者所要传达的许多信息。
(三)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复杂的状态
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化形态的复杂性,在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同样也有体现。中国当前的雕塑界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却不均衡,从而衍生出了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近几年,媚俗化的“波普”和“艳俗”雕塑大行其道,强调视觉冲击与感官刺激,这与消费化的社会背景以及市场功利性对雕塑家的影响有关,许多雕塑家期望迅速吸引注目、提高知名度从而在艺术市场上获利。如雕塑家李占洋的世俗雕塑作品,集中反映了平民市井生活,其中包含有大量色情、艳俗的元素,可以说表现的多是一些低俗的内容。央美讲师曹晖的《揭开你的表皮》系列雕塑作品,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语言让我们在目睹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后,感受到反省和追问的力量。客观的说,某些雕塑家为达到自己的愿望而改变自己的艺术轨迹,确立适合自己的雕塑风格,进而形成一股风潮,而评价其好坏却没有一个惟一标准,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四)盲目“消费化”的后果
如果仅仅将消费文化作为一工具,盲目追求对“经典”的颠覆,艺术家受到消费社会逐利性的催动进而产生一些水平低俗之作,这对当代雕塑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必将阻碍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当今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家要保持艺术的独立性,摒弃功利性,寻求艺术的本质,这样我们的当代雕塑艺术才能摆脱创作雷同、日趋低俗的怪现象。
二、总结
当代雕塑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很多雕塑开始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打破了雕塑的门类界限,创造了一些非雕塑的雕塑。雕塑这种艺术门类被消费文化改造得越来越泛雕塑化。当代社会占主导的消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距甚远,进而影响雕塑艺术的发展并催生出一种新的雕塑艺术风格,一种逐渐适应消费社会并受其影响的雕塑艺术。社会文化的每次变革,必定会出现一次新的艺术风格,褒贬也随之而来。
参考文献:
[1]吴盼尔雅.雕塑艺术与诗意人生初探[J].雕塑.2016(04)
[2]王平胜.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细节[J].戏剧之家.2016(20)
[3]吴永平.吴永平玻璃雕塑艺术作品[J].艺术评论.2015(12)
[4]孙振华.走向自然生态的雕塑艺术[J].现代园林.2005(01)
[5]胡平.自我的回归——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同国际接轨[J].中国包装工业.2012(13)
[6]程颖.浅议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具象符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
[7]唐棣.艺术不会因为时间而当代[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