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们的学生中一部分人:情感淡漠,人格缺陷,责任感丧失……
他们不是缺知识,而是缺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探索,教育更是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教师除传递给学生知识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健全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东西的价值往往超过了学生十年寒窗苦学所得的书本知识,影响着学生真真切切的一生。下面仅谈谈自己在道德引导方面的实践与认识。
一、道德引导的实践
(一)注重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德行”逐渐累积内化为品德素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惯或制约中寻求”。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对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触动。初中生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所以对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强行灌输和强制执行,要想办法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想办法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我是这样尝试的:
①话题讨论。如进行“纪律与自由”话题讨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对学生有没有纪律要求呢?经过同学讨论和相关资料的查证,发现美国这个“自由国家”对学生同样也有纪律要求。再讨论美国的中学有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经过查看媒体的一些材料,也有,而且非常严厉。最后经过该话题讨论,学生自然明白:“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必然带来绝对的混乱,犹如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有纪律,才有真正的自由,即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②主题活动。如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发生在身边不良行为习惯之事,使学生深刻认识什么是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体会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并了解如何改正。
③讲座引领。在礼仪方面,学生是想做好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可能不懂。如果开设这方面的讲座进行引领,学生会很感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初中生交往心理指导”讲座,让学生懂得了善解人意是交往的“法宝”;知道了交往的三要素——仪表、语言、礼貌;了解哪些现象是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在“礼仪教育”讲座中,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一套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讲求礼仪修养,否则就是一个无德之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准则,不同的角色身份在不同的交往有不同的行为要求以及引领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另一方面,让触动变为行动。在学生思想产生触动的基础上,想办法把习惯的培养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
1.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对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提出必要的规范,落实规范。在规范的落实过程中,如果经常“不准”、“不许”、“禁止”学生做什么,学生并不一定心服口服。可以把“不准”、“不许”、“禁止”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甚至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对午间班级规范不再是“不准”、“不许”、“禁止”,而是练字二十分钟(由纪律部负责);上课前几分钟不再是不许说话,代之以“背诵成功宣言”,“课前一支歌”或“背诵古诗词”(由宣传部负责)。另外要注意制定的规范适不适合学生,以便及时调整,做到保证为学生服务。
2.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动。现以班级卫生习惯的养成为例。
(1)自主形成规范。通过学生的主体化管理,让他们自己逐步形成班级卫生规范,完善班级卫生规范,使之全面、具体、有层次性:①必须做到的,如有垃圾要送到垃圾桶,每天放学后要清除自己抽屉里的垃圾,垃圾要装袋,做好卫生保持工作;②应当遵守的,比如值日要认真(不能误与忘,态度好,质量好);③努力做到的,例如通过值日培养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喜欢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以及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样在逐步完善班级卫生规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学生卫生方面的一些习惯。
(2)成立管理机构。成立卫生部。为了引入竞争,在卫生部设立了两套班子。通过竞选产生部长,由部长自己自行招聘卫生委员,制定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自主开展卫生管理工作。
(3)开展自主管理。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卫生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卫生委员,每组由卫生委员带领小组值日一周。原来每组10人,后来同学们发现效率不高,经过讨论把每组变成7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卫生值日,学生自主形成了“在劳动时不讲无关的话,认真干,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结束前一起检查卫生死角,然后一起回去”的卫生习惯。
卫生委员既是本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又是一周卫生监督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一般不插手,只要求卫生部严格按照规定来处理即可,以保证规范落到实处。
(4)发展性评价。①利用学校卫生竞赛考核进行定量评价;②两套班子之间的定性评价;③档案袋评价,如建立卫生习惯记录表(卫生值日不可误与忘2分;认真值日,态度好3分;值日负责质量好3分;值日完毕大家一起回2分)。各小组一周总结一次,形成书面材料,开展过程评价。
通过实践,我发现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修养,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上进。从而很自然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成绩的提高变成一种副产品。
(二)提高人文素养
高尚人格的形成,要靠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赋予、发展和教化。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活动入手进行尝试的。
[案例1]:阅读经典。如将名著《爱的教育》推荐给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通过阅读,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美好的感情和思想: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敬重、对同学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等等。
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一是交流名著内容,二是分享对“爱”的感悟。如“站在天真的微笑里/父亲/是慈祥的温柔/清冽的日子/总有纯朴的粮食/喂养着一种思想”。这不是一首小诗,这分明是生命在成长!
让学生用文章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组织一些征文活动,并把一些优秀文章或随笔,如“一根电话线”、“洗脚”、“有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爱”……刊登在班级刊物《小草·星星》中。与高尚交流,与鸿儒握手,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案例2]:美文介绍。由宣传部负责制定计划,寻找美文,每周介绍2~3篇文章,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时,内容有感悟人生、立志、亲情、品味生活等方面,坚持做下去。让学生用智慧感受生命,用梦想成就未来。
[案例3]:观看人文、社科类电视节目。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向学生推荐中央台十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栏目,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文化,能促进他们自身的完善。这样引导有利于他们远离灰色文化,提高自身审美品位。
[案例4]:课前一支歌。由宣传部负责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具体为制定计划,到网络上寻找一些优秀歌曲,自行安排练唱,负责定期评价。这些歌曲不但曲调优美,而且歌词也意境深远,导航了学生的心灵。
[案例5]:让故事说话。有时说教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为人要诚实。一个《赖斯成功的奥秘》,使学生领悟到“矢志不渝,一往无前,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生命本身就是一篇连续的故事,所以我一直认为,只有动人的故事才会打动每一个人,影响每一个人。
二、道德引导的认识
1.需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人首先要有思想,然后才有想法,产生触动,最后变为行动,行为长久地坚持才形成习惯。由此可见,要养成习惯并非易事。
2.于细节之中育人。品德由习惯形成,习惯体现于细节,因而学生的习惯形成应立足于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潜移默化中形成,以求水到渠成。
3.基础的人文素养应该是人格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格意识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一般地说,人人都会本能地体现和维护自身的尊严,这就是最起码的人格意识了。但是,自觉的人格意识不仅体现在尊严的维护中,还体现为一种修养,甚至还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这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4.人格教育既是德育,也是智育。人格培育决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智高而无德的人,肯定没有什么人格可言;德高而无智无能,也不可能造成任何人格影响。用知识的力量去打造人格,用智慧去点燃人格,这才是人格培养的根本所在。
[结束语]:呼唤责任、坚毅、诚挚、远见、务实、自尊、磊落、豁达、柔情的回归;呼唤“人文精神”和“人格形象”在校园里、在课堂中、在学生中能得以广泛的传播……■
他们不是缺知识,而是缺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探索,教育更是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所以教师除传递给学生知识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健全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东西的价值往往超过了学生十年寒窗苦学所得的书本知识,影响着学生真真切切的一生。下面仅谈谈自己在道德引导方面的实践与认识。
一、道德引导的实践
(一)注重习惯养成
习惯的养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良好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德行”逐渐累积内化为品德素质。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惯或制约中寻求”。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习惯养成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变为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向善的重要精神动力。
对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触动。初中生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所以对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强行灌输和强制执行,要想办法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想办法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我是这样尝试的:
①话题讨论。如进行“纪律与自由”话题讨论: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对学生有没有纪律要求呢?经过同学讨论和相关资料的查证,发现美国这个“自由国家”对学生同样也有纪律要求。再讨论美国的中学有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经过查看媒体的一些材料,也有,而且非常严厉。最后经过该话题讨论,学生自然明白:“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必然带来绝对的混乱,犹如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有纪律,才有真正的自由,即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②主题活动。如开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发生在身边不良行为习惯之事,使学生深刻认识什么是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体会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并了解如何改正。
③讲座引领。在礼仪方面,学生是想做好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可能不懂。如果开设这方面的讲座进行引领,学生会很感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初中生交往心理指导”讲座,让学生懂得了善解人意是交往的“法宝”;知道了交往的三要素——仪表、语言、礼貌;了解哪些现象是交往中的不良现象。在“礼仪教育”讲座中,一方面使学生明白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一套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讲求礼仪修养,否则就是一个无德之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准则,不同的角色身份在不同的交往有不同的行为要求以及引领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另一方面,让触动变为行动。在学生思想产生触动的基础上,想办法把习惯的培养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
1.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对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提出必要的规范,落实规范。在规范的落实过程中,如果经常“不准”、“不许”、“禁止”学生做什么,学生并不一定心服口服。可以把“不准”、“不许”、“禁止”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甚至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对午间班级规范不再是“不准”、“不许”、“禁止”,而是练字二十分钟(由纪律部负责);上课前几分钟不再是不许说话,代之以“背诵成功宣言”,“课前一支歌”或“背诵古诗词”(由宣传部负责)。另外要注意制定的规范适不适合学生,以便及时调整,做到保证为学生服务。
2.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动。现以班级卫生习惯的养成为例。
(1)自主形成规范。通过学生的主体化管理,让他们自己逐步形成班级卫生规范,完善班级卫生规范,使之全面、具体、有层次性:①必须做到的,如有垃圾要送到垃圾桶,每天放学后要清除自己抽屉里的垃圾,垃圾要装袋,做好卫生保持工作;②应当遵守的,比如值日要认真(不能误与忘,态度好,质量好);③努力做到的,例如通过值日培养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喜欢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以及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这样在逐步完善班级卫生规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学生卫生方面的一些习惯。
(2)成立管理机构。成立卫生部。为了引入竞争,在卫生部设立了两套班子。通过竞选产生部长,由部长自己自行招聘卫生委员,制定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自主开展卫生管理工作。
(3)开展自主管理。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卫生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卫生委员,每组由卫生委员带领小组值日一周。原来每组10人,后来同学们发现效率不高,经过讨论把每组变成7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卫生值日,学生自主形成了“在劳动时不讲无关的话,认真干,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结束前一起检查卫生死角,然后一起回去”的卫生习惯。
卫生委员既是本组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又是一周卫生监督员。对学生中产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一般不插手,只要求卫生部严格按照规定来处理即可,以保证规范落到实处。
(4)发展性评价。①利用学校卫生竞赛考核进行定量评价;②两套班子之间的定性评价;③档案袋评价,如建立卫生习惯记录表(卫生值日不可误与忘2分;认真值日,态度好3分;值日负责质量好3分;值日完毕大家一起回2分)。各小组一周总结一次,形成书面材料,开展过程评价。
通过实践,我发现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修养,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上进。从而很自然地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使成绩的提高变成一种副产品。
(二)提高人文素养
高尚人格的形成,要靠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赋予、发展和教化。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活动入手进行尝试的。
[案例1]:阅读经典。如将名著《爱的教育》推荐给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通过阅读,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美好的感情和思想: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敬重、对同学的关心、对穷苦人的同情等等。
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一是交流名著内容,二是分享对“爱”的感悟。如“站在天真的微笑里/父亲/是慈祥的温柔/清冽的日子/总有纯朴的粮食/喂养着一种思想”。这不是一首小诗,这分明是生命在成长!
让学生用文章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组织一些征文活动,并把一些优秀文章或随笔,如“一根电话线”、“洗脚”、“有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爱”……刊登在班级刊物《小草·星星》中。与高尚交流,与鸿儒握手,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案例2]:美文介绍。由宣传部负责制定计划,寻找美文,每周介绍2~3篇文章,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时,内容有感悟人生、立志、亲情、品味生活等方面,坚持做下去。让学生用智慧感受生命,用梦想成就未来。
[案例3]:观看人文、社科类电视节目。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向学生推荐中央台十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栏目,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文化,能促进他们自身的完善。这样引导有利于他们远离灰色文化,提高自身审美品位。
[案例4]:课前一支歌。由宣传部负责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具体为制定计划,到网络上寻找一些优秀歌曲,自行安排练唱,负责定期评价。这些歌曲不但曲调优美,而且歌词也意境深远,导航了学生的心灵。
[案例5]:让故事说话。有时说教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为人要诚实。一个《赖斯成功的奥秘》,使学生领悟到“矢志不渝,一往无前,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生命本身就是一篇连续的故事,所以我一直认为,只有动人的故事才会打动每一个人,影响每一个人。
二、道德引导的认识
1.需持之以恒。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人首先要有思想,然后才有想法,产生触动,最后变为行动,行为长久地坚持才形成习惯。由此可见,要养成习惯并非易事。
2.于细节之中育人。品德由习惯形成,习惯体现于细节,因而学生的习惯形成应立足于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潜移默化中形成,以求水到渠成。
3.基础的人文素养应该是人格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格意识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一般地说,人人都会本能地体现和维护自身的尊严,这就是最起码的人格意识了。但是,自觉的人格意识不仅体现在尊严的维护中,还体现为一种修养,甚至还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这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
4.人格教育既是德育,也是智育。人格培育决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智高而无德的人,肯定没有什么人格可言;德高而无智无能,也不可能造成任何人格影响。用知识的力量去打造人格,用智慧去点燃人格,这才是人格培养的根本所在。
[结束语]:呼唤责任、坚毅、诚挚、远见、务实、自尊、磊落、豁达、柔情的回归;呼唤“人文精神”和“人格形象”在校园里、在课堂中、在学生中能得以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