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称它们为“鸟钟”;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虫,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那里的居民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阿根廷有一种野花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
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什么是人体生物钟?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做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具体位置说法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其实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同步。日本科学家发现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而其他动物和植物的这种生物钟与时钟差距更明显,一些动物的生物钟周期是23小时至26小时,而植物是从22到28小时。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以鸟儿为例,如果它严格按照时钟作息的话,那么当它每天早上醒来觅食时会发现,树上的虫子已经被先飞入林的鸟儿吃得差不多了。所以严格守时的生物会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最终趋于灭亡。
但是为什么生物钟与时钟的不同步不会累计起来最终打乱我们的生活规律,让我们醒来得一天比一天晚?研究者说,光线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体温等不断重新设定生物钟。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备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习惯。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还懒洋洋的,兴奋不起来。如果到了高考时还是处于这种生理状态,就很不利,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人的生物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生理反应。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应该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就着手进行。高考的第一场考试一般在上午9:00开始。考生要想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适度的兴奋状态,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钟调整过来。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习惯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睡懒觉。具体地说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毕后,活动一下身体,看几页复习资料,7:30左右再吃早餐。这样到9:00左右整个人已经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为适应考试,考生在9:00—11:00之间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试着做一做。这样既能进行一下复习,又能体会适度紧张的感觉。午饭后,考生也要按高考的需要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再进行复习。从而使自己在每一场考试的时间里都处于适度的兴奋中。
编辑/姚晟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称它们为“鸟钟”;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虫,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那里的居民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阿根廷有一种野花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
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什么是人体生物钟?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做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具体位置说法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其实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同步。日本科学家发现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而其他动物和植物的这种生物钟与时钟差距更明显,一些动物的生物钟周期是23小时至26小时,而植物是从22到28小时。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以鸟儿为例,如果它严格按照时钟作息的话,那么当它每天早上醒来觅食时会发现,树上的虫子已经被先飞入林的鸟儿吃得差不多了。所以严格守时的生物会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最终趋于灭亡。
但是为什么生物钟与时钟的不同步不会累计起来最终打乱我们的生活规律,让我们醒来得一天比一天晚?研究者说,光线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体温等不断重新设定生物钟。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备考,很多考生形成了晚睡的习惯。有些人甚至到了上午10:00左右还懒洋洋的,兴奋不起来。如果到了高考时还是处于这种生理状态,就很不利,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人的生物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生理反应。要想调整到最佳状态,应该在考前半个月左右就着手进行。高考的第一场考试一般在上午9:00开始。考生要想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精力和适度的兴奋状态,就要完全按照高考期间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逐步把生物钟调整过来。
第一步是把晚睡的习惯改掉,第二天早上也不能睡懒觉。具体地说就是每天晚上一定要在22:00以前入睡,第二天早上要在6:00—6:30左右起床。起床洗漱完毕后,活动一下身体,看几页复习资料,7:30左右再吃早餐。这样到9:00左右整个人已经逐渐进入兴奋状态。为适应考试,考生在9:00—11:00之间可以自己找一些卷子试着做一做。这样既能进行一下复习,又能体会适度紧张的感觉。午饭后,考生也要按高考的需要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再进行复习。从而使自己在每一场考试的时间里都处于适度的兴奋中。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