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那一次短短的培训,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长长的痕迹。那是我的精神之旅。五天满满的课程充实有所获,正应了那句话:培训是给教师的最大福利。
郭教授在课堂中列举的关于美国语文教材对《木兰辞》这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这一例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看完中西教材问题设计的比较,你便可以确定这不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翻看我们七年级下册的教材,《木兰诗》的课后练习题如下: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而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对此文的问题设计是:1.为什么木兰听到征兵消息,要马上告诉母亲?2.如果木兰以女性身份申请,会发生什么事?3.为什么木兰的同伴会对木兰的女性身份如此惊讶?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5.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困难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很明显,中西方的认知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把握,喜于教给学生死的且实用性不高的东西,而美国注重的是对一国文化的了解和情感体验的提升。因此,我们该深深检讨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向,别让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教给学生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全球化时代,我们该教给学生全球化交往交流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还该教给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知识会过期,但能力的保质期是无止境的。
沈爱华主任讲的《追寻教学的意义》,是以一道升中考试题开始的,题目是读拼音,写汉字,内容是“锻炼身体、健康成长、尊老爱幼、美德少年”。这个简单的题目,引起了当地不少老师的热议,他们纷纷质疑:为什么不考书本后面的生字词呢?这同样是我见到这个题目时产生的疑问,而且我也非常理解每位老师内心的不满,因为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教学行为,而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学习方式——机械重复、死记硬背。我们每天研究知识点,考试重点,为了拿到高分,不惜任何代价让学生一一过关,可考试却不按常规出题,叫我们如何是好?正如一位老师当时所提出的疑问:中考规定文言文就考课下注解,你说我们能不死记硬背,一一过关吗?我想,我们之所以对考试题目耿耿于怀,便是因为我们还不理解自己教学的意义是什么。我羡慕郭初阳能够不受约束地创办“越读馆”,从容地教授《弟子规》;我羡慕王崧舟践行自己的诗意语文,过自己的佛意人生;我也羡慕周益民能够守护孩子阅读的幸福,从事一种有个性的生活。他们正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活着,所以任何艰难他们都能容忍,而我们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存在着。沈主任抛出“从权力时代走向权利时代,我们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变化?”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讨论,面对这个问题,我无言,因为我的认识浅薄,虽熟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些套语,可如何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还真是一头雾水。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本以为会有各色各样的良计,可其他老师的发言让我震撼:“我们不自觉被卷入教育大潮,个人力量如此小,如果我们去与中考、高考对抗,就是螳臂挡车”“评价制度限制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权利被限制,难以提学生的权利”“我们经常被评价,我们是弱势群体”。这如炮弹的发言,让我看到其实我们是处在社会的底端,社会限制了我们,却又对我们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我们过得很压抑。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意义。
“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是刘炎明主任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追求教学质量亦是如此,它如GDP一样,需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我们在教育中,似乎做不到了。课堂不是工厂的生产,我们的高效该如何取得?所以当我们仰望高效课堂的时候,别忘了脚踏实地地从认认真真备课开始。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郭教授在课堂中列举的关于美国语文教材对《木兰辞》这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这一例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看完中西教材问题设计的比较,你便可以确定这不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翻看我们七年级下册的教材,《木兰诗》的课后练习题如下: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而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对此文的问题设计是:1.为什么木兰听到征兵消息,要马上告诉母亲?2.如果木兰以女性身份申请,会发生什么事?3.为什么木兰的同伴会对木兰的女性身份如此惊讶?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5.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困难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很明显,中西方的认知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把握,喜于教给学生死的且实用性不高的东西,而美国注重的是对一国文化的了解和情感体验的提升。因此,我们该深深检讨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向,别让课程改革流于形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教给学生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全球化时代,我们该教给学生全球化交往交流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还该教给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知识会过期,但能力的保质期是无止境的。
沈爱华主任讲的《追寻教学的意义》,是以一道升中考试题开始的,题目是读拼音,写汉字,内容是“锻炼身体、健康成长、尊老爱幼、美德少年”。这个简单的题目,引起了当地不少老师的热议,他们纷纷质疑:为什么不考书本后面的生字词呢?这同样是我见到这个题目时产生的疑问,而且我也非常理解每位老师内心的不满,因为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教学行为,而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同样的学习方式——机械重复、死记硬背。我们每天研究知识点,考试重点,为了拿到高分,不惜任何代价让学生一一过关,可考试却不按常规出题,叫我们如何是好?正如一位老师当时所提出的疑问:中考规定文言文就考课下注解,你说我们能不死记硬背,一一过关吗?我想,我们之所以对考试题目耿耿于怀,便是因为我们还不理解自己教学的意义是什么。我羡慕郭初阳能够不受约束地创办“越读馆”,从容地教授《弟子规》;我羡慕王崧舟践行自己的诗意语文,过自己的佛意人生;我也羡慕周益民能够守护孩子阅读的幸福,从事一种有个性的生活。他们正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活着,所以任何艰难他们都能容忍,而我们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存在着。沈主任抛出“从权力时代走向权利时代,我们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变化?”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们讨论,面对这个问题,我无言,因为我的认识浅薄,虽熟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些套语,可如何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还真是一头雾水。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本以为会有各色各样的良计,可其他老师的发言让我震撼:“我们不自觉被卷入教育大潮,个人力量如此小,如果我们去与中考、高考对抗,就是螳臂挡车”“评价制度限制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权利被限制,难以提学生的权利”“我们经常被评价,我们是弱势群体”。这如炮弹的发言,让我看到其实我们是处在社会的底端,社会限制了我们,却又对我们提出了如此高的要求,我们过得很压抑。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意义。
“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是刘炎明主任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追求教学质量亦是如此,它如GDP一样,需是绿色的、健康的,可我们在教育中,似乎做不到了。课堂不是工厂的生产,我们的高效该如何取得?所以当我们仰望高效课堂的时候,别忘了脚踏实地地从认认真真备课开始。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