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两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海内外记者采访,每天向世界提供大量的新闻。各媒体或辟出大量版面,或腾出黄金时段,派出大批记者挖掘这一新闻富矿,以其吸引读者,占领“两会”报道的新闻制高点。
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5种报纸,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两会”专刊报道亮点频出:更强化报告解读、更注意民生报道、更注重话题报道;在形式上更重视与网络的互动、更注意版面策划,取得了更可读、更耐读的效果。
更强化解读报道
报告解读是“两会”期间主流媒体的强项,更是基本任务。每年的报告都是中央在充分估量复杂的国际形势、充分考虑国内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上作出来的。如何让报告内容通过媒体入心入脑,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使命。今年“两会”,相当多的媒体都加强了这方面的报道。
如在成就报道方面,《人民日报》3月6日6版“两会特刊”以六分之五版的篇幅做成一个名为“读报告 议数字”的专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成就进行详细解读,在具体的细节上也颇费思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引题) 8%(主题)蔡昉代表: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刘树成委员:正确把握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提要)”,既突出了数字,又让人一目了然。整个栏目注意文章的组合,留白也比较到位,让人读起来重点突出,流畅舒服。
在注意成就报道的同时,不少省级党报也结合百姓关心的问题,仔细研读报告,深挖细究,进行重点报道。如同一天的《南方日报》A5版对“财政赤字为何增至9500亿?”、A6版对“8万亿计划传言”进行了深度分析,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3月6日的《广州日报》以9个版的特刊“全国两会新视线”报道“两会”,每版的主打稿如A3版的“3%赤字率接近警戒线但可控”、A4版的“400亿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等,都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更注意民生报道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简单明了。记者记录并报道了“普通生存状态”,也就引出了“民生新闻”、“民生报道”这一概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两会”,做好做活民生新闻,搞好民生报道成为各个媒体公开的竞赛。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青年报》在“两会”特刊《中国信心》版上,连续开辟10期“大学生创业问答”专栏,每次邀请一名在校大学生提出问题,由一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作出相应的解答,并配以图片,富有针对性,体现了贴近性,在“两会”报道形式上也比较新颖。
户籍问题也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每年“两会”期间,这一问题都被代表委员提起而见诸报端。3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其“两会”特刊《信心·行动》版上,以“‘北漂’高中生自感‘被排斥’ 代表委员谈户政”为题对此问题进行了报道,该报道的可贵之处在于以在北京读高一的学生未艾对两年后去何处参加高考的忧虑为由头,请代表委员进行分析,并全文刊发了未艾同学的来信,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
除了一些大的主题外,不少报纸还将目光瞄准了一些小的群众关心的话题。如《广州日报》3月9日A3版“全国两会新视线”特刊,头题刊登“政协委员:课间休息十分钟太短 学生们游戏不尽兴跑趟厕所都紧张(引题) 将课间休息延长到15分钟(主题)”,并配以漫画和相关报道,这一选题给人耳目一新,又合情合理的感觉,加上版面编排得当,使人愿意读,并且读得尽兴。
更注重话题报道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以座谈、笔谈、网络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
今年“两会”,各媒体都重视策划,在特刊上推出许多有分量的话题式报道。如《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推出“会外点题”栏目,连续刊发“关注产业振兴”、“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关注外贸出口”等系列话题式报道,采取读者或网友点题,代表委员分析解答的形式,将问题分析得透彻清晰,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编排上,这一系列话题刊发的版面、位置都相对固定,方便了读者阅读。
《解放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设置“京都访谈·民生话题”栏目,推出了“‘租赁房’给‘夹心层’带来新希望”、“密织‘安全网’托底保民生”等一系列话题式报道,每个话题均在特刊的头题位置强势推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比较而言,《南方都市报》在话题式报道上更大胆,在其“两会”特刊之一的“说吧”专版上,每天都挑选当前舆论最关心的话题进行报道,如3月7日,该版面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进行讨论,头题位置消息刊发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话说,广东作为中国旅游综合示范区,今年“五一”期间将执行7天假期。头题下位置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刊登正反代表委员两方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更重视与网络的互动
网络起始至今时间不长,却已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交互性以及平等性,它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渐次打破。私人话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迅速“一举天下知”。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对于以往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与诉求的中国民众而言,互联网无疑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意见表达渠道。一时间,长期以来民间聚集的表达欲望在准入门槛甚低的互联网上喷薄而出,社会舆论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正是由于网络的日益重要性,近年来的“两会”报道,相当多的报纸都重视与网络的互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更是在北京设立网络直播间,对代表委员进行访谈。相当多的网谈话题都登在报纸上,并且每天设置一个话题引导网友讨论,吸引更多普通百姓关注“两会”。
《新华每日电讯》在其“两会”特刊《信心·行动》版上,开设“网眼两会”、“顾网闻之”专栏,选编网友辛辣的发言,或风趣幽默、或一针见血,颇受读者喜爱。
《羊城晚报》“两会”期间在A2版推出网萃·网搜专版,就一些网络热点话题请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并围绕一个热点主题选编一些雷人语言,让人过目不忘。
《南方日报》推出“网尽两会”专版,选题细致生动,如“委员建议恢复繁体字 网友争议两方势均力敌”一文,除刊登委员的建议外,还刊登搜狐网的网友发言,并将设计问题的得票多少制成表格,使读者一目了然。
……
传统媒体重视与网络的互动,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延伸了传统媒体在报道、阐释一个事件或某个观点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紧扣热点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更注意版面策划
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可以说,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
回眸此次“两会”报道,各报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在版式语言上用真功,不拘泥于惯常报道形式,敢于亮出编辑部独家创意,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版面结构简单、层次清晰、照片突出,具有庄严、凝重的风格和统筹全局的气势。还设计了“会外点题”、“履职故事”、“中国信心”等精巧的刊头,起到了点缀版面,引导阅读的作用。
《广州日报》今年的“两会”特刊《全国两会新视线》可谓浓墨重彩,以3月6日的版面为例,除导读与索引版和一版外,后面有10个版的特刊,这些特刊版式统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版上图片漫画与文字巧妙组合,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可视性。
总之,虽然“两会”年年开,但全国各家报纸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围绕国事进行深度报道,同时着眼代表、委员和社会、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把握热点、凸显亮点,使报道话题更民生,使文章版面更可读、更耐读。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 宇
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5种报纸,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两会”专刊报道亮点频出:更强化报告解读、更注意民生报道、更注重话题报道;在形式上更重视与网络的互动、更注意版面策划,取得了更可读、更耐读的效果。
更强化解读报道
报告解读是“两会”期间主流媒体的强项,更是基本任务。每年的报告都是中央在充分估量复杂的国际形势、充分考虑国内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上作出来的。如何让报告内容通过媒体入心入脑,是摆在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使命。今年“两会”,相当多的媒体都加强了这方面的报道。
如在成就报道方面,《人民日报》3月6日6版“两会特刊”以六分之五版的篇幅做成一个名为“读报告 议数字”的专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成就进行详细解读,在具体的细节上也颇费思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引题) 8%(主题)蔡昉代表: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刘树成委员:正确把握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提要)”,既突出了数字,又让人一目了然。整个栏目注意文章的组合,留白也比较到位,让人读起来重点突出,流畅舒服。
在注意成就报道的同时,不少省级党报也结合百姓关心的问题,仔细研读报告,深挖细究,进行重点报道。如同一天的《南方日报》A5版对“财政赤字为何增至9500亿?”、A6版对“8万亿计划传言”进行了深度分析,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3月6日的《广州日报》以9个版的特刊“全国两会新视线”报道“两会”,每版的主打稿如A3版的“3%赤字率接近警戒线但可控”、A4版的“400亿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等,都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更注意民生报道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简单明了。记者记录并报道了“普通生存状态”,也就引出了“民生新闻”、“民生报道”这一概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两会”,做好做活民生新闻,搞好民生报道成为各个媒体公开的竞赛。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青年报》在“两会”特刊《中国信心》版上,连续开辟10期“大学生创业问答”专栏,每次邀请一名在校大学生提出问题,由一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作出相应的解答,并配以图片,富有针对性,体现了贴近性,在“两会”报道形式上也比较新颖。
户籍问题也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每年“两会”期间,这一问题都被代表委员提起而见诸报端。3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在其“两会”特刊《信心·行动》版上,以“‘北漂’高中生自感‘被排斥’ 代表委员谈户政”为题对此问题进行了报道,该报道的可贵之处在于以在北京读高一的学生未艾对两年后去何处参加高考的忧虑为由头,请代表委员进行分析,并全文刊发了未艾同学的来信,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
除了一些大的主题外,不少报纸还将目光瞄准了一些小的群众关心的话题。如《广州日报》3月9日A3版“全国两会新视线”特刊,头题刊登“政协委员:课间休息十分钟太短 学生们游戏不尽兴跑趟厕所都紧张(引题) 将课间休息延长到15分钟(主题)”,并配以漫画和相关报道,这一选题给人耳目一新,又合情合理的感觉,加上版面编排得当,使人愿意读,并且读得尽兴。
更注重话题报道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以座谈、笔谈、网络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
今年“两会”,各媒体都重视策划,在特刊上推出许多有分量的话题式报道。如《人民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推出“会外点题”栏目,连续刊发“关注产业振兴”、“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关注外贸出口”等系列话题式报道,采取读者或网友点题,代表委员分析解答的形式,将问题分析得透彻清晰,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在编排上,这一系列话题刊发的版面、位置都相对固定,方便了读者阅读。
《解放日报》在其“两会”特刊上设置“京都访谈·民生话题”栏目,推出了“‘租赁房’给‘夹心层’带来新希望”、“密织‘安全网’托底保民生”等一系列话题式报道,每个话题均在特刊的头题位置强势推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比较而言,《南方都市报》在话题式报道上更大胆,在其“两会”特刊之一的“说吧”专版上,每天都挑选当前舆论最关心的话题进行报道,如3月7日,该版面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进行讨论,头题位置消息刊发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话说,广东作为中国旅游综合示范区,今年“五一”期间将执行7天假期。头题下位置就是否恢复“五一黄金周”刊登正反代表委员两方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更重视与网络的互动
网络起始至今时间不长,却已给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交互性以及平等性,它使得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渐次打破。私人话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迅速“一举天下知”。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对于以往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利益表达与诉求的中国民众而言,互联网无疑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意见表达渠道。一时间,长期以来民间聚集的表达欲望在准入门槛甚低的互联网上喷薄而出,社会舆论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正是由于网络的日益重要性,近年来的“两会”报道,相当多的报纸都重视与网络的互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更是在北京设立网络直播间,对代表委员进行访谈。相当多的网谈话题都登在报纸上,并且每天设置一个话题引导网友讨论,吸引更多普通百姓关注“两会”。
《新华每日电讯》在其“两会”特刊《信心·行动》版上,开设“网眼两会”、“顾网闻之”专栏,选编网友辛辣的发言,或风趣幽默、或一针见血,颇受读者喜爱。
《羊城晚报》“两会”期间在A2版推出网萃·网搜专版,就一些网络热点话题请记者采访代表委员,并围绕一个热点主题选编一些雷人语言,让人过目不忘。
《南方日报》推出“网尽两会”专版,选题细致生动,如“委员建议恢复繁体字 网友争议两方势均力敌”一文,除刊登委员的建议外,还刊登搜狐网的网友发言,并将设计问题的得票多少制成表格,使读者一目了然。
……
传统媒体重视与网络的互动,利用了网络的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延伸了传统媒体在报道、阐释一个事件或某个观点时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紧扣热点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更注意版面策划
版面是读者透视报纸的第一扇窗户,凭借对新闻内容的布局安排,传达出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可以说,版面是一份报纸个性和风格的最直观表现。
回眸此次“两会”报道,各报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在版式语言上用真功,不拘泥于惯常报道形式,敢于亮出编辑部独家创意,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版面结构简单、层次清晰、照片突出,具有庄严、凝重的风格和统筹全局的气势。还设计了“会外点题”、“履职故事”、“中国信心”等精巧的刊头,起到了点缀版面,引导阅读的作用。
《广州日报》今年的“两会”特刊《全国两会新视线》可谓浓墨重彩,以3月6日的版面为例,除导读与索引版和一版外,后面有10个版的特刊,这些特刊版式统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版上图片漫画与文字巧妙组合,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可视性。
总之,虽然“两会”年年开,但全国各家报纸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围绕国事进行深度报道,同时着眼代表、委员和社会、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版面策划上下功夫,把握热点、凸显亮点,使报道话题更民生,使文章版面更可读、更耐读。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