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提升篇
被抱怨声包围怎么办?
如果你管理着一个团队或者一个组织机构,你可能会发现闲聊总是在进行。但是,你能做什么呢?
1.承认一些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年轻时,第一份工作是在广播站工作,那时曾被警告士气低落。10年后回头再看,却可以把那段时间看做是黄金时期。聪明人总是在抱怨,因为他们在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
2.从问题的表面找到问题的实质。很多抱怨都是关于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的:停车和工作餐是永恒的主题。你想要听到的是那些重要的不满建议:对产品或者客户的抱怨很重要、对系统和流程不耐烦表明有改进的空间。创造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批评意见说出来的论坛、讨论和会议,奖励最好的评论者,为聪明人的创意而庆祝。扭转局势,明确说出明智的批判就是你想要的东西。
3.总是要求提供解决方案。在公司立下规矩,如果不能提出至少一个改进建议就不允许抱怨。虽然要求诊断专家给出治疗方案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对解决方案和问题同样重视,那么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率且更有创造性。
4.解决你自己关注的事情。每当无意中听到认为重要的抱怨时,都应该尽量找到安全的方式来讨论。还有其他人担心产品的发货速度太慢、价格太贵或者产品太过复杂吗?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吗?创造出这些重要的事情能够安全地表达出来的环境是领导的工作。
忽略人们的怨言是容易做到的。当然很多抱怨是自恋、悲观和徒劳的。但是不要错过重要的东西。如果你雇用聪明的人,你会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程乐一 摘自 BNET商学院
如何安排创意时间
今天的公司员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资源上都受到严密监控。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让他们自由捣腾,而费用由公司埋单,是会吓着他们的。然而,真正的创意都来自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创新形式自由,动机单纯,就是本着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怎么管需要花掉多少钱。在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多数错误的做法都是错在要求员工肩负经理们自己都不承担的责任。
研发界的最新趋势是:在企业的作息时间表上加入创意时间。时下这股潮流源于谷歌公司首创的著名的“20%自由时间”,这一项目鼓励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将20%的时间用于与自己工作职责不相干的项目上。在此之后,苹果公司在2012年年初启动名叫“蓝天”的内部创意项目;LinkedIn公司宣布了名为“孵化器”的内部项目,允诺公司里的工程师每年可以脱离正常岗位30-90天,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构思开发成为切实的项目。
另一种可以考虑的模式是公私合作。德国工程师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为研发可以通过电话线传送高保真音乐的技术,在弗劳恩霍夫协会辛勤工作了将近十年,该协会是一家由政府投资和公司合同金共同提供资金的德国研究机构。最终,他推出的MPEG-3技术引发了用MP3文件共享音乐的革命,这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可绝对是一个终极大奖。
还有一种更加激进的做法,那就是允许创意者比公司从创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总部位于多伦多的软件企业Fusenet Inc.允许技术人员把每周五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设计的项目。员工个人对他们开发的任何东西都享有所有权。作为回报,对于因创新而产生的任何商业运作,他们给予Fusenet公司优先受让权。
杉杉 摘自 华尔街日报
亚马逊的沉潜哲学
企鹅要上岸,会从海面扎入水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就越大,待潜到适当深度,再迅猛地向上一冲,就会如离弦之箭一样蹿出水面,落到陆地上。电商鼻祖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就是这样一只“企鹅”。以下是他阐释的沉潜哲学:
1.我们十分在意公司股东,因此很关心股价的长期表现,但我不会每天都关注。我们希望把亚马逊打造成一家衡量系统,而不是投票机器。
2.在创建亚马逊之后的前几年,我体会到:一项发明或在某一领域成为领袖,需要能承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被误解。例如,有人质疑我不懂这个行业,而我认为:我们并不是在销售产品时赚钱,而是在帮助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时才赚钱。
3.我不会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想哪些公司要干掉亚马逊。首先,有许多内部案例告诫我们,要坚持,长期思考,专注于顾客。其次是人才的选择。我们的员工每天早上起床后,在淋浴的时候,就会想到顾客,想到如何从顾客的角度进行创新。而且,他们还能从中找到乐趣。有一些公司,他们拥有的是征服者的心态,而我们拥有的是探索者的心态。
缘心 摘自 中国企业家网
营销,别忘了对方身份
又小又丑的甲壳虫为何能在讲究排场的美国销售火热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身份,汽车商赋予了甲壳虫一个朴实、含蓄、有责任心的形象。
有些产品从一出生就被起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名字,注定很难被售出。例如“减肥”,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你影射产品的使用者是个“胖子”,所以现在改名叫“瘦身”。产品名称或者功能里有对人身份的否定,尽管你不是故意的,但当你提到不当的问题时,消费者会认为你是有所指的,你在讽刺他,总之会激起他的不悦。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他真实的身份,而是他愿意看到的身份。当你称呼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时,他可能面无表情;当你说他是不错的小提琴手时,他一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因为他下了很大工夫练习小提琴,而琴技却很糟。当你夸索罗斯是金融奇才时,他可能怀疑你别有意图;当你说他是哲学家时,他一定欣然接受你拍的马屁。商家所扮演的不是一面客观真实的镜子,而是一面“哈哈镜”,让消费者看到那个“自我”后会开心地笑,你就成功了大半!想方设法帮助消费者识别自己的身份,或者把你的商品对应上消费者的某种身份,这就是对号入座营销的第一个要诀。
缘心 摘自价值中国网 二维码营销四大招式
1.线下虚拟商店。电商们可以说是最早使用二维码营销的。1号店的地铁虚拟商店、京东的楼宇框架广告牌、好乐买的地铁包柱展示区都曾采用批量展示商品的方式,并在每个商品旁边附上二维码,消费者可选择看中的商品并直接扫码购买。但这些二维码基本属于阶段性推出,且效果并不理想。
2.线下广告。品牌商使用二维码主要用于投放线下媒体广告。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会附上一个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进入商品详情页面或者品牌店铺。对于冲动型的客户而言,这种广告是他们乐意接受的,遇到喜欢的广告会立即购买相关产品。
3.实体包装。一些淘宝卖家在尝试用二维码刺激消费者二次购物:在快递包裹或者商品包装上加上店铺地址的二维码,并承诺扫描二维码再次购物有优惠,以此鼓励用户返回线上购物。此外,若告知用户在特定时间段上网购物,还能拉动网站低峰时期的流量。
4.线上预订,线下消费。上述三种情况均属于把消费者从线下带到线上,适用于实物类商品交易。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二维码还可以作为消费者从线上预订到线下消费的凭证。麦当劳、哈根达斯的天猫旗舰店,以及许多团购网站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模式。
虽然二维码被炒得十分火热,但其与移动购物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何刺激消费者的扫码欲望、采取怎样的方式介入线上购物、怎样保证安全依然是二维码渗透移动电商过程中的难点。
杉杉 摘自 单仁资讯
如何引导孤僻的员工
拒绝冷落,施以温暖。最有效的策略是给予温暖和体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流露出对他们的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可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选好话题主动交谈。性格孤僻的员工一般不爱讲话,只有当谈话内容触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才会开口。但也得注意措词,性格孤僻的人疑心重,干任何事情都担心别人议论,喜欢抓住谈话中的细枝末节胡乱猜疑。
保持一般的工作性接触。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如果为了与他们接触,而整日耐着性子,装出一副热情有加的样子和他们称兄道弟,保证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他们一定会从心里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所以,只要与他们保持工作上的接触就可以了,真正进行帮助应该是在他们遇到了某种困难的时候。
保持耐心很重要。领导者有时很容易遭到性格孤僻员工的冷遇,但日久知人心,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到了他们能够完全信任你的时候,你说的话才会有分量,管理也就具备了威信。
投其所好,直攻其心。这类寂寞的人群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享受独处的时光。仔细观察了解,看看脾气古怪的员工是以什么方式打发时间的,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彼此间的僵局。
九州 摘自《心情站》
化解销售员与会计的冲突
销售人员认为会计是一群死板、摆弄文件的人,而会计们认为销售人员是不愿意遵守程序、酬劳过高的人。不幸的是,这种内部纷争几乎在所有公司都会上演。Ash Varma是一家国际培训咨询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以下是他对这两组人的看法。
文化问题。在一次重大金融重组会议中,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间的冲突非常严重,双方几乎互不说话。我告诉他们,在至少达到某种程度的明确之前,没有人能离开这个房间。
我说:“是的,销售人员有时候是爱慕虚荣的人”。几位销售人员感到震惊。“但是会计部门的人需要了解一个销售人员每天通常要面对的事情:门猛地关上时撞到他们的脸上、与询问没有反馈的客户永无止境的对话。”说到这里,销售人员开始有点儿自以为是。
我继续说:“但如果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进行适当的记录,那么该项销售就不能开发票。而如果细节和文件不准确的话,至少付款将会被耽搁,客户甚至会要求赊欠”。此时,会计人员开始自以为是了。
而我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销售是什么,我们就不能作出明智的财务决定,我们的借款方和投资方将会切断我们的流动资金……简而言之,所有人都会失去工作。”
我所说的话产生了巨大影响,没有人看起来再沾沾自喜了。接下来的讨论,因为文化上的改变打开了新天地。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双方同样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薪酬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公司高管也会觉得销售人员的薪酬过高,何况是其他员工。但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以固定10%的佣金完成交易,那就意味着公司会拿到所有这些交易总额的90%。如果报酬方案构建得更明智,销售人员获得的提成越多,公司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而这样大家都是赢家。
知识问题。很多销售人员不懂得基本的财务知识。我曾经给上千位销售人员演讲,普及他们所需要了解的财务知识,而我对他们那么渴望学习感到惊讶。
公开诚实地说出问题,帮助每一个人了解所涉及的更大问题,并且帮助每一边的员工换位思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之前的分歧会消失,而新的联系会在一夜之间创建出来。
成渝 摘自 BNET商学院
个人成长篇
客户为何不相信你
1.你用一个谎言开始关系。
成千上万的电话销售和电子邮件都是这样开头的,“我刚刚翻了翻我的联系人列表……”或者是“听说您对目前的供应商不太满意……”客户不是傻子。如果你的话说得太离谱,客户就会下调对你的可信度的评估。
改正之道:说实话,例如:“我正在积极地寻找新客户。”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说谎呢?你没什么可难为情的。
2.宣称一些不实之词。
有多少公司声称自己“品质最佳,价格最低”?在现实世界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某个公司的说法是真的,客户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怀疑。
改正之道:找到你的产品的独特之处,并且告诉客户这些独特之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最好是用财务的语言告诉他们。如果你无法提供最低的价格,那么如果有的话,就展示一下额外的成本,告诉客户你的价格物有所值。 3.你的看法不是事实。
也许你全心全意地相信你的公司和产品都非常优秀,但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在听到一连串自我陶醉的最高级表述和言论,而这些说法又缺乏可核查的、定量的事实支撑的时候,客户会怀疑你。他们会立刻认为,这些傲慢的谈吐只是为了掩盖一些不那么靓丽的真相。
改正之道:永远不要自卖自夸。如果你觉得你必须要提供热情的看法,就找一些有名有姓的(匿名的感言纯粹是胡说八道)、现有的、高度满意的客户为你提供表扬。
4.你只关心赢得这单生意。
如果你唯一的目标是达成销售,客户会感觉到,并且会讨厌这种感觉。即使你或者你的企业确实需要收入,你也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前面。
改正之道:把每个客户都当成一笔长期投资而不是一个短期的机会。告诉客户现在不是好的采购时机,没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能够证明你值得信任,也没有什么能够比这种做法更好地建立起一段关系了。
程乐一 摘自 和讯网
电话过多=管理无能
如果你电话多,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不能将工作标准化。常规工作应该书面化、标准化,让任何人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做,这样,就不用走一步问一步,时时打电话了。
2.没有授权。对常规工作授权了吗?什么范围之内的事情,下属可以自行处理,不用处处请示汇报?没有订出授权权限,就要事事打电话。
3.你自己会制订计划,有预见吗?领导应该想在下属的前面。AB预案有了,当下属遇到问题时,当然也就不必再给你打电话了。
4.有没有充分利用书面化沟通?很多事情,完全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充分的安排和沟通,一页A4纸的内容,抵得上你打半小时电话。
5.你是否充分地思考?一次可以说完的事情,你分多次说了吗?应尽量将所有的事情书面清楚表述。
6.如果这些全做好了,还有很多电话,可能是患了电话忙碌需求症,喜欢打电话的感觉,喜欢被人打扰的感觉,那你就无可救药了。
晓庄 摘自 价值中国网
25分钟提高工作效率
1.20分钟划出时间空档。如果可能的话,从日程表中划去当天剩下的某项工作,以保证自己至少有20分钟不被打扰,以专心投入有意义的工作,它足以令工作效率有所改观。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切断电子邮件、关掉电话,去一间没人能找到你的会议室。或者把不重要的会议提前20分钟,再不行就加20分钟的班,一是给自己留下“独处思考”的时间,二是躲开下班堵车的高峰。
2.2分钟记录当天的工作进展。用工作日记记录你当天的工作进展。专心做你还没做的工作和剩下来的工作是很自然的事。但为了提升幸福感和努力程度,你应该花2分钟记录你已经完成的工作。即使你只是概述某个项目接下来的步骤,也是有必要的。让自己享受成就感,并意识到自己有所作为。
3.3分钟为明天做好准备。这是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许多作家的小窍门:干到一半时停下来。当你必须停下,半途而止时,就安心停下好了,只要你清楚该如何完成剩下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你第二天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风铃 摘自《新智囊》
产品经理的三项修炼
产品经理要去发现有价值、可用且合理的产品,是商务、技术和用户体验三个岗位的交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至少具有其中之一的从业经历、对三种岗位都有热情,同时还要与三种职业的从业者有很好的交情。
商务:产品经理首先是一个业务岗位,他的主要职责是把产品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产品经理应全身心地专注于产品优化,从而达到商业目标,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技术:如果连产品经理都不知道一个产品该如何构建,那定义该产品就毫无意义了。这并不是要求产品经理会写代码,但懂技术,最重要的是清楚努力方向对于作出正确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开发中更加重要,因为产品经理是与开发团队待在一起最久的人。
用户体验:产品经理在公司里代表用户的声音,他必须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产品经理跳出团队,以一个用户的身份来测试、评价产品。
缘心 摘自 雷锋网
被抱怨声包围怎么办?
如果你管理着一个团队或者一个组织机构,你可能会发现闲聊总是在进行。但是,你能做什么呢?
1.承认一些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年轻时,第一份工作是在广播站工作,那时曾被警告士气低落。10年后回头再看,却可以把那段时间看做是黄金时期。聪明人总是在抱怨,因为他们在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
2.从问题的表面找到问题的实质。很多抱怨都是关于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的:停车和工作餐是永恒的主题。你想要听到的是那些重要的不满建议:对产品或者客户的抱怨很重要、对系统和流程不耐烦表明有改进的空间。创造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批评意见说出来的论坛、讨论和会议,奖励最好的评论者,为聪明人的创意而庆祝。扭转局势,明确说出明智的批判就是你想要的东西。
3.总是要求提供解决方案。在公司立下规矩,如果不能提出至少一个改进建议就不允许抱怨。虽然要求诊断专家给出治疗方案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对解决方案和问题同样重视,那么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率且更有创造性。
4.解决你自己关注的事情。每当无意中听到认为重要的抱怨时,都应该尽量找到安全的方式来讨论。还有其他人担心产品的发货速度太慢、价格太贵或者产品太过复杂吗?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吗?创造出这些重要的事情能够安全地表达出来的环境是领导的工作。
忽略人们的怨言是容易做到的。当然很多抱怨是自恋、悲观和徒劳的。但是不要错过重要的东西。如果你雇用聪明的人,你会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程乐一 摘自 BNET商学院
如何安排创意时间
今天的公司员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资源上都受到严密监控。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让他们自由捣腾,而费用由公司埋单,是会吓着他们的。然而,真正的创意都来自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创新形式自由,动机单纯,就是本着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怎么管需要花掉多少钱。在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多数错误的做法都是错在要求员工肩负经理们自己都不承担的责任。
研发界的最新趋势是:在企业的作息时间表上加入创意时间。时下这股潮流源于谷歌公司首创的著名的“20%自由时间”,这一项目鼓励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将20%的时间用于与自己工作职责不相干的项目上。在此之后,苹果公司在2012年年初启动名叫“蓝天”的内部创意项目;LinkedIn公司宣布了名为“孵化器”的内部项目,允诺公司里的工程师每年可以脱离正常岗位30-90天,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构思开发成为切实的项目。
另一种可以考虑的模式是公私合作。德国工程师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为研发可以通过电话线传送高保真音乐的技术,在弗劳恩霍夫协会辛勤工作了将近十年,该协会是一家由政府投资和公司合同金共同提供资金的德国研究机构。最终,他推出的MPEG-3技术引发了用MP3文件共享音乐的革命,这对音乐爱好者来说,可绝对是一个终极大奖。
还有一种更加激进的做法,那就是允许创意者比公司从创新技术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总部位于多伦多的软件企业Fusenet Inc.允许技术人员把每周五的时间用来研究自己设计的项目。员工个人对他们开发的任何东西都享有所有权。作为回报,对于因创新而产生的任何商业运作,他们给予Fusenet公司优先受让权。
杉杉 摘自 华尔街日报
亚马逊的沉潜哲学
企鹅要上岸,会从海面扎入水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就越大,待潜到适当深度,再迅猛地向上一冲,就会如离弦之箭一样蹿出水面,落到陆地上。电商鼻祖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就是这样一只“企鹅”。以下是他阐释的沉潜哲学:
1.我们十分在意公司股东,因此很关心股价的长期表现,但我不会每天都关注。我们希望把亚马逊打造成一家衡量系统,而不是投票机器。
2.在创建亚马逊之后的前几年,我体会到:一项发明或在某一领域成为领袖,需要能承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被误解。例如,有人质疑我不懂这个行业,而我认为:我们并不是在销售产品时赚钱,而是在帮助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时才赚钱。
3.我不会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想哪些公司要干掉亚马逊。首先,有许多内部案例告诫我们,要坚持,长期思考,专注于顾客。其次是人才的选择。我们的员工每天早上起床后,在淋浴的时候,就会想到顾客,想到如何从顾客的角度进行创新。而且,他们还能从中找到乐趣。有一些公司,他们拥有的是征服者的心态,而我们拥有的是探索者的心态。
缘心 摘自 中国企业家网
营销,别忘了对方身份
又小又丑的甲壳虫为何能在讲究排场的美国销售火热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身份,汽车商赋予了甲壳虫一个朴实、含蓄、有责任心的形象。
有些产品从一出生就被起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名字,注定很难被售出。例如“减肥”,这个名字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你影射产品的使用者是个“胖子”,所以现在改名叫“瘦身”。产品名称或者功能里有对人身份的否定,尽管你不是故意的,但当你提到不当的问题时,消费者会认为你是有所指的,你在讽刺他,总之会激起他的不悦。
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他真实的身份,而是他愿意看到的身份。当你称呼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时,他可能面无表情;当你说他是不错的小提琴手时,他一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因为他下了很大工夫练习小提琴,而琴技却很糟。当你夸索罗斯是金融奇才时,他可能怀疑你别有意图;当你说他是哲学家时,他一定欣然接受你拍的马屁。商家所扮演的不是一面客观真实的镜子,而是一面“哈哈镜”,让消费者看到那个“自我”后会开心地笑,你就成功了大半!想方设法帮助消费者识别自己的身份,或者把你的商品对应上消费者的某种身份,这就是对号入座营销的第一个要诀。
缘心 摘自价值中国网 二维码营销四大招式
1.线下虚拟商店。电商们可以说是最早使用二维码营销的。1号店的地铁虚拟商店、京东的楼宇框架广告牌、好乐买的地铁包柱展示区都曾采用批量展示商品的方式,并在每个商品旁边附上二维码,消费者可选择看中的商品并直接扫码购买。但这些二维码基本属于阶段性推出,且效果并不理想。
2.线下广告。品牌商使用二维码主要用于投放线下媒体广告。越来越多的品牌广告会附上一个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进入商品详情页面或者品牌店铺。对于冲动型的客户而言,这种广告是他们乐意接受的,遇到喜欢的广告会立即购买相关产品。
3.实体包装。一些淘宝卖家在尝试用二维码刺激消费者二次购物:在快递包裹或者商品包装上加上店铺地址的二维码,并承诺扫描二维码再次购物有优惠,以此鼓励用户返回线上购物。此外,若告知用户在特定时间段上网购物,还能拉动网站低峰时期的流量。
4.线上预订,线下消费。上述三种情况均属于把消费者从线下带到线上,适用于实物类商品交易。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二维码还可以作为消费者从线上预订到线下消费的凭证。麦当劳、哈根达斯的天猫旗舰店,以及许多团购网站采用的都是这种方式。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模式。
虽然二维码被炒得十分火热,但其与移动购物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何刺激消费者的扫码欲望、采取怎样的方式介入线上购物、怎样保证安全依然是二维码渗透移动电商过程中的难点。
杉杉 摘自 单仁资讯
如何引导孤僻的员工
拒绝冷落,施以温暖。最有效的策略是给予温暖和体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流露出对他们的表现漠不关心的态度,可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多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选好话题主动交谈。性格孤僻的员工一般不爱讲话,只有当谈话内容触到了他们的兴奋点,才会开口。但也得注意措词,性格孤僻的人疑心重,干任何事情都担心别人议论,喜欢抓住谈话中的细枝末节胡乱猜疑。
保持一般的工作性接触。他们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如果为了与他们接触,而整日耐着性子,装出一副热情有加的样子和他们称兄道弟,保证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他们一定会从心里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所以,只要与他们保持工作上的接触就可以了,真正进行帮助应该是在他们遇到了某种困难的时候。
保持耐心很重要。领导者有时很容易遭到性格孤僻员工的冷遇,但日久知人心,事实胜于雄辩,只有到了他们能够完全信任你的时候,你说的话才会有分量,管理也就具备了威信。
投其所好,直攻其心。这类寂寞的人群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享受独处的时光。仔细观察了解,看看脾气古怪的员工是以什么方式打发时间的,以此作为突破口,打开彼此间的僵局。
九州 摘自《心情站》
化解销售员与会计的冲突
销售人员认为会计是一群死板、摆弄文件的人,而会计们认为销售人员是不愿意遵守程序、酬劳过高的人。不幸的是,这种内部纷争几乎在所有公司都会上演。Ash Varma是一家国际培训咨询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以下是他对这两组人的看法。
文化问题。在一次重大金融重组会议中,销售部门与会计部门间的冲突非常严重,双方几乎互不说话。我告诉他们,在至少达到某种程度的明确之前,没有人能离开这个房间。
我说:“是的,销售人员有时候是爱慕虚荣的人”。几位销售人员感到震惊。“但是会计部门的人需要了解一个销售人员每天通常要面对的事情:门猛地关上时撞到他们的脸上、与询问没有反馈的客户永无止境的对话。”说到这里,销售人员开始有点儿自以为是。
我继续说:“但如果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不进行适当的记录,那么该项销售就不能开发票。而如果细节和文件不准确的话,至少付款将会被耽搁,客户甚至会要求赊欠”。此时,会计人员开始自以为是了。
而我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销售是什么,我们就不能作出明智的财务决定,我们的借款方和投资方将会切断我们的流动资金……简而言之,所有人都会失去工作。”
我所说的话产生了巨大影响,没有人看起来再沾沾自喜了。接下来的讨论,因为文化上的改变打开了新天地。因为大家都已经明白,双方同样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薪酬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公司高管也会觉得销售人员的薪酬过高,何况是其他员工。但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以固定10%的佣金完成交易,那就意味着公司会拿到所有这些交易总额的90%。如果报酬方案构建得更明智,销售人员获得的提成越多,公司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而这样大家都是赢家。
知识问题。很多销售人员不懂得基本的财务知识。我曾经给上千位销售人员演讲,普及他们所需要了解的财务知识,而我对他们那么渴望学习感到惊讶。
公开诚实地说出问题,帮助每一个人了解所涉及的更大问题,并且帮助每一边的员工换位思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之前的分歧会消失,而新的联系会在一夜之间创建出来。
成渝 摘自 BNET商学院
个人成长篇
客户为何不相信你
1.你用一个谎言开始关系。
成千上万的电话销售和电子邮件都是这样开头的,“我刚刚翻了翻我的联系人列表……”或者是“听说您对目前的供应商不太满意……”客户不是傻子。如果你的话说得太离谱,客户就会下调对你的可信度的评估。
改正之道:说实话,例如:“我正在积极地寻找新客户。”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说谎呢?你没什么可难为情的。
2.宣称一些不实之词。
有多少公司声称自己“品质最佳,价格最低”?在现实世界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即使某个公司的说法是真的,客户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怀疑。
改正之道:找到你的产品的独特之处,并且告诉客户这些独特之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最好是用财务的语言告诉他们。如果你无法提供最低的价格,那么如果有的话,就展示一下额外的成本,告诉客户你的价格物有所值。 3.你的看法不是事实。
也许你全心全意地相信你的公司和产品都非常优秀,但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在听到一连串自我陶醉的最高级表述和言论,而这些说法又缺乏可核查的、定量的事实支撑的时候,客户会怀疑你。他们会立刻认为,这些傲慢的谈吐只是为了掩盖一些不那么靓丽的真相。
改正之道:永远不要自卖自夸。如果你觉得你必须要提供热情的看法,就找一些有名有姓的(匿名的感言纯粹是胡说八道)、现有的、高度满意的客户为你提供表扬。
4.你只关心赢得这单生意。
如果你唯一的目标是达成销售,客户会感觉到,并且会讨厌这种感觉。即使你或者你的企业确实需要收入,你也必须把客户的利益放在前面。
改正之道:把每个客户都当成一笔长期投资而不是一个短期的机会。告诉客户现在不是好的采购时机,没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能够证明你值得信任,也没有什么能够比这种做法更好地建立起一段关系了。
程乐一 摘自 和讯网
电话过多=管理无能
如果你电话多,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不能将工作标准化。常规工作应该书面化、标准化,让任何人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做,这样,就不用走一步问一步,时时打电话了。
2.没有授权。对常规工作授权了吗?什么范围之内的事情,下属可以自行处理,不用处处请示汇报?没有订出授权权限,就要事事打电话。
3.你自己会制订计划,有预见吗?领导应该想在下属的前面。AB预案有了,当下属遇到问题时,当然也就不必再给你打电话了。
4.有没有充分利用书面化沟通?很多事情,完全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充分的安排和沟通,一页A4纸的内容,抵得上你打半小时电话。
5.你是否充分地思考?一次可以说完的事情,你分多次说了吗?应尽量将所有的事情书面清楚表述。
6.如果这些全做好了,还有很多电话,可能是患了电话忙碌需求症,喜欢打电话的感觉,喜欢被人打扰的感觉,那你就无可救药了。
晓庄 摘自 价值中国网
25分钟提高工作效率
1.20分钟划出时间空档。如果可能的话,从日程表中划去当天剩下的某项工作,以保证自己至少有20分钟不被打扰,以专心投入有意义的工作,它足以令工作效率有所改观。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切断电子邮件、关掉电话,去一间没人能找到你的会议室。或者把不重要的会议提前20分钟,再不行就加20分钟的班,一是给自己留下“独处思考”的时间,二是躲开下班堵车的高峰。
2.2分钟记录当天的工作进展。用工作日记记录你当天的工作进展。专心做你还没做的工作和剩下来的工作是很自然的事。但为了提升幸福感和努力程度,你应该花2分钟记录你已经完成的工作。即使你只是概述某个项目接下来的步骤,也是有必要的。让自己享受成就感,并意识到自己有所作为。
3.3分钟为明天做好准备。这是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许多作家的小窍门:干到一半时停下来。当你必须停下,半途而止时,就安心停下好了,只要你清楚该如何完成剩下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你第二天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风铃 摘自《新智囊》
产品经理的三项修炼
产品经理要去发现有价值、可用且合理的产品,是商务、技术和用户体验三个岗位的交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至少具有其中之一的从业经历、对三种岗位都有热情,同时还要与三种职业的从业者有很好的交情。
商务:产品经理首先是一个业务岗位,他的主要职责是把产品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产品经理应全身心地专注于产品优化,从而达到商业目标,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技术:如果连产品经理都不知道一个产品该如何构建,那定义该产品就毫无意义了。这并不是要求产品经理会写代码,但懂技术,最重要的是清楚努力方向对于作出正确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开发中更加重要,因为产品经理是与开发团队待在一起最久的人。
用户体验:产品经理在公司里代表用户的声音,他必须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产品经理跳出团队,以一个用户的身份来测试、评价产品。
缘心 摘自 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