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联挽孙中山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4月12日,上海各界举行追悼大会,章太炎送去这么一副挽联: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
  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此联见于左舜生(1893—1969)先生的《万竹楼随笔》。左先生认为,此联的风格与品调,是当时悼念孙中山的挽联中最出色的,其寓意仅仅是反对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结盟,对中山先生本人“初无贬辞”,即并没有贬损、责备的意思;而替中山先生治丧的人们竟然没敢将此联悬挂出来,实在令人费解。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副借古喻今的挽联,究竟在表达怎样的意思吧。
  “孙郎”指孙策,暗喻孙中山。孙策平定江东,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础。当时曹魏的势力也正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孙策准备乘着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时,暗中调集兵马,偷袭曹操的老巢许都,迎汉献帝至江东,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可惜孙策本人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刺身亡。孙中山以南方为根据地,久有北伐统一中国的志向,与孙策“袭许”暗合。这一点,章太炎是给中山先生以充分肯定的。
  从兴中会建立到推翻清朝,直到与北洋军阀抗争,以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都以广东一带为大本营。上联以孙吴的江东做比喻,下联则以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做比喻。“怨灵修浩荡”出自屈原的《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儿的“灵修”暗喻楚怀王。“浩荡”是荒唐的意思。“武关无故入盟秦”的“无故”,指没有任何的原因和理由。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当年楚怀王不听屈原等人的劝谏,入秦国与秦昭王相会结盟。结果刚刚进入武关,就被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路。秦昭王将楚怀王扣留在秦国,逼迫他答应割地。怀王大怒不允,最后病死在秦国,尸体才被运回楚国安葬。章太炎将孙中山与昏庸无能的楚怀王相比,怎能说“初无贬辞”呢?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战败,吴佩孚溃逃,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兵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奉系军阀的势力进入京津地区,张作霖与冯玉祥共推段祺瑞为“执政”。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与段、张等共商和平统一中国的问题。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著名的《北上宣言》,抱病北上。宣言重申国民革命之目的,在于造成独立自由的国家,以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为基本国策,召集有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界、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等团体代表参与的国民会议,以谋国家的统一和建设。途经上海时,章太炎以老朋友的身份去见孙中山,反对他去北京,没被孙中山接受。中山先生逝世后,除了这副挽联,章太炎还写了篇《祭孙公文》,内有“铤会北平,以身入阱”句,认为中山先生去北京是铤而走险,使自身陷入了陷阱。而“如何南枢,委命穷朔”,则是认为:中山先生身为南方的核心人物,怎能轻率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北方段祺瑞、张作霖辈的手中呢?“穷朔”指遥远、荒凉的极北之地,亦泛指北方。“沮公北盟,终亦弗获”句,更是感叹自己虽然极力劝阻中山先生北上,却终究没被接受的无奈。
  平心而论,孙中山的这次北上,虽然没能完成召开国民会议、和平统一中国的愿望,却对宣传三民主义、唤醒民众觉悟起了巨大作用。他逝世不久,全国各地就掀起反帝运动的高潮,在随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中,各个大大小小的军阀纷纷倒台,这与中山先生北上的影响亦不无关系。纵然中山先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与两千多年前的楚怀王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左舜生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最佩服梁启超与章太炎,与章太炎更是忘年交,章氏的治学精神和治史态度对左舜生影响很大。章氏的这副挽联,虽然对仗工整、用典新颖、构思精巧,然而将中山先生与楚怀王相比毕竟失妥。人们在治丧时没将这副挽联悬挂自有一定的道理,左先生有什么费解的呢?
其他文献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贯通西方的唯一商贸走廊和主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深湛丰富的丝路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丝路学”日渐成为一门各国竞相研究、百年不衰、持续升温的世界级显学。特别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丝路学”研究更加活跃和兴旺,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广摄博采,深耕细作,力求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佐证。在这众多著
今年5月2日,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东来驾鹤西去,享年仅五十二岁。噩耗传来,沉痛难已。这不仅是中美史学术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建设团队、中国文化现代化促进派的重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不可多得的忘年之交。伤感之余,尽管年老、体弱、事繁,还是禁不住提起笔来,回忆三十余年来,我们交往中非常值得记忆的一些事迹。  根据任东来教授在《像刘绪贻先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本土通过编撰选集即《中国新文学大系》对现代文学进行经典化的同时,中外编译者们也开始借助翻译选集,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异域传播。  敬隐渔(1901—1930?),四川遂宁县人,曾是创造社的活跃分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中、法文学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法两位文学巨匠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在留学法国前,敬隐渔与法国进步作家罗曼·罗兰取得联系,在经其同意后,将其1915年获得诺贝尔
环县一中建在老县城里,与旁边灵武台上的宋塔为伴。这一新一旧的两个建置,在环县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一中是全县最高的文教机关、众多乡村学子向往的地方,自不待说。宋塔则是环县现存最完整的古迹,对老百姓来说更是近乎神秘的存在。在“文革”时期还称为“唐塔”,这可能是一个想当然的说法,新时期以后才改称“宋塔”,当另有所据,却一直未详其故。直到2014年维修时,在第五层的砖上发现了“永兴军泾阳县砖匠人刘秀作下张
一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皆我所爱,但最爱《三国演义》(下简称《三国》)。《三国》最接近史诗,宏阔、壮丽,唯战争有之。  《水浒传》,侠士传。《西游记》,魔幻经典。《红楼梦》,家族/爱情小说。  木心将《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并称为四大小说。何以把《三国》撇在一边?  我分析,《三国》的艺术性最差。《三国》当然具有艺术性,但更像“历史故事”,类似传统的“演义”。我从小看《隋唐演
(一)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唐王朝发生兵变。由于事发突然,又事起长安,立即直接威胁唐中央政权。当时的德宗“召禁兵以御贼,竟无一人至者”。万般无奈,只好仓皇带领少数亲信侍从逃出长安,驾临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占据长安的叛军则奉曾被德宗封为“太尉”的朱泚为首领,接着朱泚称帝,建立自己的行政体制,并向奉天发动军事进攻。奉天一次又一次陷入危境,一旦陷落,唐德宗将成为一介俘虏。  此时的关中,官
刘超把他即将付梓的大作《学府与政府——清华大学与国民政府的冲突及合作(1928—1935)》的电子版书稿发给我,邀我为之作序。刘超读书极为勤奋,量大面广,领悟力强,才思敏捷。在我所接触的年轻一辈学子中,有如此优异的学术天资的青年,的确是不多见的。在读博期间,他已发表不少文章,在学界中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了,受到不少名家的认可和欣赏。亦因此,他于2009年秋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的
何炳棣是著名历史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先后求学于南开中学、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任教。何炳棣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建交后多次来中国大陆访学,与谭其骧、葛剑雄等众多国内著名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何先生一生著作等身,是中国明清史专家,在中国人口、土地、社会流动等多个领域具有奠基性地位。他的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记录了他从求学到治学的人生
莫言以其短篇、中篇和长篇共同构筑起“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大江健三郎说:“如果在世界上给短篇小说排出前五名的话,莫言的应该进去。”莫言早期的短篇大致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3年属于尝试期,1983年至1992年属于探索期,1998年至2005年属于圆熟期。代表性作品如《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白狗秋千架》、《学习蒲松龄》、《与大师约会》等等,后整合成《白狗秋千架》和《与大师约会》两本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了声名狼藉的直系政府,然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孙中山历来同情人民的疾苦,痛恨军阀混战、封建割据,因此不放弃一线和平统一中国的希望,慨然答应所请。11月13日,他偕宋庆龄等人在广州长堤天字码头启程北上。这时,孙中山的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他和宋庆龄结褵近十年,和这样一位夫人和助手,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是密切不可分离的。  当时中国局势复杂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