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理论构思
高中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知识经济迅捷发展的当代,物理学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曾几何时,高中物理教学走过的是步履艰难的道路。它的直接负面效应便是对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学习物理是一段苦不堪言的过程。面对新高考3+3的新模式,物理学科因为偏难而陷入了少有学生愿意选择的尴尬境地。“高中物理难学”成为多少学生心头的恐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物理学科自身特点之外,“难学”的表象下是否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何使高中物理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创建适应新高考需要的、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和潜能,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这关系到能否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也是我们物理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构建新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寻求科学系统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实现由厌学向愿学、从苦学到乐学、从拙学到善学的根本转变。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带给师生的痛苦与束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二、实验目标
1、课程目标:探索并寻求现代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规律,创建科学系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2、教育目标:
①引导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自学能力。
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及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形成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③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接受到丰富有效的科学方法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④发挥物理学科在哲学观念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学科资源优势,利用大量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使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体会物理科学的发展历程,潜移默化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教师目标:
①促进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②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增强改革与创新意识,加深危机与挑战意识,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③力争实现由敬业型教师向研究创新型教师的转变。
三、实验研究设计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语言组织,演示实验或设置疑问等手段创设情境,收敛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或实例,激发学生想象,造成悬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意识有序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未知欲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使一堂课成功一半。
指导自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教师将一些具体的问题写到黑板上,题目要体现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体系,问题难度要有梯度,书写要简洁,易于学生记笔记。学生通过自学,整理回答相关题目,准备下个环节的讨论、归纳。在此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辅导、答疑,但不可打断阅读过程,要使学生有充分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整块时间。教师可通过个别了解,把握自学进度情况,适时进入下一环节。
系统归纳:本环节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通过讨论,系统归纳知识内容体系;二是解决好重、难点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上一环节自学成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照顾不同学生学习心理需要,对容易问题可要求基础差一些同学回答,并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一些较难问题,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教师在本环节中要做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进度,控制好时间分配,二是要做好引、导、点的工作,并要在课堂上反应灵敏,及时应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奇思妙想。
能力训练: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完成了知识系统性的整理,对重点概念、规律的准确理解,突破了难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再使学生通过数量、难度适中的习题训练,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内容,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要注意:精选习题。不要贪多、贪全,目的性、针对性要强;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教师一般不做例解,要注意巡视、检查;注意两个反馈:一是学生解题结果与答案反馈,二是教师预期与学生实际完成情况反馈。
探究升华:通过前四个教学环节,知识掌握,思维开发,能力提高这些任务已全部完成。能不能在此基础上,给整堂课再添加一个亮点,为一节课的最终结束带来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呢?从而使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得到深化,在更深层次更有连续性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后的提高与升华。如果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可内化为上一环节的结尾或外化为课后思考题来完成。
四、实践与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1、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教学能力,实验前后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实验评价体系标准评价显示,实验教师的学科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高于一般教师,尤其对素质教育理论内涵的把握,实验教师的进步是可喜的。
2、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科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概括及表达能力、学科成绩等。尤为可喜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表明,上述这些能力及素养已经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并迁移。
虽然这一遵循新理念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已初步显示了其鲜活的生命力,也实现了实验的预期目标,但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科成绩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标准差过大,说明学生成绩离散较大。由于实验只在一个班进行,无法确定其产生原因是偶然(实验人数少)还是一种必然。如果是必然,又怎样去重新分析、审视这一新模式?
2、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要想完成系統的学科教学,真正体现这一素质教育模式的价值,单一的课型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多种课型的不断探索、拓宽、总结及至最终成形,形成灵活、丰富、适应力强的模式体系,从而将这一模式的系统综合效应发挥出来,这是实验今后的努力方向及任务。
3、本模式的最大成功,在于高效轻负目标的实现。这是让人欣慰的。二年来的学科成绩说明,虽然明显高于对比班,但仍然存在着成绩不稳定、离散度稍大的问题。成绩是否还有更大发展,仍存在一些疑问。“减负”与“应试”的碰撞还是让人轻松不得的。
4、本教学模式在运行中,还有两个矛盾协调得不够理想:一是演示实验在教学结构中的安排;二是课上阅读与课前预习的关系处理。前一个问题体现为用时较长的演示实验与“指导阅读”环节的矛盾;后一个问题主要体现为有的学生自觉性不够或时间紧张,粗读、细读过程都放在课上进行,造成自学效果欠佳,消化不良。上述两个问题如果老教师做好研究,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
面对辽宁省2018年新高考,“新高考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在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实验、改进、完善,已经显示了其强劲的生命活力,教改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虽然实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但这又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挑战与解决问题、取得进步的机遇。这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分层教学我们会努力让物理课堂教学实验符合当前教育教学要求,能够取得新高考物理教学的成功。
高中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知识经济迅捷发展的当代,物理学科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曾几何时,高中物理教学走过的是步履艰难的道路。它的直接负面效应便是对很多的高中生而言,学习物理是一段苦不堪言的过程。面对新高考3+3的新模式,物理学科因为偏难而陷入了少有学生愿意选择的尴尬境地。“高中物理难学”成为多少学生心头的恐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物理学科自身特点之外,“难学”的表象下是否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何使高中物理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创建适应新高考需要的、富有活力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物理学科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和潜能,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这关系到能否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也是我们物理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构建新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寻求科学系统的、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实现由厌学向愿学、从苦学到乐学、从拙学到善学的根本转变。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带给师生的痛苦与束缚,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二、实验目标
1、课程目标:探索并寻求现代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教学规律,创建科学系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2、教育目标:
①引导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自学习惯及自学能力。
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及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形成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③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接受到丰富有效的科学方法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④发挥物理学科在哲学观念和思想教育方面的学科资源优势,利用大量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使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体会物理科学的发展历程,潜移默化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物理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教师目标:
①促进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②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增强改革与创新意识,加深危机与挑战意识,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工作方法。
③力争实现由敬业型教师向研究创新型教师的转变。
三、实验研究设计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语言组织,演示实验或设置疑问等手段创设情境,收敛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或实例,激发学生想象,造成悬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意识有序地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未知欲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使一堂课成功一半。
指导自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教师将一些具体的问题写到黑板上,题目要体现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体系,问题难度要有梯度,书写要简洁,易于学生记笔记。学生通过自学,整理回答相关题目,准备下个环节的讨论、归纳。在此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辅导、答疑,但不可打断阅读过程,要使学生有充分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的整块时间。教师可通过个别了解,把握自学进度情况,适时进入下一环节。
系统归纳:本环节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通过讨论,系统归纳知识内容体系;二是解决好重、难点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上一环节自学成果,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力,照顾不同学生学习心理需要,对容易问题可要求基础差一些同学回答,并要及时、恰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一些较难问题,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教师在本环节中要做好两点:一是把握好进度,控制好时间分配,二是要做好引、导、点的工作,并要在课堂上反应灵敏,及时应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奇思妙想。
能力训练: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完成了知识系统性的整理,对重点概念、规律的准确理解,突破了难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再使学生通过数量、难度适中的习题训练,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内容,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要注意:精选习题。不要贪多、贪全,目的性、针对性要强;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教师一般不做例解,要注意巡视、检查;注意两个反馈:一是学生解题结果与答案反馈,二是教师预期与学生实际完成情况反馈。
探究升华:通过前四个教学环节,知识掌握,思维开发,能力提高这些任务已全部完成。能不能在此基础上,给整堂课再添加一个亮点,为一节课的最终结束带来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呢?从而使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得到深化,在更深层次更有连续性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后的提高与升华。如果时间不允许,这一环节可内化为上一环节的结尾或外化为课后思考题来完成。
四、实践与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1、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教学能力,实验前后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实验评价体系标准评价显示,实验教师的学科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高于一般教师,尤其对素质教育理论内涵的把握,实验教师的进步是可喜的。
2、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班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科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概括及表达能力、学科成绩等。尤为可喜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表明,上述这些能力及素养已经逐渐向其他学科渗透并迁移。
虽然这一遵循新理念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已初步显示了其鲜活的生命力,也实现了实验的预期目标,但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科成绩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标准差过大,说明学生成绩离散较大。由于实验只在一个班进行,无法确定其产生原因是偶然(实验人数少)还是一种必然。如果是必然,又怎样去重新分析、审视这一新模式?
2、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要想完成系統的学科教学,真正体现这一素质教育模式的价值,单一的课型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多种课型的不断探索、拓宽、总结及至最终成形,形成灵活、丰富、适应力强的模式体系,从而将这一模式的系统综合效应发挥出来,这是实验今后的努力方向及任务。
3、本模式的最大成功,在于高效轻负目标的实现。这是让人欣慰的。二年来的学科成绩说明,虽然明显高于对比班,但仍然存在着成绩不稳定、离散度稍大的问题。成绩是否还有更大发展,仍存在一些疑问。“减负”与“应试”的碰撞还是让人轻松不得的。
4、本教学模式在运行中,还有两个矛盾协调得不够理想:一是演示实验在教学结构中的安排;二是课上阅读与课前预习的关系处理。前一个问题体现为用时较长的演示实验与“指导阅读”环节的矛盾;后一个问题主要体现为有的学生自觉性不够或时间紧张,粗读、细读过程都放在课上进行,造成自学效果欠佳,消化不良。上述两个问题如果老教师做好研究,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
面对辽宁省2018年新高考,“新高考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在实践上的不断探索实验、改进、完善,已经显示了其强劲的生命活力,教改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虽然实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但这又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挑战与解决问题、取得进步的机遇。这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分层教学我们会努力让物理课堂教学实验符合当前教育教学要求,能够取得新高考物理教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