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危害的严重性、形式和种类的多样性、处理处置和恢复的艰巨性,迫切要求应急环境监测持续加强。本文简要回顾并分析了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发展历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59-01
1.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起步于八十年代,1988年5月国家环保局在北京召开“环境紧急事故应急措施研讨会”并下发《关于印发“环境紧急事故应急措施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1988环政字第213号];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1124号令)。1995年12月28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研究、筛选和验证的通知》(总站计字[1995]079号)。1995年12月28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研讨会情况的通报》(总站计字[1996]001号)。 1997年5月27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编写征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的通知》(总站质字[1997]075号)征集应急监测方法方面的稿件,部署相关的编写任务。尤其是黑龙江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更加重视环境应急工作和国家应急监测能力建設,相继健全环境污染事故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并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我国浙江、江苏、辽宁、河南等许多省市在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上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先后建立了应急监测系统、化学污染物毒性数据库、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库等;2010年国家正式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决定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应急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2.应急环境监测在应急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2.1 对突发环境事件做出初步分析。通过采样、监测、监测分析,快速提供突发环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结果,如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和释放量,向环境扩散的速率、污染的区域、范围和发展趋势、污染特征、毒性、挥发性、残留性、降解的速率。
2.2 为环境应急指挥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连续的跟踪监测和分析,不断给环保局和环境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污染数据和分析结果,为环境应急的指挥部门提供充分信息,确保决策部门能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应急决策和反应,并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修订应急对策。应急监测提供的监测数据的高度准确和可靠,对鉴定和判断污染事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2.3 为实验室的监测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现场的应急监测设备和手段有限只能进行初步监测和分析,但根据现场的测试可以为实验室的进一步监测分析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最恰当的采样点、采用范围、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及分析方法;由于应急监测是在现场可以配合环境监察进行取证工作,提供现场的测试数据;在现场协助确定环境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危害等项工作的调查取证工作。
2.4 为事故的评估提供必要的资料。由于环境应急监测一直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监测和分析,对现场情况比较了解,对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评估有较大的发言权。如事故发生的原因、发展态势、应急措施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作用、有效性、突发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及危害等。 快速、准确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可以为各级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确定污染程度、发展趋势,从而尽快确定控制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和整体环境应急决策等。
3.当前我国应急环境监测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环境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进人把关不严。虽然有一些大专院校环保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但大多数二、三级站由于编制已满或超员;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匮乏,在新添置的应急先进仪器设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多数监测站在社会上缺乏竞争优势,需要的人才进不来,真正的人才留不住。
3.2 应急监测能力相对滞后。一是应急监测仪器不足甚至老化。我国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产品质量不高,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等,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只有个别地市配备了应急监测车及其配套设备,出现污染事故时,难以做到反应快速,加上缺乏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和流动监测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管理和决策需要。
3.3 应急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监测技术、监测方法在不断更新、完善、提高。这一切都要求监测人员不断的更新业务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尚且薄弱。质量体系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
3.4 监测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过去所使用的许多监测方法虽然简易但获得的数据已不准确,利用原来的监测设备、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环境发展的需要,改进监测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再加上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所监测的项目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特征。现有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当样品的浓度水平不同、基体不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异。
4.应急环境监测如何与时俱进的意见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全国环保系统已初步完善了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议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对重要设施如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及时上传实时监测数据。做到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周边群众远离环境灾害,提高群众防灾能力。如果环境灾害到来,周边群众能做到及时撤离,专业监测人员能做到合理处置,将环境灾害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2 提高监测科技人员积极性。要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站应急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全员创新能力。建议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结合环境应急监测的实际制定激励政策,根据环境形势的变化制定科研课题立项、攻关、申报、成果奖励办法,对有专业成果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外出考察、带薪休假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全员相互竞争、共同为应急监测科研的发展作出贡献。
4.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装备水平。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获得监测数据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购置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在重点企业安装设备,对有重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加装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在环境事件发生前有预警,发生时有数据传送,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灾害的发生当好“保护神”。同时,通过购置防化、防辐射护具等,确保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4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加快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做好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培训。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通过演练活动,验证应急监测方案编制和应急监测报告编写的科学性。通过专项演练,使应急监测人员熟悉应对预案,掌握监测内容,熟练掌握环境污染应对方法,提高应急组织指挥和防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胥树凡,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探讨[J],环境经济,2006(08)总第35期,42—45;
[2] 赵月亮,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体系初探[J],环境教育,2013年第6期45—48;
[3] 陈淑梅,我国应急监测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5年总第581期第30卷,77—81.
作者简介
刘莲(1975年9月— ),女,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从事应急环境监测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发展历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59-01
1.我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起步于八十年代,1988年5月国家环保局在北京召开“环境紧急事故应急措施研讨会”并下发《关于印发“环境紧急事故应急措施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1988环政字第213号];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第1124号令)。1995年12月28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研究、筛选和验证的通知》(总站计字[1995]079号)。1995年12月28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研讨会情况的通报》(总站计字[1996]001号)。 1997年5月27日,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印发《关于编写征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的通知》(总站质字[1997]075号)征集应急监测方法方面的稿件,部署相关的编写任务。尤其是黑龙江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更加重视环境应急工作和国家应急监测能力建設,相继健全环境污染事故信息报送制度,建立并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我国浙江、江苏、辽宁、河南等许多省市在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上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先后建立了应急监测系统、化学污染物毒性数据库、环境监测方法数据库等;2010年国家正式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决定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应急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2.应急环境监测在应急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2.1 对突发环境事件做出初步分析。通过采样、监测、监测分析,快速提供突发环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结果,如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和释放量,向环境扩散的速率、污染的区域、范围和发展趋势、污染特征、毒性、挥发性、残留性、降解的速率。
2.2 为环境应急指挥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过连续的跟踪监测和分析,不断给环保局和环境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污染数据和分析结果,为环境应急的指挥部门提供充分信息,确保决策部门能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出有效的应急决策和反应,并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修订应急对策。应急监测提供的监测数据的高度准确和可靠,对鉴定和判断污染事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2.3 为实验室的监测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由于现场的应急监测设备和手段有限只能进行初步监测和分析,但根据现场的测试可以为实验室的进一步监测分析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如最恰当的采样点、采用范围、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及分析方法;由于应急监测是在现场可以配合环境监察进行取证工作,提供现场的测试数据;在现场协助确定环境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责任、危害等项工作的调查取证工作。
2.4 为事故的评估提供必要的资料。由于环境应急监测一直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监测和分析,对现场情况比较了解,对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评估有较大的发言权。如事故发生的原因、发展态势、应急措施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作用、有效性、突发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及危害等。 快速、准确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可以为各级政府和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确定污染程度、发展趋势,从而尽快确定控制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和整体环境应急决策等。
3.当前我国应急环境监测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环境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进人把关不严。虽然有一些大专院校环保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但大多数二、三级站由于编制已满或超员;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匮乏,在新添置的应急先进仪器设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多数监测站在社会上缺乏竞争优势,需要的人才进不来,真正的人才留不住。
3.2 应急监测能力相对滞后。一是应急监测仪器不足甚至老化。我国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产品质量不高,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等,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只有个别地市配备了应急监测车及其配套设备,出现污染事故时,难以做到反应快速,加上缺乏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和流动监测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管理和决策需要。
3.3 应急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到环境保护事业中,监测技术、监测方法在不断更新、完善、提高。这一切都要求监测人员不断的更新业务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尚且薄弱。质量体系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
3.4 监测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过去所使用的许多监测方法虽然简易但获得的数据已不准确,利用原来的监测设备、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环境发展的需要,改进监测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再加上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所监测的项目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特征。现有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当样品的浓度水平不同、基体不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异。
4.应急环境监测如何与时俱进的意见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全国环保系统已初步完善了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建议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对重要设施如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及时上传实时监测数据。做到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周边群众远离环境灾害,提高群众防灾能力。如果环境灾害到来,周边群众能做到及时撤离,专业监测人员能做到合理处置,将环境灾害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2 提高监测科技人员积极性。要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站应急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全员创新能力。建议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结合环境应急监测的实际制定激励政策,根据环境形势的变化制定科研课题立项、攻关、申报、成果奖励办法,对有专业成果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外出考察、带薪休假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全员相互竞争、共同为应急监测科研的发展作出贡献。
4.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装备水平。环境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获得监测数据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购置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在重点企业安装设备,对有重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加装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在环境事件发生前有预警,发生时有数据传送,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灾害的发生当好“保护神”。同时,通过购置防化、防辐射护具等,确保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4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加快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做好环境应急监测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技术培训。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通过演练活动,验证应急监测方案编制和应急监测报告编写的科学性。通过专项演练,使应急监测人员熟悉应对预案,掌握监测内容,熟练掌握环境污染应对方法,提高应急组织指挥和防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胥树凡,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探讨[J],环境经济,2006(08)总第35期,42—45;
[2] 赵月亮,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体系初探[J],环境教育,2013年第6期45—48;
[3] 陈淑梅,我国应急监测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5年总第581期第30卷,77—81.
作者简介
刘莲(1975年9月— ),女,本科学历,工程师,现从事应急环境监测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