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了新一轮课改的亮点,也是学校文化重塑的新机遇,对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2004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施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各种传统节日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因此,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然而,我们这些中华文化的拥有者特别是青少年却在逐渐泛淡疏远它,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不少的“哈韩”“哈日”“崇洋”一族,他们盲目地认为一切外国的东西都是先进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味地崇洋中受关注程度正逐渐下降。
2003年9月,我们襄城实验小学开始了《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教学试验,在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效果良好。
开发校本课程的四个立足点
立足点之一:教育的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体现出时代特色。
立足点之二:学校的特色。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探寻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境界,创办特色学校是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找准对策,走出一条既符合学校实际,又为师生喜闻乐道,操作性强的教育工作新模式,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旨在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弘扬民族传统,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一条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办学之路,有利于形成我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个性风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立足点之三:教师的个性。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有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培养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立足点之四: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构建活动。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实验研究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只选取了汉民族中的六个较大的、有影响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作为出发点,每个节日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分低、中、高年段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实验中,我们从三个层面来设计:
一是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汉民族有哪些较有影响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来历、习俗;二是基本技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组织活动;三是增强情感。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构建精神家园。
如春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的年俗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可近些年来,“年”味却越来越淡,所以这一章的主题定为“红红火火中国年。”
内容:(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2)学包饺子,学剪窗花;(3)收集春联,张贴春联;(4)讲春节的传说,朗读、背诵有关春节的诗歌;(5)“中国娃娃”唐装展示表演。
再如中秋节:八月十五,皓月当空,这一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当孩子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一定会产生不少遐想。这一章的活动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兴趣和人文精神,主题为“欲上青天揽明月。”
内容:(1)“美丽的传说”故事会,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2)“中秋话团圆”手抄报展;(3)“诵读吟颂背颂月亮”诗歌朗诵比赛;(4)收集有关月球的小知识,举办“探索月球奥秘”实践活动。
实验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以往我们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老师就是把书教好,对于我们来说,课程开发深不可测,如今,从一个课题入手,我们结合实际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开展活动,把这些做法整理出来,就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我们也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实践者。
(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实验中,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初步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师逐步由教书型向科研型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师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省、市报刊发表或获奖。
(3)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在《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开发中,教师自身接受了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教师,感到肩上担子更重,责任感更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尽心尽责地工作,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
学生方面:
(1)增强了知识,提升了情感。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对汉民族节日的认识,不仅了解掌握了这些节日的来源、习俗,更主要的是真正体会到了汉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感到骄傲和自豪。
(2)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课前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根据每个节日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方案,每个节日怎么过,学生自己讨论、安排、组织活动,办各种板报、小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开发之中,由学生到设计者,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开发中,每一个活动不是哪一个学生能单独去完成的,需要大家一起商量、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
(4)开阔了视野。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社会实践,了解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方面:
(1)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开发的亮点,实验中,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弘扬民族传统,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
(2)造就了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在市、区实践活动课、论文评比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3)学校初步摸索出了作为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套路。如今,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显特色,我们将在这六个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展研究的范围,弘扬民族传统,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襄樊市襄城实验小学)
2003年9月,我们襄城实验小学开始了《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的教学试验,在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效果良好。
开发校本课程的四个立足点
立足点之一:教育的发展。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体现出时代特色。
立足点之二:学校的特色。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探寻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学校办学的理想境界,创办特色学校是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找准对策,走出一条既符合学校实际,又为师生喜闻乐道,操作性强的教育工作新模式,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旨在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弘扬民族传统,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一条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办学之路,有利于形成我校在教育教学上的个性风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立足点之三:教师的个性。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有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培养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立足点之四:学生的个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构建活动。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实验研究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只选取了汉民族中的六个较大的、有影响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作为出发点,每个节日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分低、中、高年段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实验中,我们从三个层面来设计:
一是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汉民族有哪些较有影响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来历、习俗;二是基本技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组织活动;三是增强情感。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构建精神家园。
如春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的年俗庆祝活动异常丰富多彩,可近些年来,“年”味却越来越淡,所以这一章的主题定为“红红火火中国年。”
内容:(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2)学包饺子,学剪窗花;(3)收集春联,张贴春联;(4)讲春节的传说,朗读、背诵有关春节的诗歌;(5)“中国娃娃”唐装展示表演。
再如中秋节:八月十五,皓月当空,这一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当孩子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一定会产生不少遐想。这一章的活动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兴趣和人文精神,主题为“欲上青天揽明月。”
内容:(1)“美丽的传说”故事会,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2)“中秋话团圆”手抄报展;(3)“诵读吟颂背颂月亮”诗歌朗诵比赛;(4)收集有关月球的小知识,举办“探索月球奥秘”实践活动。
实验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师方面:
(1)教育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以往我们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老师就是把书教好,对于我们来说,课程开发深不可测,如今,从一个课题入手,我们结合实际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开展活动,把这些做法整理出来,就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我们也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实践者。
(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实验中,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初步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师逐步由教书型向科研型发展,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师撰写的论文有多篇在省、市报刊发表或获奖。
(3)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在《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开发中,教师自身接受了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的教师,感到肩上担子更重,责任感更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尽心尽责地工作,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
学生方面:
(1)增强了知识,提升了情感。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对汉民族节日的认识,不仅了解掌握了这些节日的来源、习俗,更主要的是真正体会到了汉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感到骄傲和自豪。
(2)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课前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根据每个节日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方案,每个节日怎么过,学生自己讨论、安排、组织活动,办各种板报、小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的开发之中,由学生到设计者,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3)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开发中,每一个活动不是哪一个学生能单独去完成的,需要大家一起商量、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
(4)开阔了视野。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社会实践,了解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方面:
(1)有利于创办学校特色。《中国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开发的亮点,实验中,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弘扬民族传统,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
(2)造就了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在市、区实践活动课、论文评比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3)学校初步摸索出了作为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套路。如今,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显特色,我们将在这六个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展研究的范围,弘扬民族传统,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襄樊市襄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