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培养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反观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以内数倒背如流,却不知比7大比9小的是几;要求32×28的结果是多少一致想到的是竖式;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却只说学校两百人的礼堂里坐得下一千人;知道100个100是10000,却说不清1万元里有多少张一百元的钞票……如果反思我们曾经的一些培养手段,会发现原来的很多做法并没有注重走进“感觉”的深处。因为数感毕竟属于一种感觉,感觉的培养只有根植于内心深处,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谈数感培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走进学生“感觉”的深处,通过唤醒、激活、丰富等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与培养。
一、唤醒已有知识体验,感受“数”的现实意义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由于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要面对很多的“数”,他们对“数”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数学素材,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知识体验,引导他们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睛”来认识这些数,并学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去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数”的现实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数一数”时,考虑到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教学中我开展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认识。首先是让学生到自己身边去找一找“数”,学生们兴致很高,结果找到了很多。接着让他们去数一数,学生们数出了很多:我有1个书包、黑板上方有1面国旗、教室里有2块黑板、文具盒里有4枝铅笔、我有6本书、我有10个手指……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话里的“数”去掉再说说看,学生们说着说着,便笑了……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而且每个数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这些数,想进行交流,说清一些事物是很难的,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数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二、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的相对大小
由于小学生数感形成的过程中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直接地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做出判定的,带有较多的经验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理解,则更是植于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再生与繁衍。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把这些生活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对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继而做出有效的选择与判定,增强学生对数相对大小的理解。如“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一种描述,这种模糊表达在生活中常见、常用。因此,教学中我先从两个学生比高矮开始,让学生比较班内的两个同学谁高谁矮。学生很快得出结算,这样就自然地认识了“高一些”、“矮一些”。接着让学生把老师和同学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得出比较结果,而且解释得很具体。又如出示情境图:小猴折了54个五角星,小猪折了12个五角星,小猫折了58个五角星。提出问题:“你能用‘一些’、‘很多’来描述他们做的个数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后很快就得出:
小猴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猴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猫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猴多一些,小猴折的比小猫少一些……
创设这样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比高矮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实际活动体验到“一些、很多”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再把这种体验自觉地应用到对这几个数的大小比较中,自然就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自动生成。
三、丰富活动体验,感受“数”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他们的体验,切实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以后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能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三个层次的活动:(1)说一说。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并交流自己家里各个人的年龄,相互猜猜别人爸爸的年龄,再说说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重要作用。⑵猜一猜。先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去抓一把花生,猜猜大约有几粒,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然后再数数,验证自己的猜测;接着再让学生去抓一把黄豆,并估计一把有几粒,说说自己的想法后再去数一数进行验证。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释中充分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⑶数一数。让学生到校园里去数一数物体的个数,走一段路等使他们在亲身活动中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不断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用“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意识。
一、唤醒已有知识体验,感受“数”的现实意义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由于学生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要面对很多的“数”,他们对“数”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充分利用他们身边的数学素材,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知识体验,引导他们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睛”来认识这些数,并学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去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数”的现实意义,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数一数”时,考虑到学生对数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教学中我开展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认识。首先是让学生到自己身边去找一找“数”,学生们兴致很高,结果找到了很多。接着让他们去数一数,学生们数出了很多:我有1个书包、黑板上方有1面国旗、教室里有2块黑板、文具盒里有4枝铅笔、我有6本书、我有10个手指……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话里的“数”去掉再说说看,学生们说着说着,便笑了……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而且每个数又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这些数,想进行交流,说清一些事物是很难的,从而加深了他们对数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二、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的相对大小
由于小学生数感形成的过程中是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直接地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做出判定的,带有较多的经验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理解,则更是植于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再生与繁衍。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把这些生活经验有效地转化为对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感受,情感和领悟,继而做出有效的选择与判定,增强学生对数相对大小的理解。如“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对数的相对大小的一种描述,这种模糊表达在生活中常见、常用。因此,教学中我先从两个学生比高矮开始,让学生比较班内的两个同学谁高谁矮。学生很快得出结算,这样就自然地认识了“高一些”、“矮一些”。接着让学生把老师和同学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得出比较结果,而且解释得很具体。又如出示情境图:小猴折了54个五角星,小猪折了12个五角星,小猫折了58个五角星。提出问题:“你能用‘一些’、‘很多’来描述他们做的个数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后很快就得出:
小猴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猴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猪多得多,小猪折的比小猫少得多;
小猫折的比小猴多一些,小猴折的比小猫少一些……
创设这样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比高矮的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实际活动体验到“一些、很多”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再把这种体验自觉地应用到对这几个数的大小比较中,自然就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自动生成。
三、丰富活动体验,感受“数”的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他们的体验,切实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这样学生以后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能自觉主动地与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如在“我们认识的数”的实践活动中,开展了三个层次的活动:(1)说一说。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并交流自己家里各个人的年龄,相互猜猜别人爸爸的年龄,再说说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重要作用。⑵猜一猜。先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去抓一把花生,猜猜大约有几粒,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猜,然后再数数,验证自己的猜测;接着再让学生去抓一把黄豆,并估计一把有几粒,说说自己的想法后再去数一数进行验证。这样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释中充分感受到数的应用价值。⑶数一数。让学生到校园里去数一数物体的个数,走一段路等使他们在亲身活动中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不断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用“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