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语文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应是纯技巧的指导,更应该注重的是以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朗读课文。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一是范读。
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指导方式。
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中的片段:……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望着,望着。”第二个“望着”读轻些,再自然一些。(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别太急赶着读完,这句话较长,一齐练读一遍。(生读。)师:刚读就读得这么好,不容易。语文一定要好好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句号要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要长一些。听老师读(范读声情并茂,动情处几近哽咽)。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要去想,要注意停顿,速度不要快。(生读文。)
这样的范读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书,通过语速的变化、音量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入情境。三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是评读。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好时,他们学得最好。怎样在朗读中发挥评价功能,让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呢?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朗读指导片段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学习。
训练朗读:“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
一学生朗读。(很正确、流利,但没有感情)
师: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累那就更好了。
又一学生读。
师: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以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播音员,握个手。
又一学生朗读。
当学生读到“一千八百多级”的时候,孙老师在一旁仰天长望,并倒抽了一口冷气(学生们都笑了)。
师:这天游峰可真高啊!爬天游峰可真累啊!
孙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孙老师真诚的评价及“抽了一口冷气”的表演,是对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这样谁不想展示一下自己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反应积极。
三是画读。
即将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文字变成图画,更具体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画出下图:
学生边读边画出蜡烛点燃到熄灭、由危急万分到化险为夷的曲线图,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惊心动魄”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如在教学《赶海》时,其中抓到小海星时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高兴的语气。可是后面的“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有些孩子不能体会到“好奇”,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啊”、“哦”、“呀”、“咦”等所表达的各种语气。那么,我看到小伙伴只努努嘴,不作声,会让人感觉到什么呢?孩子们自然就知道是“好奇”了。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课文中“嘿、哎、咦、哦”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应从培养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也只有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要急于给学生框定“××”、“××”感情范畴,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设身处地地做一做“文中人”。
如在教学《船长》中哈尔威船长指挥人们脱险这一部分的朗读,让学生来做一回船长:如果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此刻你会想什么?又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去做?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扮演,从而让学生走进船长的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感悟了朗读的情感基础: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坚毅果敢。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进行品析。“文章皆是有情物”,文本的情感表达常隐藏于字里行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现真情,就必须让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加以品析、揣摩、感悟。在品析中,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文本中的情感,从而感悟、积蓄情感,继而与文中的情感相交融,此时学生的朗读必然出现真情的流淌。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一是范读。
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指导方式。
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中的片段:……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生读第一自然段。)师:“望着,望着。”第二个“望着”读轻些,再自然一些。(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别太急赶着读完,这句话较长,一齐练读一遍。(生读。)师:刚读就读得这么好,不容易。语文一定要好好地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句号要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要长一些。听老师读(范读声情并茂,动情处几近哽咽)。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要去想,要注意停顿,速度不要快。(生读文。)
这样的范读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读书,通过语速的变化、音量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入情境。三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是评读。
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好时,他们学得最好。怎样在朗读中发挥评价功能,让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呢?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朗读指导片段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学习。
训练朗读:“我抬头望了望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
一学生朗读。(很正确、流利,但没有感情)
师:读得真流利,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没有一个字读错。如果你能读得让我感到累那就更好了。
又一学生读。
师: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以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播音员,握个手。
又一学生朗读。
当学生读到“一千八百多级”的时候,孙老师在一旁仰天长望,并倒抽了一口冷气(学生们都笑了)。
师:这天游峰可真高啊!爬天游峰可真累啊!
孙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孙老师真诚的评价及“抽了一口冷气”的表演,是对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这样谁不想展示一下自己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反应积极。
三是画读。
即将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文字变成图画,更具体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可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画出下图:
学生边读边画出蜡烛点燃到熄灭、由危急万分到化险为夷的曲线图,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惊心动魄”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朗读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如在教学《赶海》时,其中抓到小海星时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高兴的语气。可是后面的“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有些孩子不能体会到“好奇”,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啊”、“哦”、“呀”、“咦”等所表达的各种语气。那么,我看到小伙伴只努努嘴,不作声,会让人感觉到什么呢?孩子们自然就知道是“好奇”了。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课文中“嘿、哎、咦、哦”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
三、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应从培养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也只有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要急于给学生框定“××”、“××”感情范畴,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设身处地地做一做“文中人”。
如在教学《船长》中哈尔威船长指挥人们脱险这一部分的朗读,让学生来做一回船长:如果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此刻你会想什么?又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去做?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扮演,从而让学生走进船长的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感悟了朗读的情感基础: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坚毅果敢。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进行品析。“文章皆是有情物”,文本的情感表达常隐藏于字里行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现真情,就必须让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加以品析、揣摩、感悟。在品析中,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文本中的情感,从而感悟、积蓄情感,继而与文中的情感相交融,此时学生的朗读必然出现真情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