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关系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共对美国态度经历防范、合作、中立、到反美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从中立——不干涉——援助,对国共态度经历扶蒋联共到扶蒋反共的转变。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背景下,中共军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抗日成果,曾是美国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但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美苏关系的变化,最终中共与美国关系走向对立。详细考察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共对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美国;中美关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52-03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与美国关系开始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在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态度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由防范、中立、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即国家利益需要)。
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的时间进程为序,对该问题从抗日战争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予以论述。
一、抗战初期:“相识阶段”(1931.9-1938.7)
从1921年建党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美国作为掠夺和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之一,无疑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早期形成的这种对美国的经典看法长久的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大举侵华的序幕。这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而且也打破了一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均势。但是中共在这一时期仍然坚持依靠美帝国主义是一种荒谬的做法,中共历史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矛盾中前进着。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取得革命的领导权之后才得以改变。
抗战初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在总体上是不利于中国抗战的。在欧洲,德意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严重威胁相邻国家,并建立了柏林-罗马轴心关系。在远东,日本法西斯在所谓的“根本国策”的指导下,加紧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扩张。1936年11月,欧亚法西斯的联手,使全球战争气氛更趋严重,欧美各国为自身安全忧心忡忡,根本无暇顾及中日战争。在美洲,美国则刚刚走出193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医治经济危机留下的创伤,淡化了美国卷入战争的愿望,经济方面而言,日本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极为微小。此外,美国还抱有“联日抗苏”的险恶用心,因此对中国的呼吁就不予理睬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认识到美日矛盾急剧增长,并开始注意美国对华政策的动向。7月23日,毛泽东就指出“抗日的外交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任何利益和便利……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①但是在抗战初期,美国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同时受当时国际上绥靖情绪的影响,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因为美国是个帝国主义的国家,日本又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美国不愿过分得罪日本,同时美国也不愿放弃中国。
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虽经过努力,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同时美国处于自己的利益需要也只是对中国采取了“中立”态度。中共中央只能做出邀请西方记者,作家等访问西北的决策,开展迫切需要的民间外交活动,斯诺、卡尔逊就是在这一时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来到延安的。
二、抗战中期:“试探阶段”(1939.1-1941.6)
1939年至1941年是中国抗战史上统一战线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变化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时期,毛泽东和中共执行了坚定而又灵活的对美政策,秉持着高度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继续寻求和推进与美国在抗战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英美采取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政策进行了坚决抵抗和揭露,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他根据中国抗战的实际需要,肯定联合英、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反对联合压倒一切的观念,主张要通过斗争去争取联合。
在这一时期,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39年9月1日,欧洲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完全汇合起来,但国际国内形势在这一阶段出现恶化,毛泽东开始密切注视各国政策的变化:英、美、法等国政府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表示援助中国,但还只限于口头上的同情,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援助。当时毛泽东曾形象的把英美的政策比喻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稍后,他又进一步把英美所谓的“不干涉政策”说成是“坐山观虎斗”。②随着美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对日态度日趋强硬,毛泽东对美态度又有了新的转变。这个在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中也有体现。他认为“目前,可以参加统一战线的国家已经不再包括所谓民主国家里的资产阶级。”
国内方面,西安事变及全面战争爆发后,虽然蒋介石表面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他并没有放弃“溶共、限共、防共”的国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蒋介石加紧制造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地“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中共通过斯特朗等美国友人向外界披露了事件的真相,引起了美国进步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广泛同情。2月初,美国总统特使柯里访华,特地向蒋介石表示了美国希望国共两党“能排除己见,为抗日战争之共同目标而加紧其团结”。尽管如此,中共领导人并没有立即重启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毛泽东强调要进一步利用美英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来促进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共破译了美日正在密谋新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并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在这个阶段,美英处于自身的利益需要,采取了限制援华和对日妥协的“双层”对华政策,加之蒋介石的“溶共、限共、防共”的国策,中共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了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共急切渴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但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抗战后期:“结交与断交阶段”(1941.6-1945.3)
抗战后期,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也无可奈何的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使中共更能有效地抗战,美国制定了比较现实的对华政策:美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为国民政府提供大量援助,但是在1944年3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政治上又坚持一党专政,与共产党搞摩擦,于1943年又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在这种背景下,1943年初,史迪威政治顾问,美国驻华使馆官员戴维斯等在重庆与周恩来进行多次接触之后,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共统治区派遣军事观察组,经过多方努力,美国冲破了蒋介石的重重阻力,于1944年派出了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探索性转变,标志着抗战期间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
美军观察组延安之行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官方正式交往的序幕,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观察组成员考察的范围和时间有限,但中共领导人对打败日本的坚定信念、个人风采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业绩在观察组成员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打破了国民党长期的欺骗宣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改善了中共当时的外交处境。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美国出于对战后亚洲的控制需要,为了扶植一个亲美的大国,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罗斯福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之后赫尔利来华撮合国共和谈,结果流产,至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几乎丧失了所有影响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希望和努力。他认为,扶蒋是美国的基本国策,在1945年“七大”上中共已深刻认识到时局的变化并作了明确的态度表示: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被迫卷入战争,加之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派在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这样的现状迫使美国政府转变思路,转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撮合国共和谈不成,继而又转向扶持蒋介石反动派,最终导致了中国内战的爆发,最终美国也未能在中国实现自己的计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由防范、中立、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在战时,美国有可能与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军事形势越紧张,合作的可能性越大(抗战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豫湘桂千里大溃败);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别,美国援助中国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渗透,逐步控制蒋介石,并在打败日本后将中国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需要的并不是真正独立强大的中国,而是一个帮助他控制远东的“附庸”,抵制苏联的堡垒,控制联合国的小伙伴。抗战后期,美国援蒋的目的的确不是鼓励蒋介石发动内战,而是加强与中共谈判的实力,迫使中共缴枪入阁。然而,中国共产党决不会拿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蒋介石政权妥协,蒋介石又顽固拒绝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和任何实质性的民主改革,并准备积极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在这一时期美援蒋的一意孤行就加强了国民党内战的决心和实力。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期盼在战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它要使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不会按照美国政府的意愿行事。因而,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的辩证法在于,美国援蒋的初衷是想使中国和平统一于国民党反动派,但结果却触动了中国内战,并造成了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中国人民的对抗;蒋介石想利用美国的援助,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结果却葬身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5年1月,美军观察组成员之一雷蒙·拉登在发自解放区的一份报告中说:“共产党是美国潜在的朋友,然而我们也很可能轻易的坐失良机。”然而,正是抗战后期美国政府的错误抉择导致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由合作转为对抗,并给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历史是无情的,它总是以不可挽回的巨大代价启迪与警示后人。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Z].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美]戴维·包德瑞.万高潮,卫大匡等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6]陶文钊.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1991,(1).
[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在中国失去的机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9]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史资料汇编(第1辑)[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0]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2卷第3期Vol.2,No.3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美国;中美关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52-03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与美国关系开始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需要,在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态度随着抗日战争进程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由防范、中立、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即国家利益需要)。
本文主要以抗日战争的时间进程为序,对该问题从抗日战争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予以论述。
一、抗战初期:“相识阶段”(1931.9-1938.7)
从1921年建党之初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美国作为掠夺和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之一,无疑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早期形成的这种对美国的经典看法长久的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大举侵华的序幕。这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而且也打破了一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均势。但是中共在这一时期仍然坚持依靠美帝国主义是一种荒谬的做法,中共历史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矛盾中前进着。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取得革命的领导权之后才得以改变。
抗战初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在总体上是不利于中国抗战的。在欧洲,德意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严重威胁相邻国家,并建立了柏林-罗马轴心关系。在远东,日本法西斯在所谓的“根本国策”的指导下,加紧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扩张。1936年11月,欧亚法西斯的联手,使全球战争气氛更趋严重,欧美各国为自身安全忧心忡忡,根本无暇顾及中日战争。在美洲,美国则刚刚走出193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医治经济危机留下的创伤,淡化了美国卷入战争的愿望,经济方面而言,日本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极为微小。此外,美国还抱有“联日抗苏”的险恶用心,因此对中国的呼吁就不予理睬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认识到美日矛盾急剧增长,并开始注意美国对华政策的动向。7月23日,毛泽东就指出“抗日的外交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任何利益和便利……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①但是在抗战初期,美国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同时受当时国际上绥靖情绪的影响,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因为美国是个帝国主义的国家,日本又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所以美国不愿过分得罪日本,同时美国也不愿放弃中国。
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虽经过努力,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同时美国处于自己的利益需要也只是对中国采取了“中立”态度。中共中央只能做出邀请西方记者,作家等访问西北的决策,开展迫切需要的民间外交活动,斯诺、卡尔逊就是在这一时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来到延安的。
二、抗战中期:“试探阶段”(1939.1-1941.6)
1939年至1941年是中国抗战史上统一战线各方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内外形势变化最为扑朔迷离的特殊时期,毛泽东和中共执行了坚定而又灵活的对美政策,秉持着高度谨慎的态度。一方面继续寻求和推进与美国在抗战方面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对于英美采取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政策进行了坚决抵抗和揭露,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他根据中国抗战的实际需要,肯定联合英、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反对联合压倒一切的观念,主张要通过斗争去争取联合。
在这一时期,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39年9月1日,欧洲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完全汇合起来,但国际国内形势在这一阶段出现恶化,毛泽东开始密切注视各国政策的变化:英、美、法等国政府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表示援助中国,但还只限于口头上的同情,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援助。当时毛泽东曾形象的把英美的政策比喻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稍后,他又进一步把英美所谓的“不干涉政策”说成是“坐山观虎斗”。②随着美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对日态度日趋强硬,毛泽东对美态度又有了新的转变。这个在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中也有体现。他认为“目前,可以参加统一战线的国家已经不再包括所谓民主国家里的资产阶级。”
国内方面,西安事变及全面战争爆发后,虽然蒋介石表面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他并没有放弃“溶共、限共、防共”的国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蒋介石加紧制造摩擦,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地“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中共通过斯特朗等美国友人向外界披露了事件的真相,引起了美国进步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广泛同情。2月初,美国总统特使柯里访华,特地向蒋介石表示了美国希望国共两党“能排除己见,为抗日战争之共同目标而加紧其团结”。尽管如此,中共领导人并没有立即重启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毛泽东强调要进一步利用美英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来促进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共破译了美日正在密谋新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并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在这个阶段,美英处于自身的利益需要,采取了限制援华和对日妥协的“双层”对华政策,加之蒋介石的“溶共、限共、防共”的国策,中共针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了有利、有理、有节的斗争,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共急切渴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但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抗战后期:“结交与断交阶段”(1941.6-1945.3)
抗战后期,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也无可奈何的被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使中共更能有效地抗战,美国制定了比较现实的对华政策:美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为国民政府提供大量援助,但是在1944年3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政治上又坚持一党专政,与共产党搞摩擦,于1943年又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在这种背景下,1943年初,史迪威政治顾问,美国驻华使馆官员戴维斯等在重庆与周恩来进行多次接触之后,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共统治区派遣军事观察组,经过多方努力,美国冲破了蒋介石的重重阻力,于1944年派出了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探索性转变,标志着抗战期间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
美军观察组延安之行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官方正式交往的序幕,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观察组成员考察的范围和时间有限,但中共领导人对打败日本的坚定信念、个人风采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业绩在观察组成员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打破了国民党长期的欺骗宣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改善了中共当时的外交处境。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推进,美国出于对战后亚洲的控制需要,为了扶植一个亲美的大国,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罗斯福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之后赫尔利来华撮合国共和谈,结果流产,至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几乎丧失了所有影响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希望和努力。他认为,扶蒋是美国的基本国策,在1945年“七大”上中共已深刻认识到时局的变化并作了明确的态度表示: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被迫卷入战争,加之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派在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这样的现状迫使美国政府转变思路,转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撮合国共和谈不成,继而又转向扶持蒋介石反动派,最终导致了中国内战的爆发,最终美国也未能在中国实现自己的计划。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由防范、中立、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而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对华政策。在战时,美国有可能与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军事形势越紧张,合作的可能性越大(抗战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豫湘桂千里大溃败);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别,美国援助中国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渗透,逐步控制蒋介石,并在打败日本后将中国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需要的并不是真正独立强大的中国,而是一个帮助他控制远东的“附庸”,抵制苏联的堡垒,控制联合国的小伙伴。抗战后期,美国援蒋的目的的确不是鼓励蒋介石发动内战,而是加强与中共谈判的实力,迫使中共缴枪入阁。然而,中国共产党决不会拿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蒋介石政权妥协,蒋介石又顽固拒绝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和任何实质性的民主改革,并准备积极消灭中国共产党,而在这一时期美援蒋的一意孤行就加强了国民党内战的决心和实力。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期盼在战后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和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它要使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不会按照美国政府的意愿行事。因而,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的辩证法在于,美国援蒋的初衷是想使中国和平统一于国民党反动派,但结果却触动了中国内战,并造成了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中国人民的对抗;蒋介石想利用美国的援助,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结果却葬身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5年1月,美军观察组成员之一雷蒙·拉登在发自解放区的一份报告中说:“共产党是美国潜在的朋友,然而我们也很可能轻易的坐失良机。”然而,正是抗战后期美国政府的错误抉择导致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由合作转为对抗,并给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历史是无情的,它总是以不可挽回的巨大代价启迪与警示后人。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Z].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美]戴维·包德瑞.万高潮,卫大匡等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6]陶文钊.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1991,(1).
[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约瑟夫·W·埃谢里克编著.在中国失去的机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9]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史资料汇编(第1辑)[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0]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