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偏远山区的“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尤为突出,这一特殊群体,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存在爱的缺失和教育隐患,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共建人文校园,弥补家庭教育不足,让“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现状;教育;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偏远山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正日益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远离了直接監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长期缺少了亲情,导致“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恶化,已成为当前偏远山区学校教育的一大担忧。
一、现状
1.“留守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突显的问题与教育盲区令人忧。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人,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原因,大部分进城农民工让其子女留守农村。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国中小学生中“留守学生”已有1000万人。这样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就拿我所在的涉县辽城明德小学来说:全校学生400来人,家长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就有200多人;单亲长期在外务工的有100多人,“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3.5﹪,他们受监护的状况及表现状况令人担忧。据了解:
(1)全校的“留守学生”中,65﹪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管;25﹪人学生由单亲监护;剩下10﹪由亲戚代管。
(2)有41.6﹪的隔代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而有58.4﹪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很吃力,太费心。再则在亲戚代管中有82.5﹪的不愿意代管孩子,但又没办法。
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少亲情的呵护,缺少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或亲戚,对孩子们只是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上及责任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父母亲情的教育责任。
2.“厌学”隐患困扰“留守学生”令人忧。
我校12个班级当中后进生89名,其中有75名后进生是“留守儿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留守学生的校外学习缺少了家长的监督,留守学生放学后,不是进网吧,就是骑电动车在路上闲逛不回家。反正爷爷奶奶或亲戚管不住他们。因此与其它学生相比,“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看书的学习习惯,长而久之,更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考试成绩不理想。逐渐成为后进生。我曾家访过一位后进生的爷爷,他总是耽误孙子的学习时间去干农活,当我提到不要耽误孙子上学时,回答竟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写人名就行,他爸小学还没毕业,照样每年在外大把大把的挣钱……”这样的回答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留守学生”心理发育失衡令人忧。
我校200多名“留守学生”中,进行答卷调查,其中83.5﹪的“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症,心理承受力差。电话是唯一沟通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桥梁,但统计后不尽人意。其中75.4﹪的“留守学生”一年中只能与父母联系一次,联系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仅占13.6﹪,11﹪的“留守学生”从来没有接过父母的电话。在一次家访中,我亲身经历了“留守学生”与西部打工的母亲一次电话。母亲:“孩子,在家听爷爷的话,好好学习,我给你寄钱了……。”儿子:“妈,你不要回来了,你只知道挣钱,也不用管我了,你除了给我寄钱之外,还能给我些什么?”说吧就把电话给挂了。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难怪许多老师反应,“留守学生”身上体现着让人担忧的六条共性:
(1)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
(3)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性格偏激,容易激动;
(5)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4.“留守学生”安全无防范,违法违纪行为令人忧。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们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根据我校各班班主任调查,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的道德行为发生偏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吸烟喝酒。有的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青年混在一起。就拿我们附近的一所中学来说吧:初二4名学生因偷盗住进了少管所。其中“留守学生”就有3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使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更为关注。
二、原因
1.残缺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学生”教育失败的导火索。
“留守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是失去了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留守学生”大多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老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不敢管;亲友疏于管教不会管。“留守学生”长期处在无人管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的性格。形成了放任自流,有的流向社会,有的受到侵害,他们就像独居空巢的孤单小鸟,虽然平日生活在群鸟争飞的喧闹环境里,但每当回到自己空荡荡的窝巢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难免忧心忡忡,于是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2.学校教育缺少针对性,忽视了“留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留守学生”教育失败的催化剂。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处,其它诸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教师极度缺乏。大多教师一岗多责,身兼数职。专职人员较少,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生活教师。所以学校进行大众化的教育时,不能针对“留守学生”的特殊性,给予更多的亲情和关怀。再加上“留守学生”问题是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产物。许多学校无从认识,更无从探索,甚至面对“留守学生”的问题无所适从。导致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进一步恶化,更加催化了“留守学生”教育的失败。 3.城乡“二元体制”是“留守学生”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壁垒。
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家父母不喜欢儿女绕膝?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出外务工挣钱。他们多想接孩子一起出外就读,然而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导致一些城市学校表面上门槛儿降低了,但暗中收取的高额赞助费、借读费仍是“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缴,校方将以招生满员的为借口。把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这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让农民工们怎能跨越!因此子女们不得不留在家。再则长期以来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国家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虽然师资水平、软硬件上都能与城市学校相比。但是“留守学生”的放任自流、不思进取、为所欲为、缺少管教的现状,使得他们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
三、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長。”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劝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在外务工、经商时,如果孩子上学,一定要选择好监护人,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家长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父母都在外务工。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孩子们就会在心灵上和关爱上有所弥补。
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这样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共建人文校园。
(1)建设和谐校园,体现人文关怀,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以校为家;以师为友,做学校的小主人。教师就是孩子们的第二父母,让“留守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在关爱中得到补偿。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家庭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要求定时与自己的子女通信,同时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3)针对“留守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或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
(4)强化师资培训,开办好“家长学校”和“监护人学校”。对老师、家长、监护人进行有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管理能力。
3.加快布局调整,规模办学的步伐。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进一步落实,人口入学高峰明显回落。建寄宿制学校是必然趋势。这样可以填补住校生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的“真空”。同时配有生活老师,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更有利让他们睡得安心;吃的顺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让学校成为他们真正的乐园。
总之,偏远山区的“留守学生”,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学生”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涉县辽城明德小学 056402)
关键词:留守学生;现状;教育;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偏远山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催生出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正日益困扰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远离了直接監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长期缺少了亲情,导致“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恶化,已成为当前偏远山区学校教育的一大担忧。
一、现状
1.“留守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突显的问题与教育盲区令人忧。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人,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原因,大部分进城农民工让其子女留守农村。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国中小学生中“留守学生”已有1000万人。这样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就拿我所在的涉县辽城明德小学来说:全校学生400来人,家长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就有200多人;单亲长期在外务工的有100多人,“留守学生”占全校学生的93.5﹪,他们受监护的状况及表现状况令人担忧。据了解:
(1)全校的“留守学生”中,65﹪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管;25﹪人学生由单亲监护;剩下10﹪由亲戚代管。
(2)有41.6﹪的隔代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而有58.4﹪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很吃力,太费心。再则在亲戚代管中有82.5﹪的不愿意代管孩子,但又没办法。
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少亲情的呵护,缺少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或亲戚,对孩子们只是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上及责任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父母亲情的教育责任。
2.“厌学”隐患困扰“留守学生”令人忧。
我校12个班级当中后进生89名,其中有75名后进生是“留守儿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留守学生的校外学习缺少了家长的监督,留守学生放学后,不是进网吧,就是骑电动车在路上闲逛不回家。反正爷爷奶奶或亲戚管不住他们。因此与其它学生相比,“留守学生”自控能力差,没有看书的学习习惯,长而久之,更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考试成绩不理想。逐渐成为后进生。我曾家访过一位后进生的爷爷,他总是耽误孙子的学习时间去干农活,当我提到不要耽误孙子上学时,回答竟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写人名就行,他爸小学还没毕业,照样每年在外大把大把的挣钱……”这样的回答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3.“留守学生”心理发育失衡令人忧。
我校200多名“留守学生”中,进行答卷调查,其中83.5﹪的“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症,心理承受力差。电话是唯一沟通父母与“留守学生”之间的桥梁,但统计后不尽人意。其中75.4﹪的“留守学生”一年中只能与父母联系一次,联系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仅占13.6﹪,11﹪的“留守学生”从来没有接过父母的电话。在一次家访中,我亲身经历了“留守学生”与西部打工的母亲一次电话。母亲:“孩子,在家听爷爷的话,好好学习,我给你寄钱了……。”儿子:“妈,你不要回来了,你只知道挣钱,也不用管我了,你除了给我寄钱之外,还能给我些什么?”说吧就把电话给挂了。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难怪许多老师反应,“留守学生”身上体现着让人担忧的六条共性:
(1)情感冷淡,缺乏爱心;(2)生活铺张,不懂节俭;
(3)我行我素,不受管束;(4)性格偏激,容易激动;
(5)有挫折感,自信心弱;(6)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4.“留守学生”安全无防范,违法违纪行为令人忧。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们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安全衔接上存在“真空”。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根据我校各班班主任调查,许多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的道德行为发生偏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有的迷恋网吧、游戏厅,吸烟喝酒。有的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青年混在一起。就拿我们附近的一所中学来说吧:初二4名学生因偷盗住进了少管所。其中“留守学生”就有3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使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更为关注。
二、原因
1.残缺的家庭教育是“留守学生”教育失败的导火索。
“留守学生”的问题所在就是失去了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留守学生”大多是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老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不敢管;亲友疏于管教不会管。“留守学生”长期处在无人管束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的性格。形成了放任自流,有的流向社会,有的受到侵害,他们就像独居空巢的孤单小鸟,虽然平日生活在群鸟争飞的喧闹环境里,但每当回到自己空荡荡的窝巢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难免忧心忡忡,于是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2.学校教育缺少针对性,忽视了“留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留守学生”教育失败的催化剂。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处,其它诸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教师极度缺乏。大多教师一岗多责,身兼数职。专职人员较少,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生活教师。所以学校进行大众化的教育时,不能针对“留守学生”的特殊性,给予更多的亲情和关怀。再加上“留守学生”问题是近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产物。许多学校无从认识,更无从探索,甚至面对“留守学生”的问题无所适从。导致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进一步恶化,更加催化了“留守学生”教育的失败。 3.城乡“二元体制”是“留守学生”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壁垒。
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家父母不喜欢儿女绕膝?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出外务工挣钱。他们多想接孩子一起出外就读,然而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导致一些城市学校表面上门槛儿降低了,但暗中收取的高额赞助费、借读费仍是“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缴,校方将以招生满员的为借口。把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这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让农民工们怎能跨越!因此子女们不得不留在家。再则长期以来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国家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虽然师资水平、软硬件上都能与城市学校相比。但是“留守学生”的放任自流、不思进取、为所欲为、缺少管教的现状,使得他们依然面对着比较艰难的教育环境。
三、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長。”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劝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在外务工、经商时,如果孩子上学,一定要选择好监护人,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家长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父母都在外务工。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孩子们就会在心灵上和关爱上有所弥补。
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
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这样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共建人文校园。
(1)建设和谐校园,体现人文关怀,美化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以校为家;以师为友,做学校的小主人。教师就是孩子们的第二父母,让“留守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他们在关爱中得到补偿。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家庭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要求定时与自己的子女通信,同时让父母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
(3)针对“留守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或配备心理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
(4)强化师资培训,开办好“家长学校”和“监护人学校”。对老师、家长、监护人进行有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管理能力。
3.加快布局调整,规模办学的步伐。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进一步落实,人口入学高峰明显回落。建寄宿制学校是必然趋势。这样可以填补住校生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的“真空”。同时配有生活老师,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更有利让他们睡得安心;吃的顺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让学校成为他们真正的乐园。
总之,偏远山区的“留守学生”,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学生”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涉县辽城明德小学 05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