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美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态的条目或纲要,而是让学生领会和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期。一味教条地告诉学生那些孤零零的、抽象的原理、道理,只会使他们失去兴趣,让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学生接受那些抽象的原理和道理呢?这就涉及到正确认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深层的必然联系。
首先,这种联系体现在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的深层心理认同基础上的。都需要切身的感受,实现情感的共鸣。美育的目的,无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还是让学生相信乐于助人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都要经由他们的内心感受到这种价值观。如果所有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一个结论上的话,那么真实告诉学生这些孤零零的结论,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将难以产生让学生相信的效果。当然,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的环境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审美的方式显然是这些方式中最见效果的。事实上,关于美育的各种界定中,本身就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广义的美育则包含将审美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以及将审美的人确立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那些道理、原理、信念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和心悦诚服地接受。恰恰在这一点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走到了一起。
其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性并不能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差异性体现在美育本身不仅仅可以成为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成为各门类具体教育的手段。而思想政治课本身是要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现实问题的政治出发点的教育目的。这里面涉及到美学与道德、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美学与法制等复杂的关系。如何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通过教材分散内容的学习,最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形成一种统摄性的思考框架,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纯粹说理的概括性的内容,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联。以摄影史上那个著名的例子,一个盘旋着的雄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挣扎着的非洲难民儿童的瞬间,被摄影师拍了下来,这个摄影师虽然以此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舆论的强大压力而自杀。这个例子涉及的就是道德和审美之间的界限问题。道德具有某种约束性,但审美在价值上存在着自由。如果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论断成立,那么它只是在终极伦理意义上所具有这意义。当教师通过艺术史上丰富的例证给学生厘清了道德、政治、法制和美学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意味着,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换而言之,让学生明白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理等同。
再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种叙事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里的叙事并不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将历史、艺术、政治和法制等内容融入到一种理智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叙事之中,然后让叙事的结论带出所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或原理。显然这不同于仅仅以某个故事为例子来增加课堂讲授的生动性,而是将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作为一个故事来设计,从故事中引出有意义的思想政治内容。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时,可以以某一个国营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为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作品为例,将所有要教授的纲要融入到叙事文本的分析之中,然后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讲述一个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之间关系时,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为内容,通过讲述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要点融入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的这些内在关联,只是我们将这两门课在教学中联系起来的内在依据。但这并不表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内在联系的要义。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学和美育教学的结合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来实现。这里的具体语境,也就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能够在一种具体的社会、时代语境中实现。因为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都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体现出其具体性,而这种具体性和鲜明性则需要一个具有强烈可感性的情境来体现,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却只是存在于抽象文字记载的书本之中,无法给学生传达出这种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影像、时事报道的媒体资料,从而形成一个感性氛围,同时把所讲授的内容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都能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才是衡量良好教学效果的依据。
其次,这种良好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将感受和思考相结合达到的。如果说情境氛围的营造是第一步,那么思维火花的点燃往往需要一个启发性的事件,这个事件类似于讲述故事时,使得整个故事发展下去的具有推动力的激励事件,这样的事件一定要具有刺激性、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感和思考都被带入课堂讲述的内容之中。其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巧妙设置悬念和课堂教授的高潮,并在高潮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结尾处得出课堂所要讲述的结论内容。这时得出的结论就不仅仅是结论,还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当然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真理的种子。在这里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就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教学才真正融合在一起。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其最终效果的检验还是体现在学生素质上,这不同于知识能力的教育检验标准。它的标准体现在学生最终通过这两门的学习,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力、心灵感受美的能力、心灵的同情能力、心灵的道德直觉能力,以及最高的道德,心灵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政治的核心价值的感受、辨析和认同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具有最终意义上的理想的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落实到美育的最终目的:即以美促智、以美储德、以美陶情上,教育出来的学生才真正符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精神,“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首先,这种联系体现在它们都是作用于人的深层心理认同基础上的。都需要切身的感受,实现情感的共鸣。美育的目的,无论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还是让学生相信乐于助人永远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都要经由他们的内心感受到这种价值观。如果所有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一个结论上的话,那么真实告诉学生这些孤零零的结论,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将难以产生让学生相信的效果。当然,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的环境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审美的方式显然是这些方式中最见效果的。事实上,关于美育的各种界定中,本身就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就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广义的美育则包含将审美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以及将审美的人确立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那些道理、原理、信念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和心悦诚服地接受。恰恰在这一点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走到了一起。
其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性并不能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差异性体现在美育本身不仅仅可以成为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成为各门类具体教育的手段。而思想政治课本身是要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现实问题的政治出发点的教育目的。这里面涉及到美学与道德、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美学与法制等复杂的关系。如何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通过教材分散内容的学习,最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形成一种统摄性的思考框架,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纯粹说理的概括性的内容,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它们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联。以摄影史上那个著名的例子,一个盘旋着的雄鹰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个饿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挣扎着的非洲难民儿童的瞬间,被摄影师拍了下来,这个摄影师虽然以此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但最终还是无法承受舆论的强大压力而自杀。这个例子涉及的就是道德和审美之间的界限问题。道德具有某种约束性,但审美在价值上存在着自由。如果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论断成立,那么它只是在终极伦理意义上所具有这意义。当教师通过艺术史上丰富的例证给学生厘清了道德、政治、法制和美学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意味着,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换而言之,让学生明白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让学生在感性上接受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理等同。
再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种叙事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里的叙事并不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将历史、艺术、政治和法制等内容融入到一种理智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叙事之中,然后让叙事的结论带出所要告诉学生的道理或原理。显然这不同于仅仅以某个故事为例子来增加课堂讲授的生动性,而是将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作为一个故事来设计,从故事中引出有意义的思想政治内容。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时,可以以某一个国营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为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作品为例,将所有要教授的纲要融入到叙事文本的分析之中,然后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讲述一个国家的政体和国体之间关系时,可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为内容,通过讲述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要点融入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的这些内在关联,只是我们将这两门课在教学中联系起来的内在依据。但这并不表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内在联系的要义。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学和美育教学的结合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来实现。这里的具体语境,也就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能够在一种具体的社会、时代语境中实现。因为无论是思想还是政治都只有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才能体现出其具体性,而这种具体性和鲜明性则需要一个具有强烈可感性的情境来体现,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却只是存在于抽象文字记载的书本之中,无法给学生传达出这种具体可感的情境。这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影像、时事报道的媒体资料,从而形成一个感性氛围,同时把所讲授的内容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都能沉浸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中,才是衡量良好教学效果的依据。
其次,这种良好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将感受和思考相结合达到的。如果说情境氛围的营造是第一步,那么思维火花的点燃往往需要一个启发性的事件,这个事件类似于讲述故事时,使得整个故事发展下去的具有推动力的激励事件,这样的事件一定要具有刺激性、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感和思考都被带入课堂讲述的内容之中。其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巧妙设置悬念和课堂教授的高潮,并在高潮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结尾处得出课堂所要讲述的结论内容。这时得出的结论就不仅仅是结论,还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当然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在学生的心田种下真理的种子。在这里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就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教学才真正融合在一起。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作为价值观教育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其最终效果的检验还是体现在学生素质上,这不同于知识能力的教育检验标准。它的标准体现在学生最终通过这两门的学习,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能力、心灵感受美的能力、心灵的同情能力、心灵的道德直觉能力,以及最高的道德,心灵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政治的核心价值的感受、辨析和认同能力。,从而使其成为具有最终意义上的理想的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落实到美育的最终目的:即以美促智、以美储德、以美陶情上,教育出来的学生才真正符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精神,“自由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