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带些粘性又细腻的泥土为原料,经过捶打、摔、揉制成人物或动物造型,或素或彩,流传于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其中以天津“泥人张”最为著名。在北方地区家喻户晓的天津“泥人张”,自清代道光年间由民间艺人张明山始创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家传泥塑技艺之精,堪称行内翘楚。绘画大师徐悲鸿评价张明山的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
泥人张的手艺代代相传,前三代“泥人张”作品的表现均为传统的写实表现,作品真实、细腻、栩栩如生。而如今在第四代传人张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与其父辈不同,张的作品既继承传统又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了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张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张出生在天津西北角韦驮庙东街的小院,而这小院也是“泥人张”几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童年的张就迷上了泥土和用泥捏制的那些小泥人。九岁那年,张的第一件作品问世了,这件习作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的一个仕女头像。平时随意捏泥人,张比其他小伙伴捏得都快,那天,在父亲的指导下,张捏出了仕女头像,在一旁的父亲一边观察着小张手里的头像,一边拿过工具,在小张的处女作上迅速地捏捏、压压,并一面修改一面讲解为什么这样改和怎样修改。经过父亲的指点,小张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在家学丰富营养的哺育下,张的造型能力迅速成熟起来。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张的泥塑技艺越来越成熟,但对张来说,他并不单单满足于家传家学的这门传统手艺,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的。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开始了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速写、素描、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史,并深入研究中外雕塑艺术和民间艺术。经历了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艺术创作实践的锻炼后,张又于1979年考上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生,其间得到导师郑可教授、何燕明教授诸多教诲,使他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能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界。1981年,张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同时他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在短短几年里,他进山村、上海岛,采风于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参加了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会,其部分作品也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张深深地感到,时代赋予“泥人张”创新、发展的使命,因此,张不仅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
在设计作品《红楼梦》时,张在继承传统“泥人张”的造型技法的基础上,尝试以装饰性的手法表现情节,作品表现了宝玉和黛玉二人共同寻梅、赏梅的情景。塑宝玉和黛玉二人在形态上一直一曲,一高一低,具有很强的和谐感。在设色上也倾向于民间色彩的鲜艳明快,并合理地使用黑、白颜色,垒绘于型体间使得实、虚间分割得当,色彩描绘中的补色、冷暖和色面大小均处理得变化中求统一,协调中求丰富。另外作品还采用浮雕方法塑造梅花、枝、干,与立体人物错落有致地浑然一体,构成虚、实并存的造型整体。这既形成塑型的肌理、质理对比,又凸显色彩点、线、面的变化,从而增加了作品自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飞天》表现了手持琵琶、凌空翱翔的飞天形象。作品既吸收了传统飞天的造型特点,又融入洗练单纯的装饰书法,使作品具有现代审美情趣。
作品《人勤鱼丰》表现了一名鄂伦春族少年欢庆渔业丰收的场面。少年手提两条大鱼的尾巴,鱼身构成了一个圆形型体。作品以夸张手法与适形的造型方式对形象进行处理,形成鲜明的装饰性风格。人物面部上,吸取了民间彩塑、剪纸和年画的造型手法,形成简洁概括的效果;在色彩和纹饰处理上,采用平面构成技法,将传统彩塑与现代视觉设计理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作品《沙漠之舟》以装饰性手法,将动物与人物进行单纯化地塑造,并绘以暖褐色为主体色调的颜色,同时点饰黑、白、淡黄等色面及装饰图形,在点、线、面交错组合中,求得色彩的丰富变化,显现了色彩描绘中的笔意、笔触与笔趣。
作品《草原之春》取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一名女孩形象,以浪漫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名手持装饰物,端坐在羊背上的牧羊女孩。
作品吸取了装饰美的形式语言,将羊与人进行巧妙地结合,运用暖色及黑、白中间色彩进行描绘,并吸收老北京民间传统刀马人的艺术技巧,添加金属丝连接主体,结成纤细的动物腿形之外的空间形体,与羊的实体形体,组成实、虚空间,具有通透的形式感,形成极富装饰情趣的立体造型。
总之,张不仅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张表示,民间彩塑不仅融入了民生礼俗、岁时节庆以及市井百像,还饱含纯真与质朴的情节。塑型、绘意,泥塑将民间智慧与工艺和谐统一起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泥人张”源于民,“泥人张”而今更要还于民。
古今中外,每一位艺术大师均是先熟练掌握传统精华,在此基础上,先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不为大师。张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一方面捍卫传统,继承传统,同时又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张,能够把理想主义的大旗矢志不移地扛下去,用精美绝伦的大作展现生活之美,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昭示生命之真!
泥人张的手艺代代相传,前三代“泥人张”作品的表现均为传统的写实表现,作品真实、细腻、栩栩如生。而如今在第四代传人张手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与其父辈不同,张的作品既继承传统又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了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张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张出生在天津西北角韦驮庙东街的小院,而这小院也是“泥人张”几代人工作、生活的地方。童年的张就迷上了泥土和用泥捏制的那些小泥人。九岁那年,张的第一件作品问世了,这件习作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的一个仕女头像。平时随意捏泥人,张比其他小伙伴捏得都快,那天,在父亲的指导下,张捏出了仕女头像,在一旁的父亲一边观察着小张手里的头像,一边拿过工具,在小张的处女作上迅速地捏捏、压压,并一面修改一面讲解为什么这样改和怎样修改。经过父亲的指点,小张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在家学丰富营养的哺育下,张的造型能力迅速成熟起来。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张的泥塑技艺越来越成熟,但对张来说,他并不单单满足于家传家学的这门传统手艺,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的。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开始了艺术院校的系统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速写、素描、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史,并深入研究中外雕塑艺术和民间艺术。经历了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艺术创作实践的锻炼后,张又于1979年考上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生,其间得到导师郑可教授、何燕明教授诸多教诲,使他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能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界。1981年,张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同时他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在短短几年里,他进山村、上海岛,采风于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并参加了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会,其部分作品也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张深深地感到,时代赋予“泥人张”创新、发展的使命,因此,张不仅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
在设计作品《红楼梦》时,张在继承传统“泥人张”的造型技法的基础上,尝试以装饰性的手法表现情节,作品表现了宝玉和黛玉二人共同寻梅、赏梅的情景。塑宝玉和黛玉二人在形态上一直一曲,一高一低,具有很强的和谐感。在设色上也倾向于民间色彩的鲜艳明快,并合理地使用黑、白颜色,垒绘于型体间使得实、虚间分割得当,色彩描绘中的补色、冷暖和色面大小均处理得变化中求统一,协调中求丰富。另外作品还采用浮雕方法塑造梅花、枝、干,与立体人物错落有致地浑然一体,构成虚、实并存的造型整体。这既形成塑型的肌理、质理对比,又凸显色彩点、线、面的变化,从而增加了作品自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飞天》表现了手持琵琶、凌空翱翔的飞天形象。作品既吸收了传统飞天的造型特点,又融入洗练单纯的装饰书法,使作品具有现代审美情趣。
作品《人勤鱼丰》表现了一名鄂伦春族少年欢庆渔业丰收的场面。少年手提两条大鱼的尾巴,鱼身构成了一个圆形型体。作品以夸张手法与适形的造型方式对形象进行处理,形成鲜明的装饰性风格。人物面部上,吸取了民间彩塑、剪纸和年画的造型手法,形成简洁概括的效果;在色彩和纹饰处理上,采用平面构成技法,将传统彩塑与现代视觉设计理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作品《沙漠之舟》以装饰性手法,将动物与人物进行单纯化地塑造,并绘以暖褐色为主体色调的颜色,同时点饰黑、白、淡黄等色面及装饰图形,在点、线、面交错组合中,求得色彩的丰富变化,显现了色彩描绘中的笔意、笔触与笔趣。
作品《草原之春》取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一名女孩形象,以浪漫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名手持装饰物,端坐在羊背上的牧羊女孩。
作品吸取了装饰美的形式语言,将羊与人进行巧妙地结合,运用暖色及黑、白中间色彩进行描绘,并吸收老北京民间传统刀马人的艺术技巧,添加金属丝连接主体,结成纤细的动物腿形之外的空间形体,与羊的实体形体,组成实、虚空间,具有通透的形式感,形成极富装饰情趣的立体造型。
总之,张不仅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还借鉴了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张表示,民间彩塑不仅融入了民生礼俗、岁时节庆以及市井百像,还饱含纯真与质朴的情节。塑型、绘意,泥塑将民间智慧与工艺和谐统一起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泥人张”源于民,“泥人张”而今更要还于民。
古今中外,每一位艺术大师均是先熟练掌握传统精华,在此基础上,先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不为大师。张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一方面捍卫传统,继承传统,同时又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张,能够把理想主义的大旗矢志不移地扛下去,用精美绝伦的大作展现生活之美,以孜孜不倦的追求昭示生命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