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是歌魂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艺术是一种赋予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忽视演唱者心理素质在演唱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试图从声乐实践和声乐艺术核心两个方面来探讨心理素质在声乐艺术领域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素质 声乐艺术 修养
  声乐本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性科学,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将人体的发声器官训练成为优美的“乐器”的过程,即将自然嗓音训练成歌唱的嗓音的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每一名从事声乐艺术人员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作为学习歌唱艺术的学生应怎样把握这门艺术的客观规律、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这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劳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一、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时,患了感冒,由于她是整场音乐会的核心人物,所以很多人都为此而担心焦虑。在关键时刻,宋祖英以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带病演唱,一举轰动了世界音乐名城。这个事例充分证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特质,主要包括人的性格、认知能力、情感品质、意志能力等,它支配着人的各种行为。当然,在声乐的学习与演唱中,心理素质始终是影响演唱者演唱水平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声乐学习和实践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演唱者的自我评价
  在声乐学习中,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人具备强烈的自信心,并且对自己能够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演出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拼劲。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类人在心理上人为地就将自身的能力降低至可以达到的程度以下,并对高难度的学习考验望而生畏,不敢尝试,怕遭受失败,而内心又充满幻想,急功近利,企盼早日功成名就。故导致学习和演出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由此而严重挫伤了自尊,并影响了日后的学习和实践。
  所以,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在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前从容自若、有自知之明,可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知难而进,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反之则处处被动,顾此失彼,难免遭受失败和挫折。
  2.演唱者自身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是一门表演艺术,与其他美术、文学等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它要求演唱者在现场能够一次性完成声乐作品,而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展现在听众面前,并丝毫没有修改的余地。由于这种艺术形式风险性大,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比赛不仅是演唱者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此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有一位歌手说过“唱一首歌容易,唱好一首歌也不难,但真正唱出歌曲的撼人心魄,才是一位歌唱演员的最高境界”。所以,每个演唱者必须赋予歌曲以新的生命,这不仅要求演唱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还要用“心”来演唱,对歌曲进行情感和艺术上的再创造。
  然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有时会看到有的演唱者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而且也具备了较强的歌唱能力,但在舞台实践上却表现失常,因恐慌而引发的肌肉紧张、僵滞、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战、忘词、跑调等,这种不良的心态使得精心准备和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缺乏演出实践的锻炼,思想压力过重,过强的虚荣心,患得患失的表现欲,对舞台、考场环境不适应,观众、考官等演出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演唱者身体状况等等。
  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素质差,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歌者在表演时能把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正常发挥出来,能把教师教学成果正常地反映出来,同时把功名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悟、艺术处理和良好的发声上,就有助于减轻显意识的压力。歌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镇定、勇敢,从实践和锻炼的目的出发,积极积累舞台经验,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心理,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为自己鼓舞干劲,放松紧张的肌体,更加自信地演唱好作品。
  二、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
  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声乐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关于声乐艺术核心即声乐原点的问题。
  歌唱基本机能范畴包括:歌唱的气息、发声、共鸣。
  歌唱艺术形态范畴包括:歌唱的声乐规范、歌唱的字音规范、歌唱的风格特征。
  上述两个方面是歌唱基本机能和艺术形态的分析概括,从中不难看到,声乐是一门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感情的艺术。若想达到完美的表演境界,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地把握声乐学习的基本规律,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
  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如“口腔彻底打开”“放下喉头”“声情并茂”等,这些与歌唱的直观状态有关;又如“气吸向下、沉到丹田处”“喉头自然放松”“以情带声”等都与歌唱的意念有关;再如“声音竖起来”“声音靠后”“声音通畅、流动起来”等,是根据主观听觉臆造的。
  而正是这些声乐术语,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声乐教学的意图,促进了声乐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同时还充分证明了声乐学习的特点,正如行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在声乐教学中常给人以跟着感觉走的印象,要求学生要强化心理感悟能力,悟性越强,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干着急却不得要领,只能学到一点皮毛,甚至会走偏方向,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研究声乐原点问题,必须注意心理素质的因素,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循序渐进,逐个击破。以上分析,充分证明了心理素质与声乐艺术核心是紧密联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声乐艺术核心问题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就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做到“淡泊名利,为艺术献身”。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掌握歌唱技能,更好地协调和发挥个人身体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乘势而上,早日成才。   三、心理素质的修养与完善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受每个人心理素质中个性、情绪、意识、气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修养与完善心理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端正学习动机是心理素质修养的前提条件
  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人处于某种心理或生理需要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它是具有一定的目标的能得以实现的行动的出发点。
  对于学生来讲,动机则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因素。学习目的性明确与否可以体现出学员心理素质状况。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在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如为什么要从事声乐艺术,怎样对待日常枯燥、单调的练声,怎样对待参加演出、比赛等等。如果学生只凭着一种纯兴趣来学习声乐,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修养,只注意发声技巧,一味追求声音的响度,很难安下心来刻苦钻研声乐理论和基本功,上述情况最终将会影响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就为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了条件。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奋斗目标,就会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也能更加稳定成熟起来。
  2.培养自信与自知意识是完善心理素质的关键环节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这种反映过程复杂而微妙,不同意识反应引发不同的效果。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
  歌唱者在正常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的“有意识”控制与“潜意识”控制两个方面。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想到某处的力度、速度和情感处理,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故反应比较缓慢。后者则是习惯成自然,在平日的发声训练中,不断使有关肌肉、器官按一定的运动轨迹活动,形成一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是二次性组成,由潜意识控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科学地认识这一心理特点并合理运用好这一特点,是声乐演唱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
  由此而言,培养自信和自知意识,是对意识反应的科学训练,从学习声乐的角度来讲,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信意识。学生走进声乐殿堂,接触到中外各国声乐理论和艺术作品,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希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失望,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鼓起勇气,进而克服困难。信心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有信心就有热情和干劲。丧失信心就失去干劲和热情。
  同样,自知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声乐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两种学生。一种是由于先天嗓音条件好或者有较好的歌唱基础,从而产生一种自负心理,主观上忽视自身歌唱所存在的其他问题,孤芳自赏;另一种是先天嗓音条件一般(甚至稍差),歌唱基础也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学习缺乏信心,演唱时心理高度紧张放不开。
  针对上述两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实施心理调节法,对自负的学生需经常泼点“冷水”,让其在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使其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对于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要多给予积极的关心和帮助,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让学生拥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害怕和恐惧,使之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被信任的学习氛围之中,有助于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压力。
  3.提升意志能力是实现心理素质完美的佳径
  意志,是人类自觉确立目的并以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来自于人的坚定信念、自觉意识及自制能力,这同样适用于声乐这一学科。演唱者除了在技术上和艺术修养上要有较高的能力外,还需要注意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意志与情绪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即使其发声器官处于完全正常的状态,但当其心理产生异常情绪时,也是很难成功地完成演唱的。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素质”这一特殊因素影响或支配,只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意志能力,才能使人精神振奋,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更加健康完美的目的。
  总之,学习声乐和从事声乐艺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台上的艺术表现能做到“真情的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这需要歌唱者在生活中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感情创作等手法再现出来。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感情,才能真实地表现它。在掌声和鲜花的背后,没有平坦的大道。学生要想让理想变成现实,在声乐艺术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提高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激励推动自己,勤奋努力,刻苦攻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声乐之路,为祖国声乐艺术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唐钺.西方心理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黄友葵.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6]汪明洁,梅学明,张庆朗等.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刘郎.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大连女子职业中专)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特定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用工情况及职业技能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通过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流合作,解决企业在用人和员工技能培训方面的困难。  关键词:中小企业 职业技能培训 校企合作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具
近些年不少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粘贴标语宣传,组织动员活动,强调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做了很多工作。而这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是不明确的做法、不明朗的前景,更多的是以前没有的困惑,让大家对课堂改革产生了诸多疑虑。于是便有了很多诸如“方法是很好,但是……”“这种方法有成效吗?也许……”的疑惑。在这里,我想和所有教师说:别说“但是”,没有“也许”。  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要坚持,不能因为一点困惑、一次活动
摘要: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应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不断结识新企业的同时,与已经开展合作的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校企双方普遍存在缺乏合作内在动力的现象。经过多次实践和探索,笔者深深体会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要以实现校、企、生三方面共赢为目标,共同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计划,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
摘要:本文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借鉴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当前应用文写作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六步法”,并介绍了其实施步骤和效果。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六步法    一、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六步法”提出的背景  应用文写作能力是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应用文写作是技工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背景  在本次课改推进大潮中,L老师是我们语文组推选出来的课改老师。  L老师不愧是教学新秀,第一次展示课就表现得相当好,从中能看出她拥有完备的语文教学知识结构。她能巧妙借用多媒体,板书潇洒美观,尤其是语言清晰简练,专业性强,表达紧凑,节奏也快。她能确保学生听明白她的指导语,还能清楚地讲解课堂活动的一些转换和过渡,尤其能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作恰当得体的评价和鼓励。  校长在之后的评课中难得地表示:过关
摘 要: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也是一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德育预设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技工学校班主任是否对学生进行德育预设教育,是能否将学生培养成走正道、有一定发展能力的人的关键。本文基于作者的实践案例,从班主任德育预设的必要性、班主任怎样进行德育预设和班主任德育预设的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班主任德育预设的观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
摘 要:社会转型期,中职学生面临的问题日趋多元与复杂,其根源与社会环境中的障碍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交友早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迫切地需要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策略,为这些学生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职校生 社会工作 服务  一、背景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
摘 要:本文提出从引导学生树立沟通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掌握沟通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入手,让学生根据其工作实际需要,学会运用沟通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其职业沟通水平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沟通与表达能力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就业需求转变为技能和素质并举,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越来越注重其学习、合作、沟通等核心能力。作为培养高技能
一、实施背景  随着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入发展和职业教育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笔者充分意识到,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传统教学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传统教学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四是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不适合现代教学方式的评价。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
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就业的必备能力,也是就业者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工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必须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语应用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通过真实语料和交际活动,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本文就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英语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能力 技工院校 英语教学  职业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