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不少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粘贴标语宣传,组织动员活动,强调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做了很多工作。而这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是不明确的做法、不明朗的前景,更多的是以前没有的困惑,让大家对课堂改革产生了诸多疑虑。于是便有了很多诸如“方法是很好,但是……”“这种方法有成效吗?也许……”的疑惑。在这里,我想和所有教师说:别说“但是”,没有“也许”。
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要坚持,不能因为一点困惑、一次活动的失败而动摇;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只要不断反思,长期积累,总能找到既符合活动单导学的精神,又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对于活动单导学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明确课文重点和课堂目标
切忌目标不明确,重点太多。语文必修课文较多,在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如《我与地坛》《十八岁及其他》强调情感教育,诵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就是教学重点;《我有一个梦想》强调目标教育,如何让学生学会确立人生目标就是教育重点;《雷雨前》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翡冷翠山居闲话》强调语言的赏析;等等。
二、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活动”,活动单是用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个方案。学生拿到活动单后,就知道这堂课该进行怎样的学习活动,所以活动单编写的立足点是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编写活动单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的。但在编写时,教师会不知不觉使用教师的口吻,带有明显的教师指向。如:读3~6小节,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思考史铁生是怎样承受这一切的?哪些句子能充分表现史铁生母亲对他的爱?可以这样修改:朗读3~6小节后,画出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仔细读读,告诉组内成员自己体会到什么,把这种体会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给他们。
三、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内容忌繁
活动单主要用于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要给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充分活动。一节课的效果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在活动中要达到学习目标,就要防止活动单内容繁杂,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例如,某位教师这样设计一篇新授课文的导学案:活动一检查预习;活动二整体感知;活动三把握文章结构特色;活动四拓展延伸;活动五课堂小结。作业:模仿今天所学课文的方法,自己确定主题,写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光是看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其中繁琐的内容会有多少兴趣呢?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行之初,曾经限定教师课堂连续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分钟。这个规定至少有两个想法:第一,把宝贵且短暂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第二,迫使教师讲最重要的内容,讲法要精当。这个规定使部分教师从活动单的设计中为自己的满堂灌寻找另外一种形式,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学习活动单,这样的行为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想背道而驰,也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
四、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忌虚
活动单的内容丰富,却有很多内容难以落到实处,甚至让教师和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应提供模型和做出良好示范,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总结出学法。具体有两种:一是在设计活动单时,明确告诉学生将按什么方法学习,对学法由浅入深不断领悟,逐步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最终达到学法指导的目的。二是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将某一学法暗含在每步教学环节中,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总结经验,促进学生领悟,再经教师明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教师点拨提升环节。
五、保证与学生的交流,打开思路
在推进课堂改革的同时,教师也要走到学生中去。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从学生那里了解反馈结果,在教育理念上也要向学生靠近。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心感悟的方法,因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离开感悟就很难真正把握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教师需要打开学生“悟”的思路,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真正地去感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些学习常规,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活动环节中注意让学生去对比、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将“教人学会”发展为“教人会学”,这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增强学法指导的意义。
(责任编辑 陈剑平)
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要坚持,不能因为一点困惑、一次活动的失败而动摇;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只要不断反思,长期积累,总能找到既符合活动单导学的精神,又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对于活动单导学有以下一些想法。
一、明确课文重点和课堂目标
切忌目标不明确,重点太多。语文必修课文较多,在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如《我与地坛》《十八岁及其他》强调情感教育,诵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就是教学重点;《我有一个梦想》强调目标教育,如何让学生学会确立人生目标就是教育重点;《雷雨前》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翡冷翠山居闲话》强调语言的赏析;等等。
二、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活动”,活动单是用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一个方案。学生拿到活动单后,就知道这堂课该进行怎样的学习活动,所以活动单编写的立足点是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编写活动单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的。但在编写时,教师会不知不觉使用教师的口吻,带有明显的教师指向。如:读3~6小节,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思考史铁生是怎样承受这一切的?哪些句子能充分表现史铁生母亲对他的爱?可以这样修改:朗读3~6小节后,画出打动自己心灵的句子,仔细读读,告诉组内成员自己体会到什么,把这种体会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给他们。
三、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内容忌繁
活动单主要用于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要给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充分活动。一节课的效果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在活动中要达到学习目标,就要防止活动单内容繁杂,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例如,某位教师这样设计一篇新授课文的导学案:活动一检查预习;活动二整体感知;活动三把握文章结构特色;活动四拓展延伸;活动五课堂小结。作业:模仿今天所学课文的方法,自己确定主题,写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光是看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其中繁琐的内容会有多少兴趣呢?活动单导学模式推行之初,曾经限定教师课堂连续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分钟。这个规定至少有两个想法:第一,把宝贵且短暂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第二,迫使教师讲最重要的内容,讲法要精当。这个规定使部分教师从活动单的设计中为自己的满堂灌寻找另外一种形式,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学习活动单,这样的行为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想背道而驰,也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
四、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忌虚
活动单的内容丰富,却有很多内容难以落到实处,甚至让教师和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应提供模型和做出良好示范,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总结出学法。具体有两种:一是在设计活动单时,明确告诉学生将按什么方法学习,对学法由浅入深不断领悟,逐步深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最终达到学法指导的目的。二是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将某一学法暗含在每步教学环节中,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总结经验,促进学生领悟,再经教师明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教师点拨提升环节。
五、保证与学生的交流,打开思路
在推进课堂改革的同时,教师也要走到学生中去。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从学生那里了解反馈结果,在教育理念上也要向学生靠近。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心感悟的方法,因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离开感悟就很难真正把握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教师需要打开学生“悟”的思路,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真正地去感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些学习常规,让学生按常规学习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活动环节中注意让学生去对比、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将“教人学会”发展为“教人会学”,这就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增强学法指导的意义。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