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台州葭沚每年的“送大暑”仪式是以“以五圣为主,多庙合作”的框架组织起来的跨社区庙庆活动。“送大暑”仪式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既包括“本地/外地”的界别仪式实践,也包括“本地内部多声部的界别叙述。本文以“五圣”传说为切入点,说明在该地区在“村”“庙”“神”之间形成的社区身份观念。
【关键词】:送大暑;界别叙事;社区身份。
葭沚镇地位位置在椒江市西,驻地镇西路,东临市区,南靠东山、西山两乡,西郊栅浦乡,北临椒江,辖5居民委员会,3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葭沚镇位于集贤庙保界[1],东以葭沚新泾,北以工人路为界,其下又分为“福禄寿禧”四个小保界。“福禄寿禧”四个小保界为集贤殿本保爷白龙阮总帅从长及幼的四个儿子,五圣庙处于排序最小的“禧保”。
五圣庙一年的节庆仪式结构较为简单,全年围绕“送大暑”活动。“送大暑”全称为“渔休节大暑庙会”。每年小暑进入节庆阶段,分为请佛、做戏、请酒、送大暑四个环节。
从2016年7月至9月,我们调查组对葭沚“送大暑”民间信仰仪式进行了三个月田野考察,主要对葭沚送大暑仪式中流传的当地“五圣传说”进行定向的收集,以台州葭沚“送大暑”仪式中的五圣传说为例,本文希望讨论,“本地人”如何通过传说叙述甄别不同表述主体的“本地身份”。
一、“五圣传说”的面貌
我们调查小组采集的“五圣传说”可以大致的分类甄别为三个部分:1、五圣横死成神;2、五圣与本地本保爷合作对抗;3、五圣施恩于“箬山人”。这三个传说的叙事内容是独立的,互相构成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传说丛”,展示了五圣进入本地的过程,同时显示了葭沚镇人的本地身份观念。
1、五圣横死成神
皇帝上朝去了,张天师告诉他们钻到地下去,到时候我脚一顿,你们就开始敲锣鼓。等到皇帝上朝走到这个地方,听见声音,说是有妖。于是拔出宝剑往地下戳,五个人头冒上来了,把金銮殿弄的一塌糊涂,于是皇帝封他们为五圣大神[1]。
在这节传说中,五圣的死亡与敕封构成了主要的情节。此时的五圣仍然处于排除在“本地”范畴之外的时空当中,比如“皇帝”、“敕封”均屬于一种历史语言的叙述。皇帝作为“远方的高贵者”增添了五圣在本地的传奇色彩。通过敕封,五圣得以成为国家“祀典”众神的一员。
“横死—敕封”情节也是很多浙南村庙传说展开的第一步。“本地”除了充当背景之外,往往也成为叙事的对象。《横死》将叙事背景放置于宏观历史叙事中,“本地”观念被模糊,使得本地表述主体被隐藏于叙述现场。
2、五圣与本保爷合作
正如上文所论,通过敕封与“皇帝”形成“上下级”的身份结构,敕封的位阶比本地“白龙阮总帅”要高。然而就实际而言,本保爷白龙阮总帅在本地场域中的地位比五圣高。阮总帅是被本地人长期认同的保佑神,“邀请”这一动作是两者在“本地”地位的位阶差序投射到时间上先来后到的隐喻。
皇帝封他们五个大神,封在四方。我们这里,就是说当头六月的时候,气候不好,人拉肚子生病什么的。五圣正好路过这里在外面,于是本保爷把他请进来。请进来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灾害就没有了的意思。时间到了的时候就把他送出去。就好像他从这里走过一样的。[2]
这一情节中,五圣因为与本保爷阮总帅合作脱离历史语境进入“本地”的叙事语境中。五圣被本保爷请入本地的,意味着早在五圣进入本地之前,葭沚镇已存在强大的以本保爷为中心的本地佑神,“合作”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这一情节解释了“送大暑”仪式中的“请酒”环节。农历六月十六的“请酒”仪式便是本保爷白龙阮总帅请五圣饮酒,展示了五圣的“客神”身份。五圣在《合作》传说中被本保爷拉入本地叙事情境当中,从“外界人物”成为本地的“边缘人物”,五圣的神佑功能开始与本地产生一定的内在联系,作为本地神的附属为本地祛瘟。
3、五圣向“箬山人”施恩
正如上文所述,在《合作》中,五圣虽然受到本保爷邀请,但是没有与本地形成固定的保佑关系,即“庙-村”关系,而是以一个在本地社区发生危机时存在,平安时离开的神祗形象出现。在《施恩》中,五圣通过外人“指认”五圣庙,五圣最终确立了本地身份。
船么飘风飘走了然后没得回来了,正好五圣爷的船从这边走过,于是箬山人就喊救命,我们七八天没吃饭了肚子饿得很。五圣爷就把米都翻到他们船上。烧起来吃了之后,对他们说,那你们躺下睡觉吧。一面潮水就到家了,然后把他们叫醒,你们都回家吧。船老大表示非常惊讶,我们七天八夜都开不回来,怎么一面潮水就回来了?他们才知道是老爷船,跪下去拜。然后天亮了,看到米袋子上写着“五圣”。打听到这里,别人和他说,五圣不知道,这里有一个五圣庙你可以去看一下。看了之后发现正是的。[3]
在《施恩》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外地人”——箬山人。该故事的核心在于“外地人”寻找五圣庙,并发现五圣庙在“本地”。五圣庙在空间上被明确交代固定在本地,即五圣已经被承认与本地形成保佑关系。
本地叙述者将“外地人”纳入本地叙事当中,形成一个围绕信仰的差序阶层,将一个对于本地人来说能够接触到的他群纳入了信仰群体当中,并且将情感上对五圣信仰的亲近程度投射于“本地/外地”的客观地理距离当中。其功能之一也是为了加强本地人的身份认同。五圣信仰迁入本地之前就已存在成熟的本地信仰神,故现在的“送大暑”仪式中出现了多神协商合作的局面。箬山人作为本地的邻人,成为本地人共同的批评对象,减少了本地因不同神灵之间产生的冲突。
二、结论
通过对于上述三个五圣传说形成的传说丛,我们可以对五圣传说中的“本地”概念作出总结。
五圣作为他者,在经过“横死敕封”据有一定神格后,受到本地的本保爷邀请,与本地发生暂时性的保佑关系。在前两则传说中,集贤庙作为村庙代表了本地的空间界别的标志,接纳客神五圣进入本地。
但是作为送大暑仪式主角的五圣比本地的保佑神阮总帅在椒江流域的信仰力量更大。面向本地之外的信仰区域,五圣庙成为了本地的标示。《施恩》中借“外地人”之口指认五圣庙在本地的行为,最终建立固定的“神/庙/村”关系。其中不断出现的“本地/外地”二元对立关系加强了本地人的我群优越认同,界定了本地的空间边界。
注释:
[1] 8月5日上午9:22 讲述人:五圣廟贺老堂主,女,88岁。
[2]9月24日上午 讲述人:杨府庙执事,男,年龄不详。
[3]9月24日早上7:32 讲述人;贺老堂主。
参考文献:
[1]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英]华德英.从人类学看香港社会会——华德英教授论文集[M].冯承聪译.香港大学出版社,1985.
[3]樱井龙彦著,金仙玉译.关于在环东海地区使用船的“送瘟神”民俗[J] 文化遗产,2007(1).
作者简介:吴越晴红 魏佳滢 郭丹薇,就读学校:台州学院。
本文为台州学院校立学生科研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6XS02
保界,即社区与村落内一座或数座特定的庙宇形成对应的保佑关系,只有这一区域内定居的人才具有参与围绕村庙核心仪式的权利。保界的范围往往不与行政划分重叠。
【摘要】:台州葭沚每年的“送大暑”仪式是以“以五圣为主,多庙合作”的框架组织起来的跨社区庙庆活动。“送大暑”仪式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既包括“本地/外地”的界别仪式实践,也包括“本地内部多声部的界别叙述。本文以“五圣”传说为切入点,说明在该地区在“村”“庙”“神”之间形成的社区身份观念。
【关键词】:送大暑;界别叙事;社区身份。
葭沚镇地位位置在椒江市西,驻地镇西路,东临市区,南靠东山、西山两乡,西郊栅浦乡,北临椒江,辖5居民委员会,3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葭沚镇位于集贤庙保界[1],东以葭沚新泾,北以工人路为界,其下又分为“福禄寿禧”四个小保界。“福禄寿禧”四个小保界为集贤殿本保爷白龙阮总帅从长及幼的四个儿子,五圣庙处于排序最小的“禧保”。
五圣庙一年的节庆仪式结构较为简单,全年围绕“送大暑”活动。“送大暑”全称为“渔休节大暑庙会”。每年小暑进入节庆阶段,分为请佛、做戏、请酒、送大暑四个环节。
从2016年7月至9月,我们调查组对葭沚“送大暑”民间信仰仪式进行了三个月田野考察,主要对葭沚送大暑仪式中流传的当地“五圣传说”进行定向的收集,以台州葭沚“送大暑”仪式中的五圣传说为例,本文希望讨论,“本地人”如何通过传说叙述甄别不同表述主体的“本地身份”。
一、“五圣传说”的面貌
我们调查小组采集的“五圣传说”可以大致的分类甄别为三个部分:1、五圣横死成神;2、五圣与本地本保爷合作对抗;3、五圣施恩于“箬山人”。这三个传说的叙事内容是独立的,互相构成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传说丛”,展示了五圣进入本地的过程,同时显示了葭沚镇人的本地身份观念。
1、五圣横死成神
皇帝上朝去了,张天师告诉他们钻到地下去,到时候我脚一顿,你们就开始敲锣鼓。等到皇帝上朝走到这个地方,听见声音,说是有妖。于是拔出宝剑往地下戳,五个人头冒上来了,把金銮殿弄的一塌糊涂,于是皇帝封他们为五圣大神[1]。
在这节传说中,五圣的死亡与敕封构成了主要的情节。此时的五圣仍然处于排除在“本地”范畴之外的时空当中,比如“皇帝”、“敕封”均屬于一种历史语言的叙述。皇帝作为“远方的高贵者”增添了五圣在本地的传奇色彩。通过敕封,五圣得以成为国家“祀典”众神的一员。
“横死—敕封”情节也是很多浙南村庙传说展开的第一步。“本地”除了充当背景之外,往往也成为叙事的对象。《横死》将叙事背景放置于宏观历史叙事中,“本地”观念被模糊,使得本地表述主体被隐藏于叙述现场。
2、五圣与本保爷合作
正如上文所论,通过敕封与“皇帝”形成“上下级”的身份结构,敕封的位阶比本地“白龙阮总帅”要高。然而就实际而言,本保爷白龙阮总帅在本地场域中的地位比五圣高。阮总帅是被本地人长期认同的保佑神,“邀请”这一动作是两者在“本地”地位的位阶差序投射到时间上先来后到的隐喻。
皇帝封他们五个大神,封在四方。我们这里,就是说当头六月的时候,气候不好,人拉肚子生病什么的。五圣正好路过这里在外面,于是本保爷把他请进来。请进来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灾害就没有了的意思。时间到了的时候就把他送出去。就好像他从这里走过一样的。[2]
这一情节中,五圣因为与本保爷阮总帅合作脱离历史语境进入“本地”的叙事语境中。五圣被本保爷请入本地的,意味着早在五圣进入本地之前,葭沚镇已存在强大的以本保爷为中心的本地佑神,“合作”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关系。
这一情节解释了“送大暑”仪式中的“请酒”环节。农历六月十六的“请酒”仪式便是本保爷白龙阮总帅请五圣饮酒,展示了五圣的“客神”身份。五圣在《合作》传说中被本保爷拉入本地叙事情境当中,从“外界人物”成为本地的“边缘人物”,五圣的神佑功能开始与本地产生一定的内在联系,作为本地神的附属为本地祛瘟。
3、五圣向“箬山人”施恩
正如上文所述,在《合作》中,五圣虽然受到本保爷邀请,但是没有与本地形成固定的保佑关系,即“庙-村”关系,而是以一个在本地社区发生危机时存在,平安时离开的神祗形象出现。在《施恩》中,五圣通过外人“指认”五圣庙,五圣最终确立了本地身份。
船么飘风飘走了然后没得回来了,正好五圣爷的船从这边走过,于是箬山人就喊救命,我们七八天没吃饭了肚子饿得很。五圣爷就把米都翻到他们船上。烧起来吃了之后,对他们说,那你们躺下睡觉吧。一面潮水就到家了,然后把他们叫醒,你们都回家吧。船老大表示非常惊讶,我们七天八夜都开不回来,怎么一面潮水就回来了?他们才知道是老爷船,跪下去拜。然后天亮了,看到米袋子上写着“五圣”。打听到这里,别人和他说,五圣不知道,这里有一个五圣庙你可以去看一下。看了之后发现正是的。[3]
在《施恩》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外地人”——箬山人。该故事的核心在于“外地人”寻找五圣庙,并发现五圣庙在“本地”。五圣庙在空间上被明确交代固定在本地,即五圣已经被承认与本地形成保佑关系。
本地叙述者将“外地人”纳入本地叙事当中,形成一个围绕信仰的差序阶层,将一个对于本地人来说能够接触到的他群纳入了信仰群体当中,并且将情感上对五圣信仰的亲近程度投射于“本地/外地”的客观地理距离当中。其功能之一也是为了加强本地人的身份认同。五圣信仰迁入本地之前就已存在成熟的本地信仰神,故现在的“送大暑”仪式中出现了多神协商合作的局面。箬山人作为本地的邻人,成为本地人共同的批评对象,减少了本地因不同神灵之间产生的冲突。
二、结论
通过对于上述三个五圣传说形成的传说丛,我们可以对五圣传说中的“本地”概念作出总结。
五圣作为他者,在经过“横死敕封”据有一定神格后,受到本地的本保爷邀请,与本地发生暂时性的保佑关系。在前两则传说中,集贤庙作为村庙代表了本地的空间界别的标志,接纳客神五圣进入本地。
但是作为送大暑仪式主角的五圣比本地的保佑神阮总帅在椒江流域的信仰力量更大。面向本地之外的信仰区域,五圣庙成为了本地的标示。《施恩》中借“外地人”之口指认五圣庙在本地的行为,最终建立固定的“神/庙/村”关系。其中不断出现的“本地/外地”二元对立关系加强了本地人的我群优越认同,界定了本地的空间边界。
注释:
[1] 8月5日上午9:22 讲述人:五圣廟贺老堂主,女,88岁。
[2]9月24日上午 讲述人:杨府庙执事,男,年龄不详。
[3]9月24日早上7:32 讲述人;贺老堂主。
参考文献:
[1]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英]华德英.从人类学看香港社会会——华德英教授论文集[M].冯承聪译.香港大学出版社,1985.
[3]樱井龙彦著,金仙玉译.关于在环东海地区使用船的“送瘟神”民俗[J] 文化遗产,2007(1).
作者简介:吴越晴红 魏佳滢 郭丹薇,就读学校:台州学院。
本文为台州学院校立学生科研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6XS02
保界,即社区与村落内一座或数座特定的庙宇形成对应的保佑关系,只有这一区域内定居的人才具有参与围绕村庙核心仪式的权利。保界的范围往往不与行政划分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