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道教素来有“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人定胜天的主张。本文由此观点为切入点,分析道教与其他宗教相较而言的三个特性: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人生观;儒家与道家的自然观;基督教与道教的方法论。最终浅析在这种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的特性。
【关键词】:道教;特性;重现世;人生观;自然观;方法论
一.道教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阐述
“命由我造,福自我求”,道家有“制天命”,“抗天命”,“立天命”之说。道教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张,在他们看来,要想做到超越生命,首先要爱护自己。为此,道教提出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他们热爱现世,相信人定胜天。认为人的生命可以通过修炼来延长,鼓励人们积极征服自然,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道教与其他宗教相较而言的三个特性
1.道教重视现世与当下——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人生观
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与烦恼,不可留念,所以要将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而道教却认为人生在世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可怕并且痛苦的,所以道教重视生命,主张乐生。
佛教:上述那种悲观厌世思想体现的最为显著的当属佛教。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初始出发点来看,佛教就是一种厌世悲观哲学。而佛教教义认为人世社会滚滚红尘,充满痛苦,它们时时围绕着我们,控制着我们,使我们不能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消灭了自身肉体之后,让痛苦的灵魂得到解脱,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最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佛教主张寄希望于来世,放弃现世的反抗与斗争。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诞生之初,道教就展现出神仙和后来对现实的超越心态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又紧紧地落在现世人生上,《太平经》主张乐生,重生,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追求。再看其教义,超越现实的部分是他们对于神仙不受人世生老病死与贫困饥饿折磨的美好遐想;关注现实的部分则体现于其追求长生不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羽化登仙,然后永远地留在人世间,尽情地享受人生乐趣的精神追求,享受现世的美好。
不得不说,佛教的悲观厌世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无力面对现世难题,才寄希望于来世。而道教的乐生重生思想却能看出其对生命的尊重,对现世的把握。
2.道教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对比儒家与道家的自然观
大多数的宗教和学派都认为人寿命的长短皆有天定,例如佛教认为寿命长短取决于佛法与寿量;基督教也讲生命由上帝赐予由上帝决定;连中国信奉两千多年的儒家也提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定论。然而,道教却在一众呼声中提出相反的声音。道教认为生命的长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取决于自己。
儒家:儒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崭露头角,到汉朝被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怀抱经世致用的思想,周旋于各国诸侯与士大夫之中,发挥政治效力。同时,他们却忽视了对于自然与人本身的探索,每当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与困境,他们就作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在自然面前显露出一种怯懦无力的态度。儒家的自然观較为空白,一味相信天定论,没有考虑到人自身的能动作用。
道教:历史上的道教人物一般会寻一片灵气山水,接触自然,潜心修炼,去不断地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之际的奥妙。道教人士公然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显示了道教一种企图控制身心,驾驭自然的大无畏的气概。这也显现了道教仙学的一个特性,既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与追寻长生不老。
可以发现,在儒家对自然问题避而不谈,盲目相信天命的时候,道教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本身的作用,显现了一种积极生活,人定胜天的信念。
3.道教强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比基督教与道教的方法论
很多宗教文化中都有追寻长生不老色彩的体现,但是有很多宗教长生不老是追寻外界的既有帮助,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而道教追寻长生不老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炼药寻丹,自己探索。
基督教:在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等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挪威神话中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有丰收女神伊登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旧约圣经中,记载若人吃了在伊甸园内的生命之树的果实后,就能长生不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魔法苹果或者生命之果都是外界固有的物什。其中不涉及到人为的努力,也缺乏人为的参与。
道教:在道教中,长生不老是仙人的标志。秦朝时,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携童男女各五百,出海寻找蓬莱,瀛洲上的仙人寻药,结果不知所踪。但是后来道教中有专门负责炼丹制作长生不老药的人,他们遍寻仙山,寻找药材,不断的炼丹制药。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他们没有寄托希望于外界,而是自己不斷地探索,总是失败也从不放弃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上看,基督教等其他教派将希望寄托于富有神话色彩的外在物体上,希望寻求外界的帮助。而道教却主动炼制丹药,长途跋涉寻丹问药,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长生不老的方式。
三.道教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现世”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有两种,入世与出世。在世俗生活中,道教渴望和平,无争,自由,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在世俗之外,修道出家的志士排除杂念,清净修炼,想要得道成仙来外生死免轮回。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长久以来其思想一直作用于中国文化。它的入世说主张的宽容谦让,虚怀若谷让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极大的包容性不断的填补着我们的文化体系。它的出世说显示的修行在个人,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掌握命运。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与其他宗教相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并且为中国文化赋予了一种重视现实世界的特性,显示了道教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摘要】:道教素来有“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人定胜天的主张。本文由此观点为切入点,分析道教与其他宗教相较而言的三个特性: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人生观;儒家与道家的自然观;基督教与道教的方法论。最终浅析在这种道教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的特性。
【关键词】:道教;特性;重现世;人生观;自然观;方法论
一.道教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阐述
“命由我造,福自我求”,道家有“制天命”,“抗天命”,“立天命”之说。道教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张,在他们看来,要想做到超越生命,首先要爱护自己。为此,道教提出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他们热爱现世,相信人定胜天。认为人的生命可以通过修炼来延长,鼓励人们积极征服自然,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道教与其他宗教相较而言的三个特性
1.道教重视现世与当下——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人生观
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与烦恼,不可留念,所以要将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而道教却认为人生在世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可怕并且痛苦的,所以道教重视生命,主张乐生。
佛教:上述那种悲观厌世思想体现的最为显著的当属佛教。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初始出发点来看,佛教就是一种厌世悲观哲学。而佛教教义认为人世社会滚滚红尘,充满痛苦,它们时时围绕着我们,控制着我们,使我们不能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消灭了自身肉体之后,让痛苦的灵魂得到解脱,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最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佛教主张寄希望于来世,放弃现世的反抗与斗争。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诞生之初,道教就展现出神仙和后来对现实的超越心态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又紧紧地落在现世人生上,《太平经》主张乐生,重生,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追求。再看其教义,超越现实的部分是他们对于神仙不受人世生老病死与贫困饥饿折磨的美好遐想;关注现实的部分则体现于其追求长生不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羽化登仙,然后永远地留在人世间,尽情地享受人生乐趣的精神追求,享受现世的美好。
不得不说,佛教的悲观厌世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无力面对现世难题,才寄希望于来世。而道教的乐生重生思想却能看出其对生命的尊重,对现世的把握。
2.道教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对比儒家与道家的自然观
大多数的宗教和学派都认为人寿命的长短皆有天定,例如佛教认为寿命长短取决于佛法与寿量;基督教也讲生命由上帝赐予由上帝决定;连中国信奉两千多年的儒家也提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定论。然而,道教却在一众呼声中提出相反的声音。道教认为生命的长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取决于自己。
儒家:儒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崭露头角,到汉朝被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怀抱经世致用的思想,周旋于各国诸侯与士大夫之中,发挥政治效力。同时,他们却忽视了对于自然与人本身的探索,每当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与困境,他们就作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感叹,在自然面前显露出一种怯懦无力的态度。儒家的自然观較为空白,一味相信天定论,没有考虑到人自身的能动作用。
道教:历史上的道教人物一般会寻一片灵气山水,接触自然,潜心修炼,去不断地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之际的奥妙。道教人士公然宣称“我命由我不由天”,显示了道教一种企图控制身心,驾驭自然的大无畏的气概。这也显现了道教仙学的一个特性,既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与追寻长生不老。
可以发现,在儒家对自然问题避而不谈,盲目相信天命的时候,道教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本身的作用,显现了一种积极生活,人定胜天的信念。
3.道教强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比基督教与道教的方法论
很多宗教文化中都有追寻长生不老色彩的体现,但是有很多宗教长生不老是追寻外界的既有帮助,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而道教追寻长生不老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炼药寻丹,自己探索。
基督教:在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等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挪威神话中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有丰收女神伊登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旧约圣经中,记载若人吃了在伊甸园内的生命之树的果实后,就能长生不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魔法苹果或者生命之果都是外界固有的物什。其中不涉及到人为的努力,也缺乏人为的参与。
道教:在道教中,长生不老是仙人的标志。秦朝时,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携童男女各五百,出海寻找蓬莱,瀛洲上的仙人寻药,结果不知所踪。但是后来道教中有专门负责炼丹制作长生不老药的人,他们遍寻仙山,寻找药材,不断的炼丹制药。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他们没有寄托希望于外界,而是自己不斷地探索,总是失败也从不放弃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上看,基督教等其他教派将希望寄托于富有神话色彩的外在物体上,希望寻求外界的帮助。而道教却主动炼制丹药,长途跋涉寻丹问药,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长生不老的方式。
三.道教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现世”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有两种,入世与出世。在世俗生活中,道教渴望和平,无争,自由,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在世俗之外,修道出家的志士排除杂念,清净修炼,想要得道成仙来外生死免轮回。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长久以来其思想一直作用于中国文化。它的入世说主张的宽容谦让,虚怀若谷让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极大的包容性不断的填补着我们的文化体系。它的出世说显示的修行在个人,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掌握命运。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与其他宗教相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并且为中国文化赋予了一种重视现实世界的特性,显示了道教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