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6)
  【摘要】:本文从翻译方向、文化地位和政治目的三个角度对翻译、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阐述,随后分析晚清和20世纪50年代这两个时期中国翻译的现状,以诸多国内外实例说明重写(删改)是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干涉翻译的典型例证。
  【关键词】:翻译;意识形态;重写
  引言
  正如André Lefevere在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认为,翻译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影响到对原文本来面貌的真切反映。Lefevere把翻译、编辑、文集编辑、文学史和工具书的编写等等一律成为“重写”,即操纵的结果,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手段。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而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跨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和约束。
  1. 研究意义
  对翻译中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的研究促使我们对翻译本质形成更深的认识。翻译远远不是独立于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中性活动,也不是单纯的语言工作或文本字符的转化和替代。翻译是一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另一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改写、变形和再创造。所以,通过对一些翻译现象的分析,我们更能了解另一种文化、社会意识形态。
  2.翻译方向
  政治因素影响翻译的一个表现形式是翻译方向。翻译方向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强势的語言朝向相对弱势的语言。有数据统计,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前300 年间,日本翻译了中国129部著作,而中国仅翻译了12本日本著作。1896-1911年,中国翻译日文书籍958本,日本仅翻译中文书籍16本。1997年,中国出版商支付给美国984本书籍的版权费用,而美国仅购买了不到100本中国著作版权,比例竟高达10:1。
  无独有偶,据统计欧盟32%的机构、团体、代理处仅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24%同时使用英语和法语,12%使用英语、法语和德语。翻译成英语的源工作语言中德语占14.41%,法语占49.09%,其他小语种占比均保持在3%-4%之间。(Gazzola,2005)由此可见,语言的普及度和使用范围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势力,政治影响力以及在国际和地区事物中所享有的话语权息息相关。正如Bassnett(2002)所说:翻译与权利关系紧密联系,经济、政治、地理的不平等反映在文本输出的过程中。
  3.文化地位影响语言权威
  文化地位影响语言的权威性,最典型的例子是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第50条如下规定:
  All official communications addressed by the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Agents of Her Majesty the Quee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shall, henceforth, be written in English. They will for the present be accompanied by a Chinese version, but it is understood that, in the event of there being any difference of meaning between the English text and the Chinese text, the English Government will hold the sense as expressed in the English text to be the correct sense. This provision is to apply to the Treaty now corrected by the English original. (1917,vol. 1:148:quoted from Wang Kefei et al. 1999)
  以上条约的中文释义为: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扔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既不用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自此订约,函、英文书详细校对无讹,亦照此例。
  对比中英条约可知,“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显示出当时英文在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中国拥有绝对的权威性。
  4. 政治目的与语言选择
  政治目的對翻译时语言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9年的《中美建交公报》里中美两国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上的政治博弈。《中美建交公报》虽然只有寥寥400多字,但内容却是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症结还是在台湾问题。《建交公报》的核心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方最初的措辞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cognize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其中的“recognized that…”意为“认识到…”(to see clearly, be prepared to agree[Longman Active Study Dictionary of English])并非直截了当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在“承认”问题上我方坚决不让步,最终美方接受了我方的措辞“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cognizes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recognize…as”意为“承认…为”)由此可见,政治目的对于语言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尤其体现在政治文献、外交文件诸如此类的翻译中,译者在处理涉及敏感政治问题的言词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5. 晚清后的翻译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翻译
  翻译史学家王宏志曾说过,晚清后的中国翻译多少与政治相关,革新者希望通过译介外国作品,引进外国思想来唤起国人爱国情感。起初,知识阶层认为西方仅在现代军事与应用科技层面优于中国,遂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类著作,特别是军事作品。甲午战争后国人意识到受封建桎梏的国人未曾受到现代文明的洗礼和开化,于是掀起了翻译社会科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热潮。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百业待兴的时代,国家和民众迫切希望汲取优秀先进的文化,这从客观上带动了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兴盛发展。
  20世纪50年代,翻译同政治形态的粘连变得日益密切。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中共组织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以及苏联文学作品。同时,国家外文局也大力鼓励、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翻译了大量“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其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占很大比重。
  6.重写
  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干预翻译的最典型例证就是翻译中的删改。译者由于受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形态的制约和支配,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通,基于特定政治目的而有意地增删改写不可避免地会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译者实际上实在“顺应”当时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
  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是一个典型例證。《天演论》是严复根据英国生物学家Huxley在1893年同时发表的《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ics)和《進化论与伦理学导言》两篇独立的文章编译而成。他采用的翻译策略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在译著中,严复有选择的翻译了两篇文章关于“进化论”的部分,伦理学部分则弃之不译,颠覆西方著作的权威,重建了“办殖民主体”。《天演论》如敲响的警钟,告诉危机重重的国人,如果不能人治日新,就会残酷地被淘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团结奋斗,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严复挪用《易· 乾》中的“天行健”和《荀子·天运》中的“天演”来翻译“evolution”和“cosmic process”,刚好契合天行、天运、天演这类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其他译名“物竞天择”、“人定胜天”形成呼应。其中物竞(struggle for existence),天择(natural selection)的译法时至今日依然被公然为经典译法。
  结语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翻译活动的例子不胜枚举。翻译是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真空中,永远都要纳入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社会文化这两个历史坐标系中去衡量与考虑。而这次因素都对译者存在语内和语外的约束,其中语外约束就包括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 费小平.翻译与政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贺显彬. 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葛晓妍(1988—),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第一教研室助教
其他文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商代历史上有两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一是自商汤灭夏至太戊时期,都城均在亳;另一个是自盘庚至帝辛(纣)时期,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都城均位于今洹水南殷墟。而处于这两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之间,即仲丁至阳甲时期,“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都城迁徙频仍,计有仲丁迁隞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彝族最古老的信仰里主要有土地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它不但具有原始的巫文化特征,同时还受儒家、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各地区的彝族既有彝族的原生性的宗教信仰,信仰巫族鬼怪的同时,同时也具有信仰儒家、佛教、道教,所以彝族的宗教信仰以 一个多元化的并存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彝族;崇拜  一、文化传播视野中彝族宗教概述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名词化是汉语英译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本文从语法隐喻视角出发,透过《狼图腾》英译本中的名词化现象,鉴赏其作为中国文学作品输出的成功所在。  【关键词】:名词化;英译;狼图腾  1 引言  《狼图腾》译者葛浩文曾在访谈中提到“美国销路最多最大的刊物《国家地理》也评了《狼图腾》,书评说:这是年度最佳图书。不仅是中国的最佳图书,而是全世界的
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间的交流不斷加深,中外合作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但就目前而言,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化间仍然存有很多差异。本文浅谈了一些在口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问题。  【关键词】:中西文化;口译活动;文化差异  一、引言  口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原语中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译员传递给听众,在此
期刊
(商丘市睢阳区文化馆,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主要研究文化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能与对策,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以及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能,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藏文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翻译藏文翻译能够充分的了解藏族文化,推动藏族的经济发展。翻译一直都受到我国的重视,近年来,翻译理论及实践更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汉藏翻译以一种新的开放式姿态逐渐向多元文化发展,形成了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独立性学科,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文化间交流和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现状;汉藏语法比较;词汇翻译 
期刊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在被誉为文艺复兴的“摇篮”的佛罗伦萨,从15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其历史可以简要地归结为美第奇家族的历史。美第奇家族何以在15世纪纷繁动荡的政局中确立其在佛罗伦萨的统治地位,本文拟从经济实力、民心所向和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三个方面初步探索美第奇家族掌握佛罗伦萨政权的原因。  【关键词】:美第奇家族;佛罗伦萨;乔万尼;柯西莫  佛
期刊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翁精通修辞,本研究试图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本中的几个经典双关语翻译片段进行赏析,得出在双关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读者的可接受性放在第一位,实现翻译上的等效这一结论。  【关键词】:双关;《罗密欧与朱丽叶》;功能对等理论  一、总
期刊
( 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即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是阐述文化语言学的定义以及研究内容、网络用语的定义和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解析网络用语的产生背景及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用语;文化语言学  在写这篇论文时,首先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