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理·内化·导行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
  一、善借学生“错问”,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启发学生主动发问,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才能享用,要想获得,首先必须学会提问。“品社”教材大多比较简略,课文中已有一些问题,应引导学生初读图文并茂的文本,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胆提问,即使是“错误的问题”也欢迎提出来。教师若能善借学生的“错问”,经过“过滤、加工”,转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去年,我在执教四(上)“品社”《真正的友谊》一课时,就鼓励学生先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概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反问大家:“某同学不为我说好话、不帮我做难题,能算我的好朋友吗?”一“问”激起千层浪,立即引发了同学们的入境解疑,弄清了“批评自己做错事、启发自己解难题”是好朋友的美德,我们应该交“说真话,严是爱、松是害”的真朋友。
  二、捕捉学生“错议”,生成讨论话题
  儿童对文本中的生活现象常常会发表一些好奇的看法,由于年幼无知,缺少经验,错误的议论不可避免。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议”,寻找教科书与儿童“错议”的联结点,即兴生成恰当的“话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放手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充分对话讨论。这种“话题”讨论,有助于对话者间的认知、情感与经验的互动、互补,涌动起生命成长的灵性。
  我在导学四(上)《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有些同学私下议论:“我偷看网络刺激的内容……”“上网没人知道的事,我说出来反而挨批评。”……我得知少数学生的这些“错议”,即兴生成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上网偷看垃圾内容不说,好不好?”一下了激活了学生小组、全班的大讨论,让学生在多维互动的“对话”中逐步明白了:下流、暴斗等“垃圾”类的网络信息决不能偷看,它会像“海洛因”一样腐蚀人健康的心灵;隐瞒不说,既不诚实,更会上毒瘾,对儿童有百害无一利。
  三、巧用学生“错答”,增设探究辩题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网络观点不同,真理往往与谬论混杂难分,因而采用合适的辩题,不失为“品社”课让儿童辨析真假是非的“高招”。教师要学会巧用学生的“错答”,经过精选,增设感兴趣、可辩性的探究性“辩题”,发动学生收集事实与观点作为论据论证,展开争论,既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提高学生多向思维、概括提炼、口头表达等等的综合能力,让“道理越辩越明。”
  例如,我在三(上)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时,从学生的各种“错答”中,提炼出一个有争议的“辩题”:“小学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吗?”引发了“唇枪舌剑”般的辩论:
  正方A:我妈妈叫我只要把分数考上去就行,别的事由她来做。
  反方A:学生不但要搞好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做好人,要全面发展。
  正方B:请问对方辩友,现实中考上好高中或好大学,是分数决定还是其它?
  反方B:品德不好,身体差了,就是上了好大学,将来人民也不欢迎。
  正方A:我爸爸人品很好,考大学差了几分也上不了。所以,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最重要。
  反方B:美德是做人的根本,身体是学习的保障,学生搞好学习是本职,德智体一样不能少。
  ……
  当然,这样的“辩论”还在向课后甚至家庭延伸,从短期、长期、个人、家庭、祖国等不同角度看,答案不会相同,但这样尖锐争辩的火花会引发小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从立足长远、个人与祖国发展整体的角度来说,“德、智、体皆好”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四、精选学生“错题”,制作辨析课件
  “品社”课少量的课内外作业与开闭卷考试中,常常有学生回答的“错题”,里面也有一些可供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之改编、重组,制作成“判断正误、辨析明理、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源于儿童真实笔下、动感十足的生活场景课件,极易调动学生参与评析的积极性,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如在学习四(上)《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前,我从往届学生作业与试卷的“错题”中选择若干典型,改编制作成图文交叉、动感鲜活的“我叔叔卖快餐,用泡沫盒又省又轻巧”“塑料袋超市购物对不对”“塑料袋倒垃圾好不好”等课件,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少减轻“白色污染”的好方法。
  五、智取学生“错行”,体验扮演活动
  主题活动体验是小学“品社”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会让学生吸取教训。我们可以智取学生的“错行”,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主动体验,从内心感受“为什么不该这样做”,进而获得“应该怎样做的感悟收获”。
  如学习四(下)《在公共汽车上》,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婴儿、孕妇、盲人、学生等,多次再现乘车高峰时的不同活动场景,尤其促“抢座位”、“不让座”、“不道谢”者换位思考,谈真实的心理感受,促进了扮演者从他人(弱者)的角色思考,并让没有扮演任务的同学也来当评委,进行心理换位,获得了“说教式”难以达到的体验实效。
  六、宽容学生“错想”,点拨反思悟行
  学生的日记、周记、作文、网聊、微愽中,常常会流露出对某些事、人的真实想法,其中有些是错误的想法,教师要宽待、包容这些“错想”,善于智慧地点拨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会反思,感悟错因,内化导行。宽容学生的“错想”,巧妙点拨学生“过电影”反思,追因刨根,并将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悟理内化导行,这是反思活动深入良性发展的体现,也是一种“心理自助”的自我教育形式。
  例如,四(下)学习《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我发动学生办出了反思性专题小报或网页,如《砺志会学习、错点变亮点》、《Good bye,娇童》、《自己纠错我能行》、《失败是动力》、《反思错因成长快》、《告别惰性,贵在践行》等,无不涌动着学生“寻错点、找错因、自纠错、快成长”的自育灵性。
  当然,“品社”课“智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亮点”的操作性策略远不止上述六项,还有讲述失败故事、调查失足成因、倾吐心中苦水、采访落选感受、参与吃苦活动、启动微博反思……。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均贵在智慧引导,生成教学亮点。
  探索上述策略时,还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第一,“品社”课教学改革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着眼学生的终身与全面发展,面对多元文化、各种思潮并存的现实与网络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错导学为辅”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善于发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各类资源,切不可过多地盯着学生的缺点与错误,那样就可能导向灰色与阴暗。即使开发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也应精选少量典型、有价值的错点,隐去姓名,注重“正面化解、生成亮点、体验内化,走向自我教育”,才能从小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才奠基。
  第二,从课内到课外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纠错贵在“悟理内化导行”。应将“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力促学生“明错害、析错因”,体验生活悟理,进而内化导行,自纠错误,通过反省,真正变为自己的内在道德认识。
  (徐萍,南京市砺志实验小学,210000)
其他文献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说过:“一个友善用脑的物理环境能够将人的压力感减少到最低,并把大脑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作用是明显的。”积极营造这样的友善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建设也凸显友善用脑的特色。  一、友善环境文化,激发学生灵性  友善的物理环境为友善用脑的教与学提供了教育特殊功能。用自然的物理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友善教
上世纪末“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虽经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但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仍然缺少真正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仅定位于教学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有些偏差,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用信息技术学习各门课程,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  一、信息技术是促进儿童成长的一种方式  1.信息技术
卫星把他的《与君书》教学实录发我,请我做个点评,即评课。这活真的不好干。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很讨厌那种婆婆式的姿态和名词术语满嘴又作势又陈腐的表达。我喜欢听人上课,不喜欢听人评课。每每坐在听评课的礼堂里,也是彻头彻尾的“被听评课”者。即使是在纸上听课,把卫星的大作《与君书》和教学实录这近万字的文字一气读完,搁谁身上都会有一种非常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哪里还需要“狗尾续貂”?套用一句当年刘晓庆的广告词:
内容摘要:《管子》(心术)篇在“虚静”理论的阐述上,将“虚静”理论提升到认识论的层面,并探讨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关系。认为只有主体和客体的完美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管子》(心术)篇主张主体在保持“虚静”心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把握,以正确地发现事物中所蕴含的“道”。这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以及当代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子》 《心术》 虚静
1996年起,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就踏上了体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征程。16年来,从德育活动的先行,到课堂教学的攻坚,再到体验教育体系的构建,直到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精彩的跨越。我们对体验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个体发展到整体融合的探索历程。前行途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体验教育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完满生活的丰沃土壤,已经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体验教育基地:打造体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重要命题,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措施。纵观当下的教师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多三少”现象:  1.应付事务多,学习研修少。目前学校内部管理条线多,常规事务杂,所有工作及活动都需要一线老师去贯
摘要:现代型学校的发展需要重建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从精神文化的“内”促行为文化的“外”。教师文化的本质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文化;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14-03  一、现代型学校对教师文化建设的呼唤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承人类已有知识,而是追
摘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目标,也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习惯养成;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53-04  习惯养成教育是增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
【案例描述】  2012年3月20日上午,我在本校面向南京市品德教师,执教了一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研讨课《春天的种植》。这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对一年级所学的《别把花草弄疼了》的拓展和延伸,旨在通过种植植物、记录种植日记,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能够坚持不懈地照顾某种植物的毅力。但由于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对
最近,有机会观摩了一次青年骨干教师优课评比活动。授课的内容为苏教版七年级教材新课文《安恩和奶牛》。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小说篇幅虽然短小,情节也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