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物理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物理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时,讲台只是老师表演的一个舞台,老师只是一个演员,而学生充当了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示范、巧妙引导、认真观看、细心讲解非常重要。
1、演示实验中操作的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要准确。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拿;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演示实验中语言的准确。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否则,会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产生不良影响。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类似仪器混淆,如将弹簧测力计称为弹簧称等。
3、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量筒、橡皮测力计、天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配合演示或边学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4、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5、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关键词] 物理教学;实验;方法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时,讲台只是老师表演的一个舞台,老师只是一个演员,而学生充当了一个听众观众的角色。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学生正确示范、巧妙引导、认真观看、细心讲解非常重要。
1、演示实验中操作的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要准确。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能用手拿;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演示实验中语言的准确。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否则,会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产生不良影响。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类似仪器混淆,如将弹簧测力计称为弹簧称等。
3、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量筒、橡皮测力计、天平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配合演示或边学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4、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5、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