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修养 精炼 准确 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语言修养呢?
1.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会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语文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3.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语文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讲得有血有肉。
4.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修养 精炼 准确 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语言修养呢?
1.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会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语文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3.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语文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讲得有血有肉。
4.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风趣。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