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个问题很难解决,那就说明可以解决,就算解决不了,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也应该试着去解决,只有真的所有路都走过之后才可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李林森说,“我觉得,遇到问题就要积极面对,没啥解决不了的。”
李林森回答得很坚定,这是他在实验室里做科研的一贯态度。在不影响实验进度的前提下,他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苦苦探寻肌肉中一种蛋白无法成功检测的原因。
对于李林森来说,从大二进入实验室到大三发表论文被SC1引用,之后是保送研究生,转博,10月赴美交流学习,他的人生方向越来越清晰而明确,一路指向科研,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森哥的逆袭
李林森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现在是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在读博士。本科对他来说经历了一次逆袭。
5年前,当李林森在老家湖北省恩施填写高考志愿时,他做足功课,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首选大连理工大学电子方面的专业,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老师建议把志愿表填满,李林森就把与生物相关的专业都填上了。“最后一个填了动物科学,不知道是学什么的,感觉跟生物方向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回想当时,他笑了。
李林森收到的入学通知显示,他的专业是动物科学。“我上网查了一下,有种赚了的感觉。”李林森分析,这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虽然对国内的畜牧产业不了解,他隐隐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兴冲冲地到北京报到,李林森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大一在东校区,学的都是基础课,饲料学、营养学等,所学的大多与传统畜牧相关,研究如何有效率地养殖,这让李林森很苦恼,他完全提不起兴趣。“因为不感兴趣,就对所学的东西有抵触,就变得厌学。”他说。对专业的失落不只他一个,班上有的同学原以为学这个专业是养大熊猫的,却发现只是跟牛、猪、鸡打交道。李林森很快就成为大一迷茫症候群中的一员,他迷打游戏,坐在课堂却听不进去,整个人如同随风摇摆的柳枝,轻飘飘,心慌慌。期末,李林森猛然发现自己成绩全班垫底,看着身边同学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自己却什么也没有,高中时当学霸的优越感在松懈的大一被打碎了。
李林森不想浑浑噩噩下去,一时间又找不到出路。当得知学校的国旗班招新后,他决定报名。国旗班有“农大第一班”之称,选拔严格,训练艰苦,李林森就是冲着这份又苦又难去的,他得逼自己走出颓废。300多人报名,经过几轮筛选,李林森一直坚持早起参加训练,他进入最终的50人,成为国旗班的一员。“国旗班里牛人很多啊!”李林森感叹。规律地早起,仪式感很强的升旗,累出一身汗的训练,让李林森专注于体能、意志力的锻炼,逐渐从负能量中摆脱出来,学业也步入正轨。
偶然的机会,李林森听了学姐宋培霞的讲座,她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跟大家分享了她的课外科研经历。在讲座中,李林森知道了“科技创新训练营”项目,他顿时眼前一亮。
大二,李林森和同学们搬到老校区,这里有完备的实验楼,学院鼓励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这正合李林森的兴趣。他早早做足功课,了解了实验室的不同项目,选了分子生物学方向的马曦老师。“马老师是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来农大7年了,愿意带本科生做科研。”李林森和其他7名同学顺利加入到马曦的实验室,他的成绩在8人中垫底。没多久,马老师专门找他聊天,谈到了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促使李林森调整心态,抛开了“没兴趣”这个“万能”理由,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事实上,随着在实验室的观摩学习日渐深入,解剖课等专业课程的展开,李林森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他解释,专业方向主要是动物营养、动物育种和动物繁殖。在动物营养方面,学到什么是动物最合适的饲料、怎样从营养水平上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以便更高效地生长。这跟他在实验室的研究密切相关,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一年,李林森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他既坚持国旗班的训练,又要保证实验室的学习。他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参加国旗班的训练或者负责升旗,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实验室,十二点以后才离开。室友们打趣: “森哥,我们好久都没有看见你了!”不仅如此,此后的暑假他没有回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寒假回家最多待10天,就心心念念地回到了实验室。回想起来,李林森笑着说,只要能在实验室这么拼,都可以做出比较好的成果的。在他心中,最拼的是马老师,深夜离开实验室时,李林森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一楼马老师的办公室,那里总是亮着灯。师姐宋培霞告诉他们,马老9币的桌下常备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立柜里装满了桶装方便面——马老师工作起来没时没点,有时来不及回家,就在单位换换衣服,错过饭点就泡面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林森在实验室付出的辛苦有了回报,他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饲养白鼠、杀鼠取材,再到独立完成做组织切片,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李林森和三个同学组成小组,以解决让养殖户头疼的仔猪腹泻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从科学角度论证了丁酸缓解幼龄动物断奶腹泻的作用和机制。经过两年的持续研究,大三时,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相关论文在SCI发表。
庖丁解牛,我切片得心应手
搞科研,表面上看每天是在做实验,实际上是对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的一种训练,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也让科研人痛并快乐着。
“我喜欢做实验。”李林森笑着说。马曦老师评价李林森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很有优势,进步很快。
李林森是喜欢动手的,很小他就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又装,至今他对电子方面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实验室里,需要做组织切片,有时候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活儿。“一个两微米肌肉组织的切片,我能做到切得很平整。”李林森说,他会屏住呼吸,用刀片轻轻展开卷曲的切片,漂亮地展现在显微镜下。实验分很多种,做切片是实验中很小的一个步骤,看起来不费时,却需要大量的练习。此外,还有给细胞染色,细胞核的对比等都需要有一颗细致的心。心灵手巧,能够做出比较好看的东西,这让李林森有成就感,也让他特别愿意在实验忙碌。 当然,实验室里也有让人气馁的时候。李林森刚开始培养细胞的时候,虽然每个步骤都小心翼翼,但是连续两次培养的细胞都被污染,怎么都查不出原因。细胞被污染后,整个小组的实验样本都要重新开始培养,这让李林森对师兄师姐感到愧疚,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马曦老师知道后,为他进行了更详细的示范,指导他们开展第三次培养,终于成功了,李林森长舒一口气。
李林森坦言实验室里还会有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的时候。李林森清楚地记得正式实验的第一阶段,是养大鼠,作为动物模型来测试乳酸杆菌。最后一个月月末,需要杀鼠取组织进行分析。当天凌晨3点,李林森到实验室给大鼠结料断食,早8点全组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工作,加上请来的外援,分成三组开始杀鼠、取组织。没有想到,他们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把72只实验鼠收拾妥当。把样品带到实验室,分类储存好后已是深夜两点。大家累得筋疲力尽,饿得前胸贴后背,于是到学校外的肯德基吃东西。“我就吃了两口,在椅子上打着晃地睡着了。”看到组员拍下的视频,李林森才发现自己还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在送组里的女生回宿舍时,取了一天的大鼠腹腔壁脂肪的女生,抬头望着夜空,不由得感叹:“这些云真像脂肪啊!”大家看了看,都表示赞同。
实验室的研究取得成果后,就要开始写论文,对李林森来说,本科生写学术论文真是难。“我们做的是分子机制方面的实验,实验室的机器设备很先进,做实验的成本挺高的,论文我们想发在国外的专业期刊上。”李林森他们开始是写了中文翻译成英文,几个人来来回回改了好几遍,交给马老师,再拿回来被改得他们都认不出原文了。虽然知道难,李林森遇到问题不后退的执拗劲儿上来了,就啃起学术论文撰写的硬骨头。写论文的过程中,除了英语外,李林森他们还不得不恶补其他软件,因为科技论文发表时对使用的图片要求很高,表格不能使用Excel生成的,需要摸索着学习专业制图软件。“我的论文比较短小,一方面是有比较好的发现,另一方面是运气比较好。”说到论文的发表,李林森变得谦虚了。事实上,研究成果落实到论文再到发表,有时候让研究者颇受折磨。实验室里有同学的论文投了4次,每次都很快收到拒信,这时候马老师会来安慰弟子们:“不要怕,我当年的论文被拒了7次。”
Q:请用几个词形容自己。你最欣赏自己的是什么?
A:乐观,友善,开朗,善良,积极。
觉得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性格很难得。
Q:课余爱好有哪些?
A:喜欢打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也喜欢看电影,看美剧,听音乐。
Q:你认为大学里最重要,容易被忽视的资源有哪些?你是如何发现并使用的。
A:我认为大学里的机会非常的多,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尤其是和自己兴趣特点相符合的方向。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课外科研训练的平台和资源非常难得,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和目标。
Q:你在大学里做过最出格大胆的事情是什么?
A: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乖的小孩,目前还没做什么出格或者特别大胆的事情……
Q:你在大学“泡”得最久的地方是哪里?
A:最久的的地方除了上课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和图书馆了,应该分别占了大概1/3的样子。
Q:毕业时,你舍不得扔掉的是什么?为什么?
A:这还真的挺多,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起同甘共苦的国旗班战友们都会送我一个小礼物,各种各样的都有,哪怕是一个礼物说明的小纸片我都非常的舍不得丢掉,一直保留着。
Q:你会如何减压?
A: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一般会去操场跑步,大汗淋漓之后的感觉非常好!
李林森回答得很坚定,这是他在实验室里做科研的一贯态度。在不影响实验进度的前提下,他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苦苦探寻肌肉中一种蛋白无法成功检测的原因。
对于李林森来说,从大二进入实验室到大三发表论文被SC1引用,之后是保送研究生,转博,10月赴美交流学习,他的人生方向越来越清晰而明确,一路指向科研,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森哥的逆袭
李林森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现在是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在读博士。本科对他来说经历了一次逆袭。
5年前,当李林森在老家湖北省恩施填写高考志愿时,他做足功课,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首选大连理工大学电子方面的专业,其次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老师建议把志愿表填满,李林森就把与生物相关的专业都填上了。“最后一个填了动物科学,不知道是学什么的,感觉跟生物方向应该是比较接近的。”回想当时,他笑了。
李林森收到的入学通知显示,他的专业是动物科学。“我上网查了一下,有种赚了的感觉。”李林森分析,这是学校的老牌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虽然对国内的畜牧产业不了解,他隐隐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兴冲冲地到北京报到,李林森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大一在东校区,学的都是基础课,饲料学、营养学等,所学的大多与传统畜牧相关,研究如何有效率地养殖,这让李林森很苦恼,他完全提不起兴趣。“因为不感兴趣,就对所学的东西有抵触,就变得厌学。”他说。对专业的失落不只他一个,班上有的同学原以为学这个专业是养大熊猫的,却发现只是跟牛、猪、鸡打交道。李林森很快就成为大一迷茫症候群中的一员,他迷打游戏,坐在课堂却听不进去,整个人如同随风摇摆的柳枝,轻飘飘,心慌慌。期末,李林森猛然发现自己成绩全班垫底,看着身边同学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自己却什么也没有,高中时当学霸的优越感在松懈的大一被打碎了。
李林森不想浑浑噩噩下去,一时间又找不到出路。当得知学校的国旗班招新后,他决定报名。国旗班有“农大第一班”之称,选拔严格,训练艰苦,李林森就是冲着这份又苦又难去的,他得逼自己走出颓废。300多人报名,经过几轮筛选,李林森一直坚持早起参加训练,他进入最终的50人,成为国旗班的一员。“国旗班里牛人很多啊!”李林森感叹。规律地早起,仪式感很强的升旗,累出一身汗的训练,让李林森专注于体能、意志力的锻炼,逐渐从负能量中摆脱出来,学业也步入正轨。
偶然的机会,李林森听了学姐宋培霞的讲座,她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跟大家分享了她的课外科研经历。在讲座中,李林森知道了“科技创新训练营”项目,他顿时眼前一亮。
大二,李林森和同学们搬到老校区,这里有完备的实验楼,学院鼓励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这正合李林森的兴趣。他早早做足功课,了解了实验室的不同项目,选了分子生物学方向的马曦老师。“马老师是北大医学部博士毕业,来农大7年了,愿意带本科生做科研。”李林森和其他7名同学顺利加入到马曦的实验室,他的成绩在8人中垫底。没多久,马老师专门找他聊天,谈到了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促使李林森调整心态,抛开了“没兴趣”这个“万能”理由,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事实上,随着在实验室的观摩学习日渐深入,解剖课等专业课程的展开,李林森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他解释,专业方向主要是动物营养、动物育种和动物繁殖。在动物营养方面,学到什么是动物最合适的饲料、怎样从营养水平上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以便更高效地生长。这跟他在实验室的研究密切相关,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一年,李林森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他既坚持国旗班的训练,又要保证实验室的学习。他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参加国旗班的训练或者负责升旗,白天上课,晚上就在实验室,十二点以后才离开。室友们打趣: “森哥,我们好久都没有看见你了!”不仅如此,此后的暑假他没有回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寒假回家最多待10天,就心心念念地回到了实验室。回想起来,李林森笑着说,只要能在实验室这么拼,都可以做出比较好的成果的。在他心中,最拼的是马老师,深夜离开实验室时,李林森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眼一楼马老师的办公室,那里总是亮着灯。师姐宋培霞告诉他们,马老9币的桌下常备着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立柜里装满了桶装方便面——马老师工作起来没时没点,有时来不及回家,就在单位换换衣服,错过饭点就泡面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林森在实验室付出的辛苦有了回报,他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会,到饲养白鼠、杀鼠取材,再到独立完成做组织切片,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李林森和三个同学组成小组,以解决让养殖户头疼的仔猪腹泻问题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从科学角度论证了丁酸缓解幼龄动物断奶腹泻的作用和机制。经过两年的持续研究,大三时,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相关论文在SCI发表。
庖丁解牛,我切片得心应手
搞科研,表面上看每天是在做实验,实际上是对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的一种训练,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也让科研人痛并快乐着。
“我喜欢做实验。”李林森笑着说。马曦老师评价李林森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很有优势,进步很快。
李林森是喜欢动手的,很小他就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又装,至今他对电子方面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实验室里,需要做组织切片,有时候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活儿。“一个两微米肌肉组织的切片,我能做到切得很平整。”李林森说,他会屏住呼吸,用刀片轻轻展开卷曲的切片,漂亮地展现在显微镜下。实验分很多种,做切片是实验中很小的一个步骤,看起来不费时,却需要大量的练习。此外,还有给细胞染色,细胞核的对比等都需要有一颗细致的心。心灵手巧,能够做出比较好看的东西,这让李林森有成就感,也让他特别愿意在实验忙碌。 当然,实验室里也有让人气馁的时候。李林森刚开始培养细胞的时候,虽然每个步骤都小心翼翼,但是连续两次培养的细胞都被污染,怎么都查不出原因。细胞被污染后,整个小组的实验样本都要重新开始培养,这让李林森对师兄师姐感到愧疚,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马曦老师知道后,为他进行了更详细的示范,指导他们开展第三次培养,终于成功了,李林森长舒一口气。
李林森坦言实验室里还会有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的时候。李林森清楚地记得正式实验的第一阶段,是养大鼠,作为动物模型来测试乳酸杆菌。最后一个月月末,需要杀鼠取组织进行分析。当天凌晨3点,李林森到实验室给大鼠结料断食,早8点全组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工作,加上请来的外援,分成三组开始杀鼠、取组织。没有想到,他们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把72只实验鼠收拾妥当。把样品带到实验室,分类储存好后已是深夜两点。大家累得筋疲力尽,饿得前胸贴后背,于是到学校外的肯德基吃东西。“我就吃了两口,在椅子上打着晃地睡着了。”看到组员拍下的视频,李林森才发现自己还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在送组里的女生回宿舍时,取了一天的大鼠腹腔壁脂肪的女生,抬头望着夜空,不由得感叹:“这些云真像脂肪啊!”大家看了看,都表示赞同。
实验室的研究取得成果后,就要开始写论文,对李林森来说,本科生写学术论文真是难。“我们做的是分子机制方面的实验,实验室的机器设备很先进,做实验的成本挺高的,论文我们想发在国外的专业期刊上。”李林森他们开始是写了中文翻译成英文,几个人来来回回改了好几遍,交给马老师,再拿回来被改得他们都认不出原文了。虽然知道难,李林森遇到问题不后退的执拗劲儿上来了,就啃起学术论文撰写的硬骨头。写论文的过程中,除了英语外,李林森他们还不得不恶补其他软件,因为科技论文发表时对使用的图片要求很高,表格不能使用Excel生成的,需要摸索着学习专业制图软件。“我的论文比较短小,一方面是有比较好的发现,另一方面是运气比较好。”说到论文的发表,李林森变得谦虚了。事实上,研究成果落实到论文再到发表,有时候让研究者颇受折磨。实验室里有同学的论文投了4次,每次都很快收到拒信,这时候马老师会来安慰弟子们:“不要怕,我当年的论文被拒了7次。”
Q:请用几个词形容自己。你最欣赏自己的是什么?
A:乐观,友善,开朗,善良,积极。
觉得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性格很难得。
Q:课余爱好有哪些?
A:喜欢打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也喜欢看电影,看美剧,听音乐。
Q:你认为大学里最重要,容易被忽视的资源有哪些?你是如何发现并使用的。
A:我认为大学里的机会非常的多,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是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尤其是和自己兴趣特点相符合的方向。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课外科研训练的平台和资源非常难得,让我收获了很多,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和目标。
Q:你在大学里做过最出格大胆的事情是什么?
A:我觉得自己算是比较乖的小孩,目前还没做什么出格或者特别大胆的事情……
Q:你在大学“泡”得最久的地方是哪里?
A:最久的的地方除了上课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和图书馆了,应该分别占了大概1/3的样子。
Q:毕业时,你舍不得扔掉的是什么?为什么?
A:这还真的挺多,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起同甘共苦的国旗班战友们都会送我一个小礼物,各种各样的都有,哪怕是一个礼物说明的小纸片我都非常的舍不得丢掉,一直保留着。
Q:你会如何减压?
A: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我一般会去操场跑步,大汗淋漓之后的感觉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