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
关键词:细心引导 爱心感化 耐心帮助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打工浪潮已席卷全国各地,为了早日脱贫致富,我镇许多年轻父母进城打工或到沿海地区赚钱,致使其子女滞留家中成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诸多问题,涉及到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习惯养成、行为约束等多个方面,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实施公平教育,还留守学生平等、温馨、和谐的一片天空,结合多位农村班主任教育经历,总结出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 细心引导“留守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与一般的学生不同,他们的行为、心理存在不同的问题,其中有的好强,有的自卑,有的甚至长期受到家庭、学校的误解、冷遇和歧视,心灵上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创伤,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因而经常会做出一些令老师难以理解的事情。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学习和进步的绊脚石。班主任面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问题,应注意改变自己的既有观念,不应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而是要更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特别对那些心灵曾遭受创伤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温暖,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工作,抚平其心灵上的创伤,真正达到温馨与和谐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善于处处留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我们学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课堂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并把任务分块到每一位老师,通过走访学生家长,进入学生家庭,与监护人面对面交流该生在校在家的各种表现,同时了解该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进而约束其行为。
其次班主任、老师们与这些留守学生谈话时,要忌讳一本正经、表情严肃。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高明、机巧、妥帖和爱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到“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沐春风,易于接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儒雅和风度,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更多地去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感受,与学生主动沟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应让他们将心中的感受告诉教师或他人,以得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教师要引导这些“留守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找出问题和根源的症结所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 爱心感化“留守学生”
大多数“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家庭爱抚和监管,在学校大多数是调皮落后生。这一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不求上进,纪律涣散,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有的甚至上网逃学,违法乱纪。那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呢?
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要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他们的心灵,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教育、共同提高。这就要求班主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严慈相济,与他们交心谈心,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特长,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多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师欣赏、信任中产生成功感。
其次教师还要多关心照顾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将枯燥的学习变为有趣的事情,变苦学为乐学。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教育和多次督促,让他们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上也要给予他们爱护和帮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把热爱学生视作自己的天职,以一颗慈爱之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这些留守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来自教师与班集体的温暖。
三、 耐心帮助“留守学生”
大多数“留守学生”由于成绩较差,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重视,表现极不自信,对学习存在很强的畏惧心理,不信任或反感科任教师。为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改变消极的态度,教师工作时一定要有耐心,要用深情交换真情,用厚爱温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当教师得到他们的信任后,他们就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最信赖的人,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上的疑惑和生活中的问题,会将班主任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每一位“留守学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教师只有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并且耐心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他们当中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亲切。当这些“留守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挖苦讽刺,更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而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了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长期不懈,耐心细致,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才会有劲头,才会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对待“留守学生”要实施公平教育,就要付出艰辛地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使这些“留守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呵护和关爱,让他们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和动力。这样就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早日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现他们在人格、尊严和学习生活上与其他学生的真正平等。
关键词:细心引导 爱心感化 耐心帮助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民打工浪潮已席卷全国各地,为了早日脱贫致富,我镇许多年轻父母进城打工或到沿海地区赚钱,致使其子女滞留家中成了“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产生了诸多问题,涉及到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习惯养成、行为约束等多个方面,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实施公平教育,还留守学生平等、温馨、和谐的一片天空,结合多位农村班主任教育经历,总结出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 细心引导“留守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与一般的学生不同,他们的行为、心理存在不同的问题,其中有的好强,有的自卑,有的甚至长期受到家庭、学校的误解、冷遇和歧视,心灵上有着这样和那样的创伤,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因而经常会做出一些令老师难以理解的事情。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他们学习和进步的绊脚石。班主任面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问题,应注意改变自己的既有观念,不应只看到他们身上的短处,而是要更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特别对那些心灵曾遭受创伤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温暖,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工作,抚平其心灵上的创伤,真正达到温馨与和谐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善于处处留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我们学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课堂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并把任务分块到每一位老师,通过走访学生家长,进入学生家庭,与监护人面对面交流该生在校在家的各种表现,同时了解该生的兴趣爱好,然后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进而约束其行为。
其次班主任、老师们与这些留守学生谈话时,要忌讳一本正经、表情严肃。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此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高明、机巧、妥帖和爱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到“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沐春风,易于接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儒雅和风度,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更多地去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感受,与学生主动沟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应让他们将心中的感受告诉教师或他人,以得到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教师要引导这些“留守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找出问题和根源的症结所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 爱心感化“留守学生”
大多数“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家庭爱抚和监管,在学校大多数是调皮落后生。这一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不求上进,纪律涣散,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有的甚至上网逃学,违法乱纪。那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好他们的工作呢?
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要用自己真诚的爱呵护他们的心灵,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教育、共同提高。这就要求班主任想方设法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严慈相济,与他们交心谈心,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特长,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多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师欣赏、信任中产生成功感。
其次教师还要多关心照顾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创设情境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将枯燥的学习变为有趣的事情,变苦学为乐学。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进行严厉教育和多次督促,让他们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上也要给予他们爱护和帮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把热爱学生视作自己的天职,以一颗慈爱之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这些留守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来自教师与班集体的温暖。
三、 耐心帮助“留守学生”
大多数“留守学生”由于成绩较差,往往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重视,表现极不自信,对学习存在很强的畏惧心理,不信任或反感科任教师。为使他们解除思想顾虑,改变消极的态度,教师工作时一定要有耐心,要用深情交换真情,用厚爱温暖心灵,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当教师得到他们的信任后,他们就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和最信赖的人,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上的疑惑和生活中的问题,会将班主任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每一位“留守学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教师只有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并且耐心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他们当中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亲切。当这些“留守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挖苦讽刺,更不要轻易妄下结论,而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了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只有长期不懈,耐心细致,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才会有劲头,才会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对待“留守学生”要实施公平教育,就要付出艰辛地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教师要把更多的爱心献给他们,把更多的锻炼机会留给他们,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他们,把赞许的语言送给他们,使这些“留守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呵护和关爱,让他们产生不断进步的勇气和动力。这样就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早日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实现他们在人格、尊严和学习生活上与其他学生的真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