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是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20世纪初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信息。本文选取了文中两段对艺术女神的生动描绘,旨在从翻译美学视域的两个方面(音美、词美)对该选段及其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以探析英译汉时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音美 词美 审美再现
【Abstract】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created by the Irish novelist, James Joy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a large quantity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a two-passage-long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goddess of arts and aims to compare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from two aspects of aesthetics of translation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words),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o accomplish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much better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words;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一、引言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展現了具有诗人气质的青年艺术家——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an Dedalus)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本文选段描写的是他对艺术之美的遐想,被投射到一位戏水的姑娘身上,艺术被幻化为纯洁、超凡脱俗的女神,彰显出艺术审美功能的非世俗特征。乔伊斯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将艺术女神与海鸟相对应并进行具化,进而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价值。那么,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如何在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解码和对译文的编码过程中找到平衡,从而再现原文的美呢?不同译者采用不同手法来力图实现这一点。
二、翻译美学相关理论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简称TAO ),指具有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简称VA),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包含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简称TAS )有三个:译者、编辑、读者,其中译者起主导作用。审美主体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客观制约性conditionality),另一方面善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dynamics)。
三、翻译美学视域下的三个中译本选段
本文选段虽仅两段(共计239字),但却从音美和词美两方面将艺术女神形象的美进行了生动再现。本文分别选取了黄雨石、徐晓雯和朱世达的译本进行比较,下文中均简称为黄译、徐译和朱译。
1.音美。英语音韵美分类繁多,主要包括头韵、腹韵、尾韵和拟声。
汉语音美的“重头戏”在叠音词,或称叠词(reduplicated word)! 这正是汉语基本由单音节构成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汉语拟声词(Onomatopoeia)多用单音节字的重叠,其拟声之音质,其拟声之节奏,便自然超过了英语“拼音拟声”,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押韵与叠词。头韵(Alliteration)是指一种辅音相同的现象,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腹韵(Assonance),亦称“元韵”或“准押韵”,指两个单词的元音部分发音相同而其余部分发音不同的现象。尾韵(Consonance)是指两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的首辅音不同,而其余部分发音相同的现象。
例1:The first faint noise of gently moving water broke the silence, low and faint and whispering, faint as the bells of sleep; hither and thither, hither and thither; and a faint flame trembled on her check.
[黄译]水被搅动时发出的微弱的响声打破了沉寂,声音低沉、微弱、像耳语一样,微弱得像是在梦中听到的铃铛声,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同时一种淡淡的热情燃起的红晕掠过了她的两颊。
[徐译]轻轻流动的溪水发出轻微的声响,打破了寂静,低沉、轻柔,仿佛耳语,轻柔得就像睡钟,这儿一声,那儿一声:一股淡淡的红晕在她脸上跳跃。
[朱译]那第一声细微的缓缓流动的水的潺潺声打破了寂静,那潺潺声低低的,细细的,像嗫嚅,宛若睡眠的钟声一样细微;一忽儿这儿,一忽儿那儿,一忽儿这儿,一忽儿那儿:一缕淡淡的红晕在她脸颊上颤动。 这里描写的是水轻轻流动的声音,原文采用了押头韵和腹韵的修辞手法,即hither and thither, hither and thither中均含辅音/?/,元音/?/ /?/,且进行了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中虽也有押韵的说法,但主要用于诗词。
英译汉时,若沿用押韵,则其语言效果无法与英语的音韵之美形成动态对等。三个译文中,仅朱译添加了“拟声叠词”——潺潺声,表示缓缓的水流声,使译文生动形象,把汉语单音节字的独特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不仅再现了原文的美,同时将这种美得以升华。
例2:But her long fair hair was girlish:and girlish, and touched with the wonder of mortal beauty, her face.
[黄译]可是她的淡黄色的长发却充满了女儿气:她的脸也带着小姑娘气,但点缀着令人惊异的人间的美。
[徐译]可是她的长长的金发却很女孩子气:同样女孩子气并且具有神奇的人间之美的,是她的面庞。
[朱译]但是她那长长的美发却完全像少女的秀发:她的脸庞也完全像少女,赋有一种神奇的极致的美。
此句是对女神外貌的描写,其中对头发的描绘“her long fair hair”运用了押腹韵(fair hair均以元音/e?/结尾),体现出英语的音韵美。译文中,汉语的音美则以叠词形式体现,可同时产生视觉与听觉之美。黄译均直译为“长发”、并在前添加了原文没有的颜色词“淡黄色”、“金色”,未能还原原文的音韵美。而徐译和朱译均使用了汉语叠词“长长”,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也使女神的形象不由浮现于脑海中。
2.词美。翻译美学认为,转义(包括比喻义和联想义)中的比喻义暗示了其修辞功能。转义修辞功能除比喻功能外,它还具有拟人、夸张等修辞功能。
(1)明喻。明喻(simile)从结构上看包括“本体”(subject或tenor),“喻体”(reference或vehicle)和“比喻词”(indicator of resemblance或simile marker)。明喻中除用like作比喻词外,常用作比喻词的还有as,as if,as though……等。
例3:A girl stood before him in midstream, alone and still, gazing out to sea. She seemed like one whom magic had changed into the likeness of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 Her long slender bare legs were delicate as a crane’s ……
[黄译]一个小姑娘站立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处的海洋。她仿佛曾受到某种魔法的驱使,那形象已完全变得像一只奇怪而美丽的海鸟。她的细长的光着的腿像白鹤的腿一样纤巧而洁净,……
[徐译]在水中央,在他面前,站着一位姑娘,茕然静立,眺望着海面。她仿佛是一个受了魔法的人,变幻成陌生而美丽的海鸟模样。她的小腿细长,赤裸着,仿佛像鹳鸟的长足一样脆弱,……
[朱译]有一位少女伫立在他面前的激流之中,孤独而凝静不动,远望着大海。她看上去像魔术幻变成的一头奇异而美丽的海鸟。她那颀长、纤细而赤裸的双肢犹如仙鹤的双脚一样纤美,……
“She seemed like one whom magic had changed into the likeness of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 采用了明喻(本体为a girl,比喻词为seemed like / likeness,喻体为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因两个喻词功能相同且汉语中有对等修辞手法,所以英译汉时,为避免用词重复,后两个译文隐去了likeness,而黄译均将其直译出,略显累赘。另外,三个译文中对该句喻体“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的处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对并列形容词的处理,二是对不定冠词的处理。“beautiful”均译为“美丽”,“strange”则分别译为“奇怪”、“陌生”和“奇特”,结合该句本体是由这位姑娘化作的艺术女神形象来看,“奇怪”一词与之搭配较显突兀、不如另外两个词恰当。另外,朱译将“a”处理为“一头”,不符合汉语惯常用法(“一头”用于形容牲畜的数量),而徐译则进行了省略,因为在本段开头出现的“A girl”译者就已经处理为“一位姑娘”,而喻体“海鸟”即指该本体,所以可直接省略。因此,综合上述两方面,作者认为徐译更恰当。
“Her long slender bare legs were delicate as a crane’s”仍采用了明喻(本体her long slender legs,比喻词as,喻体a crane’s (legs))。本体和喻体间存在何种相似之处呢?透过共同的核心名词 “legs”前的三个并列形容词“long slender bare”可以找到答案:两者均具有“细长、赤裸”的特征。三个译文虽在处理这三个并列形容词时保持了一致,但对核心名词“crane”则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选词:白鹤或仙鹤、鹳鸟。“crane”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均解释为:a large bird with long legs and a long neck。
另外,对比两种鸟类的图片发现:二者均满足文中双腿“细长、赤裸”的特征,唯一的区别仅为腿部颜色。由于原文并未对双腿的色彩加以说明,所以两种译法均正确。但因该选段为文学翻译,所以需考虑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即文学翻译中文化策略的选择问题: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指在文学翻译中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相反,后者指在翻译策略上迁就原作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倾向于外来语的表达方式。因汉译的目的是让更多母语为汉语的读者阅读该小说,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还需兼顾另一翻译主体——读者。汉语中,人们对“鹤”更为熟悉,所以异化为“鹤”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语境。其中,黄译将其具化为“白鹤”,因“鹤”的主体色为白色,所以此译法可接受;朱译将其具化为“仙鹤”,因该选段旨在通過对这位艺术女神的描绘而彰显出艺术审美功能的非世俗特征,所以添加一个“仙”字,可与全文意境相融合,亦可接受;而徐译采用的“鹳鸟”,则让读者感到陌生,无法与其熟悉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未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音美和词美两方面皆独具特色,通过比较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三译文,不难发现:翻译审美主体——译者除受制于审美客体外,其主观能动性即审美主体的情、知、才、志,均不相一致。如何在英译汉时更好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呢?洞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美,并在翻译过程中对其灵活处理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Joyce,James.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M].南京:译林出版,2016.
[2]黄雨石译.一个青年人的画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徐晓雯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朱世达译.青年艺术家画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6]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潇(1986-),女,四川成都人,助理翻译,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关键词】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音美 词美 审美再现
【Abstract】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created by the Irish novelist, James Joy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a large quantity of aesthetic inform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a two-passage-long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goddess of arts and aims to compare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 versions from two aspects of aesthetics of translation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words),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analyze how to accomplish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much better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words;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一、引言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展現了具有诗人气质的青年艺术家——小说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an Dedalus)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本文选段描写的是他对艺术之美的遐想,被投射到一位戏水的姑娘身上,艺术被幻化为纯洁、超凡脱俗的女神,彰显出艺术审美功能的非世俗特征。乔伊斯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将艺术女神与海鸟相对应并进行具化,进而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价值。那么,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如何在对原文的审美信息解码和对译文的编码过程中找到平衡,从而再现原文的美呢?不同译者采用不同手法来力图实现这一点。
二、翻译美学相关理论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翻译审美客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简称TAO ),指具有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简称VA),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包含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简称TAS )有三个:译者、编辑、读者,其中译者起主导作用。审美主体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客观制约性conditionality),另一方面善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dynamics)。
三、翻译美学视域下的三个中译本选段
本文选段虽仅两段(共计239字),但却从音美和词美两方面将艺术女神形象的美进行了生动再现。本文分别选取了黄雨石、徐晓雯和朱世达的译本进行比较,下文中均简称为黄译、徐译和朱译。
1.音美。英语音韵美分类繁多,主要包括头韵、腹韵、尾韵和拟声。
汉语音美的“重头戏”在叠音词,或称叠词(reduplicated word)! 这正是汉语基本由单音节构成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汉语拟声词(Onomatopoeia)多用单音节字的重叠,其拟声之音质,其拟声之节奏,便自然超过了英语“拼音拟声”,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押韵与叠词。头韵(Alliteration)是指一种辅音相同的现象,即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腹韵(Assonance),亦称“元韵”或“准押韵”,指两个单词的元音部分发音相同而其余部分发音不同的现象。尾韵(Consonance)是指两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的首辅音不同,而其余部分发音相同的现象。
例1:The first faint noise of gently moving water broke the silence, low and faint and whispering, faint as the bells of sleep; hither and thither, hither and thither; and a faint flame trembled on her check.
[黄译]水被搅动时发出的微弱的响声打破了沉寂,声音低沉、微弱、像耳语一样,微弱得像是在梦中听到的铃铛声,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同时一种淡淡的热情燃起的红晕掠过了她的两颊。
[徐译]轻轻流动的溪水发出轻微的声响,打破了寂静,低沉、轻柔,仿佛耳语,轻柔得就像睡钟,这儿一声,那儿一声:一股淡淡的红晕在她脸上跳跃。
[朱译]那第一声细微的缓缓流动的水的潺潺声打破了寂静,那潺潺声低低的,细细的,像嗫嚅,宛若睡眠的钟声一样细微;一忽儿这儿,一忽儿那儿,一忽儿这儿,一忽儿那儿:一缕淡淡的红晕在她脸颊上颤动。 这里描写的是水轻轻流动的声音,原文采用了押头韵和腹韵的修辞手法,即hither and thither, hither and thither中均含辅音/?/,元音/?/ /?/,且进行了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中虽也有押韵的说法,但主要用于诗词。
英译汉时,若沿用押韵,则其语言效果无法与英语的音韵之美形成动态对等。三个译文中,仅朱译添加了“拟声叠词”——潺潺声,表示缓缓的水流声,使译文生动形象,把汉语单音节字的独特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不仅再现了原文的美,同时将这种美得以升华。
例2:But her long fair hair was girlish:and girlish, and touched with the wonder of mortal beauty, her face.
[黄译]可是她的淡黄色的长发却充满了女儿气:她的脸也带着小姑娘气,但点缀着令人惊异的人间的美。
[徐译]可是她的长长的金发却很女孩子气:同样女孩子气并且具有神奇的人间之美的,是她的面庞。
[朱译]但是她那长长的美发却完全像少女的秀发:她的脸庞也完全像少女,赋有一种神奇的极致的美。
此句是对女神外貌的描写,其中对头发的描绘“her long fair hair”运用了押腹韵(fair hair均以元音/e?/结尾),体现出英语的音韵美。译文中,汉语的音美则以叠词形式体现,可同时产生视觉与听觉之美。黄译均直译为“长发”、并在前添加了原文没有的颜色词“淡黄色”、“金色”,未能还原原文的音韵美。而徐译和朱译均使用了汉语叠词“长长”,不仅再现了原文的音韵美,也使女神的形象不由浮现于脑海中。
2.词美。翻译美学认为,转义(包括比喻义和联想义)中的比喻义暗示了其修辞功能。转义修辞功能除比喻功能外,它还具有拟人、夸张等修辞功能。
(1)明喻。明喻(simile)从结构上看包括“本体”(subject或tenor),“喻体”(reference或vehicle)和“比喻词”(indicator of resemblance或simile marker)。明喻中除用like作比喻词外,常用作比喻词的还有as,as if,as though……等。
例3:A girl stood before him in midstream, alone and still, gazing out to sea. She seemed like one whom magic had changed into the likeness of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 Her long slender bare legs were delicate as a crane’s ……
[黄译]一个小姑娘站立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处的海洋。她仿佛曾受到某种魔法的驱使,那形象已完全变得像一只奇怪而美丽的海鸟。她的细长的光着的腿像白鹤的腿一样纤巧而洁净,……
[徐译]在水中央,在他面前,站着一位姑娘,茕然静立,眺望着海面。她仿佛是一个受了魔法的人,变幻成陌生而美丽的海鸟模样。她的小腿细长,赤裸着,仿佛像鹳鸟的长足一样脆弱,……
[朱译]有一位少女伫立在他面前的激流之中,孤独而凝静不动,远望着大海。她看上去像魔术幻变成的一头奇异而美丽的海鸟。她那颀长、纤细而赤裸的双肢犹如仙鹤的双脚一样纤美,……
“She seemed like one whom magic had changed into the likeness of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 采用了明喻(本体为a girl,比喻词为seemed like / likeness,喻体为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因两个喻词功能相同且汉语中有对等修辞手法,所以英译汉时,为避免用词重复,后两个译文隐去了likeness,而黄译均将其直译出,略显累赘。另外,三个译文中对该句喻体“a strange and beautiful seabird”的处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一是对并列形容词的处理,二是对不定冠词的处理。“beautiful”均译为“美丽”,“strange”则分别译为“奇怪”、“陌生”和“奇特”,结合该句本体是由这位姑娘化作的艺术女神形象来看,“奇怪”一词与之搭配较显突兀、不如另外两个词恰当。另外,朱译将“a”处理为“一头”,不符合汉语惯常用法(“一头”用于形容牲畜的数量),而徐译则进行了省略,因为在本段开头出现的“A girl”译者就已经处理为“一位姑娘”,而喻体“海鸟”即指该本体,所以可直接省略。因此,综合上述两方面,作者认为徐译更恰当。
“Her long slender bare legs were delicate as a crane’s”仍采用了明喻(本体her long slender legs,比喻词as,喻体a crane’s (legs))。本体和喻体间存在何种相似之处呢?透过共同的核心名词 “legs”前的三个并列形容词“long slender bare”可以找到答案:两者均具有“细长、赤裸”的特征。三个译文虽在处理这三个并列形容词时保持了一致,但对核心名词“crane”则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选词:白鹤或仙鹤、鹳鸟。“crane”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均解释为:a large bird with long legs and a long neck。
另外,对比两种鸟类的图片发现:二者均满足文中双腿“细长、赤裸”的特征,唯一的区别仅为腿部颜色。由于原文并未对双腿的色彩加以说明,所以两种译法均正确。但因该选段为文学翻译,所以需考虑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即文学翻译中文化策略的选择问题: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指在文学翻译中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文化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相反,后者指在翻译策略上迁就原作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倾向于外来语的表达方式。因汉译的目的是让更多母语为汉语的读者阅读该小说,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还需兼顾另一翻译主体——读者。汉语中,人们对“鹤”更为熟悉,所以异化为“鹤”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语境。其中,黄译将其具化为“白鹤”,因“鹤”的主体色为白色,所以此译法可接受;朱译将其具化为“仙鹤”,因该选段旨在通過对这位艺术女神的描绘而彰显出艺术审美功能的非世俗特征,所以添加一个“仙”字,可与全文意境相融合,亦可接受;而徐译采用的“鹳鸟”,则让读者感到陌生,无法与其熟悉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未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音美和词美两方面皆独具特色,通过比较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三译文,不难发现:翻译审美主体——译者除受制于审美客体外,其主观能动性即审美主体的情、知、才、志,均不相一致。如何在英译汉时更好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呢?洞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美,并在翻译过程中对其灵活处理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Joyce,James.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M].南京:译林出版,2016.
[2]黄雨石译.一个青年人的画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徐晓雯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朱世达译.青年艺术家画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6]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7]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潇(1986-),女,四川成都人,助理翻译,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