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将词语教学边缘化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l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校内研究上,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他对第二自然段中“疾驰”一词的教学处理引起我的思考。
  师:疾驰是什么意思?
  生:速度非常快。
  师:你能把这个速度读出来吗?
  生:读。(语速快,情感淡。)
  显然,教者只是把理解“疾驰”之意作为教学旨归。这样就造成词语教学浅层滑行,学生思维无法触及词语内核,自然就无法走进肖邦内心的情感世界,促成生本之“回音壁式”的对话效果。课后,笔者和这位老师就这个环节进行了交流:
  我:你觉得“疾驰”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
  师:扣住了它的意思,通过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其意。
  我:你能谈谈对高段词语教学的一些认识吗?
  师: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独立理解词语,因此可以淡化词语教学,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而且我觉得这个词语和文章的难点没多大的关联,属于课文中的边缘词,理解其意就可以了。
  通过交流结合他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一、 认识缺位造成词语教学边缘化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没错,但这不是边缘化词语教学的缘由。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边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很多教师对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如公开课上,尽力回避或者“浮光掠影”地处理词语教学,原因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词语教学很难出彩。常态课中,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分析,把词语教学和对文本的感悟割裂开来的现象并不罕见。教者对词语教学认识错位造成词语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词语被边缘化就在所难免了。
  二、 学段目标不明促使词语教学边缘化
  词语教学在每一学段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唯一的区别是训练的重点有所区分。低段重在联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中段侧重于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高段着眼于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从“词意——词的表达作用——词性和内涵”呈螺旋式上升,序列非常鲜明。而现实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只是就词释词,用老经验、老方法应付新要求。这样词语教学怎能不被边缘化?
  三、 整体意识不强加剧词语教学边缘化
  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肖邦爱国之情昭然。站在篇的高度去解读“疾驰”,就不难发现这个词在整篇文章中的重要性。课文四、五两个自然段,虽然语言平实,但情真意切。在异国他乡的18年是肖邦为祖国解放奔波的18年,是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为祖国解放而创作音乐的18年,离别之际还恋恋不忘魂归故土,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把“疾驰”置于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我们就不难发现“疾驰”背后那份让人动容的爱国之情:肖邦不忍耽搁,更不能、不肯耽搁呀。对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照的视野,加剧词语教学的边缘化。由此可见,“疾驰”一词本身不是边缘词,而是因为教者自身的种种原因造成这个词语被边缘化。
  那么,教师该怎样处理“疾驰”这个词语,使学生透过对这个词语的学习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和文本有效对话呢?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想象面对恩师深厚的情义、殷切的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会说点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走进肖邦的内心,感触其对恩师、亲人、祖国的留恋;然后叩问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在矛盾处设疑,激起学生思维碰撞。
  生1:因为肖邦太爱自己的祖国,他多待一会儿,就多一份离别的痛。
  生2:肖邦眼里满是泪水,说明他很痛苦,他爱自己的老师,他不愿让老师看到自己内心的痛。
  ……
  学生思维被激活,笔者因势利导,追问“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四、五两段,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展开。
  生1:没时间概念的18年;工作、工作、再工作的18年。
  生2:四处奔波的18年;日夜思念祖国的18年。
  接着,笔者追问“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生1:他在为祖国的解放而奔波,整整奔波18年。
  生2:肖邦把分分秒秒都投入到工作中,创作音乐激发起同胞们的斗志。
  生3:肖邦的时间概念是他的分分秒秒都属于祖国。
  师:“疾驰”还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
  生1:“疾驰”告诉我们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
  生2:离开祖国的18年是为国家奔波的18年。“疾驰”让我感受到肖邦决心拿起音乐这样的武器去战斗,一分也不肯耽搁。
  师:是呀,因为不忍面对而“疾驰”,更因不能耽搁、不肯耽搁而“疾驰”呀!读出肖邦此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将“疾驰”置于文本整体语境中,可以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疾驰”的内核——肖邦不忍耽搁(他不愿让恩师看到自己内心的痛楚),更不肯、不能耽搁(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他必须立刻投入到解放祖国的斗争中去)。整体观照“疾驰”,其在学生认知世界就不只是速度的符号,而是肖邦情感迸发,爱国志向的张扬。由此可见,词语教学切不可被边缘化。因为词语教学不只是为了理解其意(自身的,在具体语境中的),也不只是为了通过词语教学架起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桥梁,更不是仅仅为了领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词语教学还有更深层次的价值。
  首先,活用语言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从语用层面讲,学习语言其实就是更好地运用语言。学以致用,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实践中活用词语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词语,获得词语表达的方法和艺术。重视词语,聚焦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品味、欣赏、运用词语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活动,通过这样的基本活动学生活用词语的能力才能达到提升。
  其次,培养语感的需求。
  阅读教学其实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阅读品质为己任的。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就是看学生是否在阅读中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进而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情感,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感应能力,而这样的感应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来培养的,繁琐、支离破碎的分析自然不堪此任。词语因语境而丰富多彩,词语教学自然要密切联系语境。这样就要引导学生以整体语境为背景,通过对相关词句的含英咀华、咀嚼涵咏,读出词语的言中之情、言外之意。学生语言感应能力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培养下得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质的提升。
  最后,培养整体感悟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整体把握,这是共识。教法即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影响着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词语因语境而多姿多彩,词语教学自然要密切联系语境,这样才能品出词语的质地和芬芳。如果课堂教学中能经常引领学生从具体语境的视角去品析词语,那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能力、整体感悟能力就能得到锤炼、提高,其语文素养自然会不断提升。
  词语教学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切不可被边缘化!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揭露数学的本质,是一线数学教师都在探索、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直观图,寻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态想象中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凸显出数学本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本质;直观;对比;想象;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文本解读是读者不断逼近作者思想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因其担负着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职责,所以对它的解读要比常规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复杂得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教材文本因为解读主体的多样性而呈现出解读结果的多样性。编者、教师、学生由于角色的不同、阅历的不同、阅读目的的不同,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会捕捉到不同的信息。其中,教师的解读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联结作者、教材、编者和学生
儿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历来被儿童所青睐。翻阅《品德与生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内容,共计有三十余首,几乎每个单元都加入了1~2首儿歌。这些儿歌、童谣,在编排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开朗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静态的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浅出,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说,教师对数学教材解读的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笔者始终认为,研读数学教材要从四个维度入手。  一、 研读数学教材的纵向联系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前面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情况、特征或者道理的文体。说明文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占一定比例。说明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情感真挚,课上起来有声有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科学知识越来越重视,但对说明文,我们研究不多,思考不够,因此有的教师对说明文教学的兴趣不大,老师们感到,说明文具有直接描述、语言浅显特点,学生一读就明白,没什么学习障碍,尤其是公开教学,生怕上得比较平淡。  在提倡回归语文教学常态、扎扎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与教师谈心是校长常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然而,令许多校长头痛的是,这种谈心的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校长与教师谈心过程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邀请方式不恰当  情景:上课铃响过之后,A校长突然走进体育组办公室,来到李老师的面前,当着办公室所有教师的面,语气较为严厉地说道:“李老师,你出来一下,我有话跟你说……”  诊断
自于永正老师执教《番茄太阳》以来,就有不少专家、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起他的“简单语文”来,大家都认为“简单语文”其实不简单,那么,其中之“道”到底在哪里呢?细细研究于老师的诸多课例,笔者认为,正在于他合规律的文本解读。可以说,于永正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他合规律的文本解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理解作者—个性表达—回归文本—迁移智慧。于老师的“简单”,是一种文本解读哲学的“简单”。下面谨以于老师最近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提出的“四基”之一,被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所关注。然而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是怎样的,如何学会有效地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部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他肩负着沉重而又伟大的责任。古往今来,教师总是被人们比作蜡烛,比作人梯,比作园丁,比作铺路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是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身上背负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希望,更承载着学子成才的梦想。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成为真正的“校园守望者”。    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在新课改走入“深水区”的今天,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要真正将“知”付诸“行”,并非易事。教师常苦于找不到学生“主动”学、“主动”建构的支点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陷于“被动”的泥潭,从而影响其思维、情感的充分发展。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磨课经历为例谈些体会。  首次施教  师:既然把圆柱形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