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儿歌甘泉 润品德之田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历来被儿童所青睐。翻阅《品德与生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内容,共计有三十余首,几乎每个单元都加入了1~2首儿歌。这些儿歌、童谣,在编排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开朗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吟唱儿歌入情境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探索新知。而儿歌的最大特点便是富有韵律感,学生喜欢读,易接受。如果把儿歌和情境结合,利用儿歌的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儿歌快速入情入境。
  如《暑假中的一天》(浙教版)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假期中参与活动的一些照片,有的同学学习了打球,有的同学去旅游了,于是在交流发言后,笔者把学生的活动串联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
  暑假里不去学校,
  我们干些什么?
  学游泳,去旅行,
  打打球,看朋友,
  看看书,钓钓鱼,
  你们我们多有趣!
  简单的儿歌,却因它的节奏感,顿时变得很有趣,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很快被调动起来,假期中有意思的点点滴滴,变得呼之欲出。接下来的谈感受,就非常生动了,课堂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到了高潮。笔者随机点评,生活经验的提升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当然,利用儿歌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说唱情境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应用,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体验、收获。
  二、 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诵读儿歌促认知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或者是深刻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将知识与儿歌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用儿歌概括地反映课文内容,使之成为朗朗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对于理解、记忆、明理有着特别的效果。
  如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浙教版)一课,旨在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由内到外的差异。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低段学生有这样的认知和感受,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挑战和难度的。如一位教师的处理很巧妙,她创编了几首儿歌,把儿歌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巧妙结合活动,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第一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从外貌来发现差异。接着,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了儿歌:
  我是单眼皮,
  你是胖脸蛋。
  我有大耳朵,
  你有小酒窝。
  长得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这首儿歌,是对自我外貌的有趣讲解,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都可以编进儿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儿歌中吟唱的形象,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同时对大家的外貌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有的是小眼睛,有的是翘鼻子,但我们很可爱。这是对“我就是我”的第一次诠释。
  第二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互相猜一猜,接着又出示一首儿歌:
  我喜欢画画,
  你喜欢跑步。
  我喜欢 ,
  你喜欢 。
  爱好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把爱好编进儿歌,教师还作了部分示例,让学生有了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学生在编写自己的儿歌时,自然也对“我就是我”作了第二次诠释:每个人都很特别,兴趣爱好也不一样。
  第三个活动,教师让学生做树叶贴画。树叶贴画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活动展示环节,作品五花八门:有蝴蝶、小鱼、轮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展示介绍,相互欣赏。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道德认知也得到了提升。在交流中,学生这样回答:“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所以贴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此时教师出示儿歌的半成品,让学生编写、吟唱:
  我贴出小鸡,你变出小花。
  我会贴小虫,你会变小鱼。
  想法不一样,我很喜欢我。
  因为有着前面的铺垫,学生从外貌、爱好、想法等多方面认识了自我,课堂更加活泼了,学生也在儿歌声中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独特性,进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这样的体验得出的感受显然更深刻,这样的课堂对目标的达成显然更有效。
  三、 基于学生情感的着力点——品读儿歌悟情感
  巧妙找到情感和儿歌的契合点,着力于学生的情感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品读儿歌时,也品读到细腻的情感,并让这种情感直达儿童内心深处。因此,品德课堂中品读儿歌对于提升学生情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浙教版)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盘点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学生越说越详细,越说越动情:有的同学讲到冬天时,妈妈总是把自己的棉衣放在肚子上捂热,再给自己穿;有同学讲到妈妈每天在自己做作业时陪伴在身边……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一起品味父母的爱。情到浓处,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首配乐儿歌: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日子,
  妈妈到学校接我,
  汗水从妈妈的身上滴落下来。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汗水!
  一个很冷很冷的晚上,
  都八点了,我在写作业,
  妈妈给我披上一件衣服。
  啊,妈妈的爱,是暖和的衣服!
  ……
  我一天天长大,
  在妈妈的爱里!
  在儿歌的品读中,学生记忆中的一个个场景变得温暖起来,父母那一份份爱变得滚烫起来。此时,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爱!品德课中有许多这样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如《我喜欢我们班》、《我爱您,祖国》、《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等,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儿歌,可以让情感在吟唱中抒发,在品读中升华。
  四、 基于学生行为的支撑点——表演儿歌导行为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教材中有很多注重和突出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如《让我自己来吧》、《我们一起做》、《今天我当家》、《假期安全真重要》、《秋天的保健》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课堂上将相关的内容编写成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动手来做一做、演一演、练一练,不仅课堂形式更加活泼,而且更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秋季保健小儿歌
  秋风起,天气凉,
  强身健体好时光,
  勤开窗户空气爽,
  注意保暖添衣裳,
  常用冷水洗脸鼻,
  预防感冒好办法,
  多吃水果多喝水,
  早起早睡身体棒。
  客人来了我欢迎
  客人到,先问好,
  请入座,把茶倒,
  大人谈,不打扰,
  看电视,声音小,
  送客人,“您走好”,
  做到这些有礼貌。
  学生在吟诵中根据儿歌内容编操、情境表演,这样,教学内容就变得更有情趣。参与吟唱与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接生活的过程,为学生品德的外化提供了桥梁。在不知不觉的背诵和演练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前言: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巧妙地使用生活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素材;巧用;高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教材,本课程教材中的案例虽然是精选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地民俗风情、文化等不尽相同,
《天鹅的故事》是宣传动物保护的极佳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但作为传统名篇,其文本的意义有逐渐被历史凝固的危险。由于参考书的传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被套上了“金箍”,再也不能从“权威解读”的引力中“飞”出来。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这个方面,《天鹅的故事》这一文本首先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的指导。既然镜子般的冰面可以打破,那么凝结在《天鹅的故事》文本上的解读之冰难道就不能破吗?这正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品位的标志;文化是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成果的土壤;文化是学校的旗帜,文化建设是学校学习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1]时下,争创名校已成热潮,“名校工程”蔚然成风。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多年来,安徽省颍上县陈桥中心校以“塑专家学者型教师,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为目标,发扬“精诚团结,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实现了“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
校讯通,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渠道,它的普及利用,极大地方便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特别是方便了班主任与家长的相互联系。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注重这一平台的合理利用。尤其在本学期因甲流停课期间,它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    一、 作业详情,清楚告知  环球小学各科教师合理利用校讯通发送作业,低年级教师更是坚持每天发送各科作业,分科发送,家长清楚明了每天的作业要求,对提高学习效率作用明显。在停课期
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两难境况:一方面希望能有一套得力的班委班子,以协助自己管理好学生;另一方面又往往受限于时间精力,无暇顾及班干部培训。如何能以很少的时间精力为代价有效地培养出班干部来呢?实践中发现,“述职”这一特别的形式可以实现这种可能。  一、 什么是述职  述职,顾名思义,就是陈述自己的职守情况。述职并不是一个现代名词,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定期向天子陈述职守,就被称为述职。《孟子·梁惠王下
科普文题材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的任务。但是,由于科普性说明文本身的独特性,造就了科普文的趣味性相对较差,教学此类课文,我们通常容易犯两类错误:一是单纯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学得被动;二是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普及,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科普课,忽略了“语文味”。那么,
翻阅一本近期出版的某教育杂志时,看到“管理敘事”栏目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两处出现了老师“叫学生拿”的情况:一处是“你可以在后天下午上课之前叫学生拿到我办公室”,另一处是“如果你没有时间,可以叫学生拿上来”。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此类“叫学生拿”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几乎成为了常态,好像谁也没有觉得其有什么不应该。但是,只要细细想来就会惊讶地发现,这种“叫学生拿”的思想、行为,着实多有不妥。 
[摘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揭露数学的本质,是一线数学教师都在探索、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直观图,寻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态想象中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凸显出数学本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本质;直观;对比;想象;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文本解读是读者不断逼近作者思想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因其担负着引导学生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职责,所以对它的解读要比常规意义上的文本阅读复杂得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教材文本因为解读主体的多样性而呈现出解读结果的多样性。编者、教师、学生由于角色的不同、阅历的不同、阅读目的的不同,在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会捕捉到不同的信息。其中,教师的解读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联结作者、教材、编者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