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历来被儿童所青睐。翻阅《品德与生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内容,共计有三十余首,几乎每个单元都加入了1~2首儿歌。这些儿歌、童谣,在编排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这无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和乐观开朗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 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吟唱儿歌入情境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探索新知。而儿歌的最大特点便是富有韵律感,学生喜欢读,易接受。如果把儿歌和情境结合,利用儿歌的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儿歌快速入情入境。
如《暑假中的一天》(浙教版)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假期中参与活动的一些照片,有的同学学习了打球,有的同学去旅游了,于是在交流发言后,笔者把学生的活动串联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
暑假里不去学校,
我们干些什么?
学游泳,去旅行,
打打球,看朋友,
看看书,钓钓鱼,
你们我们多有趣!
简单的儿歌,却因它的节奏感,顿时变得很有趣,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很快被调动起来,假期中有意思的点点滴滴,变得呼之欲出。接下来的谈感受,就非常生动了,课堂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到了高潮。笔者随机点评,生活经验的提升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当然,利用儿歌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说唱情境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应用,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体验、收获。
二、 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诵读儿歌促认知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或者是深刻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将知识与儿歌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用儿歌概括地反映课文内容,使之成为朗朗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对于理解、记忆、明理有着特别的效果。
如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浙教版)一课,旨在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由内到外的差异。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低段学生有这样的认知和感受,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挑战和难度的。如一位教师的处理很巧妙,她创编了几首儿歌,把儿歌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巧妙结合活动,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第一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从外貌来发现差异。接着,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了儿歌:
我是单眼皮,
你是胖脸蛋。
我有大耳朵,
你有小酒窝。
长得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这首儿歌,是对自我外貌的有趣讲解,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都可以编进儿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儿歌中吟唱的形象,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同时对大家的外貌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有的是小眼睛,有的是翘鼻子,但我们很可爱。这是对“我就是我”的第一次诠释。
第二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互相猜一猜,接着又出示一首儿歌:
我喜欢画画,
你喜欢跑步。
我喜欢 ,
你喜欢 。
爱好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把爱好编进儿歌,教师还作了部分示例,让学生有了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学生在编写自己的儿歌时,自然也对“我就是我”作了第二次诠释:每个人都很特别,兴趣爱好也不一样。
第三个活动,教师让学生做树叶贴画。树叶贴画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活动展示环节,作品五花八门:有蝴蝶、小鱼、轮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展示介绍,相互欣赏。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道德认知也得到了提升。在交流中,学生这样回答:“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所以贴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此时教师出示儿歌的半成品,让学生编写、吟唱:
我贴出小鸡,你变出小花。
我会贴小虫,你会变小鱼。
想法不一样,我很喜欢我。
因为有着前面的铺垫,学生从外貌、爱好、想法等多方面认识了自我,课堂更加活泼了,学生也在儿歌声中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独特性,进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这样的体验得出的感受显然更深刻,这样的课堂对目标的达成显然更有效。
三、 基于学生情感的着力点——品读儿歌悟情感
巧妙找到情感和儿歌的契合点,着力于学生的情感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品读儿歌时,也品读到细腻的情感,并让这种情感直达儿童内心深处。因此,品德课堂中品读儿歌对于提升学生情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浙教版)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盘点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学生越说越详细,越说越动情:有的同学讲到冬天时,妈妈总是把自己的棉衣放在肚子上捂热,再给自己穿;有同学讲到妈妈每天在自己做作业时陪伴在身边……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一起品味父母的爱。情到浓处,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首配乐儿歌: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日子,
妈妈到学校接我,
汗水从妈妈的身上滴落下来。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汗水!
一个很冷很冷的晚上,
都八点了,我在写作业,
妈妈给我披上一件衣服。
啊,妈妈的爱,是暖和的衣服!
……
我一天天长大,
在妈妈的爱里!
在儿歌的品读中,学生记忆中的一个个场景变得温暖起来,父母那一份份爱变得滚烫起来。此时,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爱!品德课中有许多这样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如《我喜欢我们班》、《我爱您,祖国》、《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等,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儿歌,可以让情感在吟唱中抒发,在品读中升华。
四、 基于学生行为的支撑点——表演儿歌导行为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教材中有很多注重和突出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如《让我自己来吧》、《我们一起做》、《今天我当家》、《假期安全真重要》、《秋天的保健》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课堂上将相关的内容编写成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动手来做一做、演一演、练一练,不仅课堂形式更加活泼,而且更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秋季保健小儿歌
秋风起,天气凉,
强身健体好时光,
勤开窗户空气爽,
注意保暖添衣裳,
常用冷水洗脸鼻,
预防感冒好办法,
多吃水果多喝水,
早起早睡身体棒。
客人来了我欢迎
客人到,先问好,
请入座,把茶倒,
大人谈,不打扰,
看电视,声音小,
送客人,“您走好”,
做到这些有礼貌。
学生在吟诵中根据儿歌内容编操、情境表演,这样,教学内容就变得更有情趣。参与吟唱与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接生活的过程,为学生品德的外化提供了桥梁。在不知不觉的背诵和演练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 基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吟唱儿歌入情境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探索新知。而儿歌的最大特点便是富有韵律感,学生喜欢读,易接受。如果把儿歌和情境结合,利用儿歌的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儿歌快速入情入境。
如《暑假中的一天》(浙教版)一课,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假期中参与活动的一些照片,有的同学学习了打球,有的同学去旅游了,于是在交流发言后,笔者把学生的活动串联起来,编成了一首儿歌:
暑假里不去学校,
我们干些什么?
学游泳,去旅行,
打打球,看朋友,
看看书,钓钓鱼,
你们我们多有趣!
简单的儿歌,却因它的节奏感,顿时变得很有趣,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很快被调动起来,假期中有意思的点点滴滴,变得呼之欲出。接下来的谈感受,就非常生动了,课堂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到了高潮。笔者随机点评,生活经验的提升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当然,利用儿歌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说唱情境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应用,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体验、收获。
二、 基于学生认知的起点——诵读儿歌促认知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一些比较深奥的知识,或者是深刻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将知识与儿歌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用儿歌概括地反映课文内容,使之成为朗朗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对于理解、记忆、明理有着特别的效果。
如二年级上册《我就是我》(浙教版)一课,旨在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由内到外的差异。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低段学生有这样的认知和感受,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挑战和难度的。如一位教师的处理很巧妙,她创编了几首儿歌,把儿歌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巧妙结合活动,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第一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从外貌来发现差异。接着,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了儿歌:
我是单眼皮,
你是胖脸蛋。
我有大耳朵,
你有小酒窝。
长得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这首儿歌,是对自我外貌的有趣讲解,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都可以编进儿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儿歌中吟唱的形象,孩子们觉得新奇有趣,同时对大家的外貌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有的是小眼睛,有的是翘鼻子,但我们很可爱。这是对“我就是我”的第一次诠释。
第二个活动,教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互相猜一猜,接着又出示一首儿歌:
我喜欢画画,
你喜欢跑步。
我喜欢 ,
你喜欢 。
爱好不一样,
我很喜欢我。
把爱好编进儿歌,教师还作了部分示例,让学生有了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学生在编写自己的儿歌时,自然也对“我就是我”作了第二次诠释:每个人都很特别,兴趣爱好也不一样。
第三个活动,教师让学生做树叶贴画。树叶贴画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兴致盎然。活动展示环节,作品五花八门:有蝴蝶、小鱼、轮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展示介绍,相互欣赏。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道德认知也得到了提升。在交流中,学生这样回答:“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所以贴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此时教师出示儿歌的半成品,让学生编写、吟唱:
我贴出小鸡,你变出小花。
我会贴小虫,你会变小鱼。
想法不一样,我很喜欢我。
因为有着前面的铺垫,学生从外貌、爱好、想法等多方面认识了自我,课堂更加活泼了,学生也在儿歌声中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独特性,进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这样的体验得出的感受显然更深刻,这样的课堂对目标的达成显然更有效。
三、 基于学生情感的着力点——品读儿歌悟情感
巧妙找到情感和儿歌的契合点,着力于学生的情感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品读儿歌时,也品读到细腻的情感,并让这种情感直达儿童内心深处。因此,品德课堂中品读儿歌对于提升学生情感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家人关爱我成长》(浙教版)一课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盘点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学生越说越详细,越说越动情:有的同学讲到冬天时,妈妈总是把自己的棉衣放在肚子上捂热,再给自己穿;有同学讲到妈妈每天在自己做作业时陪伴在身边……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一起品味父母的爱。情到浓处,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首配乐儿歌: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日子,
妈妈到学校接我,
汗水从妈妈的身上滴落下来。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汗水!
一个很冷很冷的晚上,
都八点了,我在写作业,
妈妈给我披上一件衣服。
啊,妈妈的爱,是暖和的衣服!
……
我一天天长大,
在妈妈的爱里!
在儿歌的品读中,学生记忆中的一个个场景变得温暖起来,父母那一份份爱变得滚烫起来。此时,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爱!品德课中有许多这样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如《我喜欢我们班》、《我爱您,祖国》、《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等,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儿歌,可以让情感在吟唱中抒发,在品读中升华。
四、 基于学生行为的支撑点——表演儿歌导行为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品德教育不是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导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教材中有很多注重和突出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如《让我自己来吧》、《我们一起做》、《今天我当家》、《假期安全真重要》、《秋天的保健》等。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课堂上将相关的内容编写成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动手来做一做、演一演、练一练,不仅课堂形式更加活泼,而且更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秋季保健小儿歌
秋风起,天气凉,
强身健体好时光,
勤开窗户空气爽,
注意保暖添衣裳,
常用冷水洗脸鼻,
预防感冒好办法,
多吃水果多喝水,
早起早睡身体棒。
客人来了我欢迎
客人到,先问好,
请入座,把茶倒,
大人谈,不打扰,
看电视,声音小,
送客人,“您走好”,
做到这些有礼貌。
学生在吟诵中根据儿歌内容编操、情境表演,这样,教学内容就变得更有情趣。参与吟唱与表演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接生活的过程,为学生品德的外化提供了桥梁。在不知不觉的背诵和演练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