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小学生勤于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小学; 写作; 素材; 积累
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有时候勉强写也都是一些胡编乱造的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小学生勤于积累写作素材。
一、学会用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如: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欣赏大自然的风韵,春天,到果园和田野去领略“蜂飞蝶舞春意闹”的自然风光;夏天,到池塘边静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妙意境;秋天,到田边观望“铁牛满地跑,秋收秋种忙”的繁忙景象;冬天则欣赏“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雪景。学生在愉快、轻松、活泼的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接受信息,积累丰富的素材,就能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只有仔细认真地观察,摄取大自然的美景,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才能快乐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通過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日积月累,学生就形成了自己的素材库,写作时随手翻阅、挑选佳句、事例,并通过自身的再创造“为我所用”,就再也不会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发愁了。
三、开展有趣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农村教师首先要重视农村小学生第二课堂的“补白”,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制作、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形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四、勤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因此,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五、参加劳动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我们要鼓励学生干农活,充实生活,从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家长一起下农田干活,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也使他们了解了父母的艰辛,养成了一些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实践,有了写作素材,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又对素材进行了加工整理,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写了。如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挽起袖管,准备捉鱼,还以为可以大显身手,潇洒一番,可我刚下手,那条鱼却来了个‘鲤鱼摆尾’,溅起朵朵水花,不偏不倚正溅在我脸上……”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自己抓鱼时的情景,如果不是亲自去做,就不可能写出这样逼真的语句来。
总之,多年的农村小学写作教学实践告诉我:写作的“教”与“学”都无捷径可走,只有指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勤于积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酿造出最醇的蜜,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写出的文章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材.
关键词:小学; 写作; 素材; 积累
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有时候勉强写也都是一些胡编乱造的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小学生勤于积累写作素材。
一、学会用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如: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欣赏大自然的风韵,春天,到果园和田野去领略“蜂飞蝶舞春意闹”的自然风光;夏天,到池塘边静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妙意境;秋天,到田边观望“铁牛满地跑,秋收秋种忙”的繁忙景象;冬天则欣赏“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雪景。学生在愉快、轻松、活泼的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接受信息,积累丰富的素材,就能写出自己想写的文章。只有仔细认真地观察,摄取大自然的美景,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才能快乐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通過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日积月累,学生就形成了自己的素材库,写作时随手翻阅、挑选佳句、事例,并通过自身的再创造“为我所用”,就再也不会为没有写作素材而发愁了。
三、开展有趣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农村教师首先要重视农村小学生第二课堂的“补白”,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制作、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形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四、勤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因此,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五、参加劳动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我们要鼓励学生干农活,充实生活,从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在家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家长一起下农田干活,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德,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也使他们了解了父母的艰辛,养成了一些劳动的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了劳动实践,有了写作素材,课堂上的说话训练又对素材进行了加工整理,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写了。如有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挽起袖管,准备捉鱼,还以为可以大显身手,潇洒一番,可我刚下手,那条鱼却来了个‘鲤鱼摆尾’,溅起朵朵水花,不偏不倚正溅在我脸上……”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自己抓鱼时的情景,如果不是亲自去做,就不可能写出这样逼真的语句来。
总之,多年的农村小学写作教学实践告诉我:写作的“教”与“学”都无捷径可走,只有指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勤于积累,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酿造出最醇的蜜,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写出的文章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