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lwz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贿罪是严重危害职务行为公正性和国民对这种公正性信赖的一种腐败性犯罪,它足以令老百姓丧失对公权力的信心,撼动政权的根基。受贿罪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外界察觉,案发后,各犯罪嫌疑人之间又能攻守同盟、顽强抵抗,极尽阻碍司法审查之能事。我国《刑法》第385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第388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也就是说,根据这2条的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用”、“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构成受贿犯罪的必要要件之一。
  一、“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类型
  (一)作为、不作为型。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职务行为,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所谓作为,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对请托人所要取得的合法或非法的利益,利用自己的职务积极地去争取。所谓不作为,就是国家工作人员为了行贿人的利益,按国家规定应履行职责去禁止,而有意放弃职守,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禁止,即表现为不作为。如海关人员不进行海关检查;司法人员不追捕逃犯等等。
  (二)集体职务行为型。一般地说,国家工作人员单个人的职务行为就可以为请托人谋取某种利益。有的虽然这种利益最终没有实现,但在权力的运用中,只要该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其出了力即可。在有的情况下,请托人所请托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某部门的领导之一,不负责具体事项,请托人所请托的事必须通过会议研究决定。只要受贿人参加了会议,不管他是发言极力为请托人的争取,还是不发言默认有利于请托人的意见,形成有利请托人的决议,或者会议决议虽不利于请托人,但受贿人没有反对或者支持不利于请托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受贿人仍然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只不过请托人的利益只有在集体职务行为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
  (三)时空分离型。贿赂前或者贿赂后为他人谋取利益。一般情况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和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有一个过程,往往在时间上、空间上发生分离。如有的请托人为了谋取长远利益不惜向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长期感情投资,甚至向仕途前途远大,有望提拔到更高职务上的国家工作人员送钱送物,长期经营,建立和加深感情,俗称先烧香;有的在为其谋取利益后向国家工作人员送钱送物,表示感谢,俗称后敬佛。
  (四)当场兑现型。国家工作人员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为他人谋取利益。如见诸报端的某地招生办负责人将大中专录取书拿到家里,被录取学生家长交一定数量的现金才能发给录取通知书;有的在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后紧接着就打电话为请托人办事等等。
  (五)谋利承诺型。现实生活中,赤裸裸的权钱交易确实存在。如某人想当官,给县委书记送了2万元,该县委书记说2万元只能买个副科级,要想当局长,再拿1万元,买官者立即又送去1万元,很快被任命为某局局长。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的权钱交易更为普遍。在建筑市场,承包方发给包方的工程主管人员送去钱物,不用再说明意图,对方就心领神会予以关照。在民诉或者刑诉中,当事人向司法人员暗示,只要能关照,一定厚谢。此司法人员徇私枉法或在研究案件时发表有利于当事人的意见,事后得到酬谢。
  (六)已达目的、未达目的型。从请托人的利益是否取得,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可分为已达目的型或未达目的型。已达目的型,即请托人的利益欲通过受贿人的职务行为而取得。如国家工作人员已与请托的推销尚签订了购销合同;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已与请托人的承包方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买官的职务已被提升;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被司法人员从轻发落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受贿人的目的并不是总是都能达到的。在有的情况下,各种因素的制约或权力运作环节较多,或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等,请托人没有取得所希望得到的利益。如受贿人虽许诺但尚未行动就已案发;有的受贿人出了不少力,但其能力有限没有办成;竞争对象较多,一项工程被实力更大或贿金更重的竞争对手取得;国家工作人员因受贿为请托人提供了便利,但终因请托人本人失误而未达到目的等等。不管请托人的目的是否达到,只要受贿的国家工作人员暗示、默认利用职务行为行贿人谋取利益,或已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为行贿人的利益而作为或不作为,都是为行贿人谋取利益。
  二、“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实践中的具体认定
  实际上,无论是把“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客观行为要件,还是理解为一种许诺,都存在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法定要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认定:
  (一)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确曾在事前承诺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明知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是对相对人给付财物的报酬,因此,不管行为人在实际上是否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的,都完全符合现行刑法对受贿罪构成要件的立法规定。也就是说,只要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作出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并基于此承诺而接受相对人的财物或者意图在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再接受财物的,即构成受贿罪。当然,行为人作出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必须与所接受的财物具有因果关系,即接受财物是原因,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结果,没有相对人的给付或者承诺给付财物,行为人就不会承诺为相对人谋取利益。如果行为人作出的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不是他人给付财物引起的,即非法接受财物与承诺没有因果关系,就体现不出受贿的权钱交易本质,从而也就不构成受贿罪。
  在司法实践中,基于承诺所构成的受贿罪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接受财物在先,作出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的承诺在后。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一般是会履行承诺的。但不管行为人在实际上是否履行承诺,只要有这种承诺并接受了他人的财物,就构成受贿罪;二是作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在先,而接受财物在后的。对此,行为人一般也是会履行承诺的;但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行为人承诺为他人谋利益,相对人也交付了财物,但由于案发或者其他原因,而在实际上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这种情况也构成受贿罪;三是接受财物与作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同时发生的。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往往是在接受他人财物后才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二)尽管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确曾作出过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的承诺,但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在事实上为他人谋取了利益,且其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与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即接受财物是原因,为他人谋取利益是结果。司法实践中这种形式的受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接受财物在先,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后,这是最为通常的受贿形式;二是为相对人谋取利益在先,接受他人财物在后。这种形式虽然较少,但只要查明为他人谋取利益与非法接受他人财物具有因果关系,即可以受贿罪论处;三是非法接受他人财物与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时发生,这种情况的受贿也比较少见,因此同样需要查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综上,在被动接受他人财物的受贿案件中,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仅仅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接受了他人财物,还不能据此就认为其行为构成了受贿罪。要认定其行为构成受贿罪,还必须同时证明行为人确曾承诺(不论是事前还是事后)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虽然没有承诺,但在事实上、客观上为相对人谋取了利益或者已着手为他人谋取利益,且其承诺或者实际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与非法接受他人财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否则,仅仅被动接受他人的财物,而未有证据证明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存在,按照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就不应当对行为人以受贿罪论处。
  显然,刑法将“为他人谋取利益”规定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背离了受贿罪侵犯的直接客体在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的理念,同时也造成了司法实践中认定上的困难:如果行为人在客观上、实际上为相对人谋取了利益,这属于客观存在、客观事实,对此,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证明,在具体定罪时也不会产生争论;但是如果行为人仅仅承诺为相对人谋取利益,由于这种承诺属于主观性的东西,司法实践中往往比较难以认定,从而造成受贿案件的定性困难;有的甚至是虽然作出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但后来又不想为相对人谋取利益,从而对造成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认定上的困难。
  总而言之,对受贿案件的认定处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上面所列举的也只是近些年经常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还不全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地认识探索。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腐败兴起,在受贿行为中又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腐败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并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引起全体国民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期待着国家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打击惩治各种违法犯罪,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职务犯罪越来越呈现出隐秘化、智能化、专业化等特征,传统的职务犯罪侦查手段已经很难适应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需要,因此亟需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引入技术侦查措施。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之前,对于检察机关在侦办职务犯罪中是否可以使用技术侦查措施并没有相关规定。我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因侦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
期刊
摘要:  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他人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被迫行为的正当性根据有正当化事由说和可宽恕事由说以及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虽没有被迫行为的理论,但与其相似的紧急避险却与被迫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被迫行为;可宽恕事由;紧急避险;胁从犯  一、被迫行为概述  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被迫行为
期刊
社区矫正工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特殊人群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依法、公正进行,有利于维护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基层检察机关承担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主要的日常工作,随着社区矫正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基层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水平成为重要课题。  一、沂源县开展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基本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指出了原有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不足之后,对新刑诉法中构建的新的法律援助制度进行了研究,对其在扩大申请人范围 扩大可获得援助的案件范围以改革申请援助的模式和程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指出新制度充分保障人权的立法精神;此外,笔者还讨论了新制度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刑事法律援助;新刑事诉讼法;人权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为
期刊
化解社会矛盾是检察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动自身工作的重要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利益重新分配,政治、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的转型期,因而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有可能在一些层面呈突现趋势,虽属人民内部矛盾,反映的主要是利益诉求,但切不可忽略,需要及时准确加以排解。检察机关为法律的监督机关,
期刊
民事诉讼诉讼材料的送达看似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但它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能否知悉和参加诉讼活动,从而充分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可以说是当事人保护自己权利的前提。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下面笔者将就当事人信息提供和具体送达制度完善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事人信息提供问题  研究当事人信息提供问题的起因是当依据原告所提供的当事人信息无法与诉讼双方取得联系时,将会引发一系列诉讼程序结果,由谁
期刊
近年来,检察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日益成为各级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提升检察人员综合素质,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基层检察院承担着检察系统内部大部分的业务工作,是检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搞清检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在当前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检察文化建设的误区与问题  在检察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认识浅薄、浮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贿赂,特别是商业贿赂犯罪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妨碍了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规范,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减少和公有财产被侵吞,而且直接导致物价虚高,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惩治商业贿赂是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期刊
摘 要: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基本含义、功能,结合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在我院(天津市东丽区人检察院)的试行情况,探讨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在我国的构建模式,以唤起更多的人对未成年人诉讼待遇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探索模式  一、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概述 
期刊
“检教对接”机制是指检察机关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帮教、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维护等于一体的检教共管工作模式,以期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充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目的。作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新举措,“检教对接”机制意义深远。  红桥区人民检察院未检科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未检工作机制创新,着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