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这一字眼在学校的教学环节出现得十分频繁,比如“请同学们自主复习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回家复习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知识”等。如此看来,复习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对复习的理解是重复的学习、反复的练习。重复的学习体现在对一学期知识的重复、知识点的梳理和学习重难点的明确;反复的练习主要是针对各知识点衍生出的题型进行练习,在做题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点的作用,在反复的练习中熟悉知识的运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学生努力了但成绩一直起不来,久而久之,挫败感、没信心、兴趣低下、不主动、作业拖沓、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问题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不思考,不阅读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知识散乱,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厌学逃学。家长常常抱怨是孩子学习不够努力还是孩子智商有问题、天赋不足。那么该如何让复习散发光彩?下面笔者就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复习不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菜
复习不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菜,可有可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不是单纯地炒“回锅肉”,还要产生新的“味道”,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复习。往往是教学组织比较好的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如果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新鲜的“味道”,那么他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小老师”。所以,如果教师把复习看成教学中的配菜,那么它永远都不会创造奇迹。
二、分组复习,制定不同的复习目标与计划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复习,并制定不同的复习目标与计划,能力范围内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没有人会尝试摘天上的星星,但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的苹果人们往往不想错过。由此可见,目标高低对人们行动力的影响有多么大,制定符合自己的复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尖子生要会创新
比较拔尖的学生总有火眼金睛,能在浏览完题目后迅速洞察出哪里是有用的信息,哪里是陷阱,只有当能快速弄明白出题者的意图时,学生才能快准狠地完成这道题。既然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那何不让学生当一当出题者?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以及做过的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创新出一些题目,将能够融合在一起的内容融在一起,就像闯关一样,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成立创新小组,把他们创出的题目供大家解答,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必要时请学生来讲一讲,换一种方式复习,打破常规,远离枯燥乏味的千篇一律。
(二)中等生掌握学期知识
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要会根据题目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将所学知识梳理清楚。在复习时,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整理复习的题目,因为它们最具代表性,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达到灵活使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
对于学习稍落后的学生,适当放低对他们的要求,不必过分催促他们将知识学得很透彻,帮助他们把基础打牢靠,基础题目要会做、做对,灵活点的题目要能做这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灵活安排复习时间
教师应相信学生,大方地把复习时间还给他们,其可以给他们引路,但绝不是帮他们走路。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少信任与机会。教师可以大胆将时间给他们,制定好目标与要求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整理、总结,从而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将知识有条理地串联起来,让原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便后面灵活使用,举一反三。面对一道题目,学生在分析题意时就要思考:我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哪些能通过我学过的知识快速地找出来。逐句地分析,等到读到问题时,学生已经明确该如何解答,再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日能锻炼出来的,平时教学就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思考问题。
四、注重总结汇报,从复习中不断树立信心
复习的过程难免枯燥,因此要多组织交流学习,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汇报。对于一些典型题目,可以让学生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补充交流,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要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必要时可采用一对一辅导,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学习,各取所需,讲解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差一点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熟悉知识,提升自己的运用能力。
五、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處,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课堂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起来,给每个孩子创造活动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这样才能让学生合作落地生根。通过自己的整理复习,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想跟大家分享。这时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像一个小老师一样传授知识。刚开始在引导上要多费点心,可以先给出一个知识点,如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搜集整理,找到与正方体有关的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练习。一个人的总结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所以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或是纠错,甚至置疑。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相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兴致盎然,激情澎湃,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去复习,而不是重新教习,教师不能将知识“嚼”好了再喂给他们,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反咀”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消化吸收“营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学生努力了但成绩一直起不来,久而久之,挫败感、没信心、兴趣低下、不主动、作业拖沓、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问题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不思考,不阅读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知识散乱,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厌学逃学。家长常常抱怨是孩子学习不够努力还是孩子智商有问题、天赋不足。那么该如何让复习散发光彩?下面笔者就说说自己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复习不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菜
复习不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菜,可有可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不是单纯地炒“回锅肉”,还要产生新的“味道”,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复习。往往是教学组织比较好的教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如果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新鲜的“味道”,那么他们就可以成为自己的“小老师”。所以,如果教师把复习看成教学中的配菜,那么它永远都不会创造奇迹。
二、分组复习,制定不同的复习目标与计划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复习,并制定不同的复习目标与计划,能力范围内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没有人会尝试摘天上的星星,但踮起脚尖就能触碰到的苹果人们往往不想错过。由此可见,目标高低对人们行动力的影响有多么大,制定符合自己的复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尖子生要会创新
比较拔尖的学生总有火眼金睛,能在浏览完题目后迅速洞察出哪里是有用的信息,哪里是陷阱,只有当能快速弄明白出题者的意图时,学生才能快准狠地完成这道题。既然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那何不让学生当一当出题者?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以及做过的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创新出一些题目,将能够融合在一起的内容融在一起,就像闯关一样,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成立创新小组,把他们创出的题目供大家解答,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必要时请学生来讲一讲,换一种方式复习,打破常规,远离枯燥乏味的千篇一律。
(二)中等生掌握学期知识
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要会根据题目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将所学知识梳理清楚。在复习时,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整理复习的题目,因为它们最具代表性,学生可以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达到灵活使用、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
对于学习稍落后的学生,适当放低对他们的要求,不必过分催促他们将知识学得很透彻,帮助他们把基础打牢靠,基础题目要会做、做对,灵活点的题目要能做这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灵活安排复习时间
教师应相信学生,大方地把复习时间还给他们,其可以给他们引路,但绝不是帮他们走路。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少信任与机会。教师可以大胆将时间给他们,制定好目标与要求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整理、总结,从而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将知识有条理地串联起来,让原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以便后面灵活使用,举一反三。面对一道题目,学生在分析题意时就要思考:我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哪些能通过我学过的知识快速地找出来。逐句地分析,等到读到问题时,学生已经明确该如何解答,再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日能锻炼出来的,平时教学就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思考问题。
四、注重总结汇报,从复习中不断树立信心
复习的过程难免枯燥,因此要多组织交流学习,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汇报。对于一些典型题目,可以让学生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补充交流,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知识。同时,要关注学困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必要时可采用一对一辅导,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学习,各取所需,讲解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巩固知识;差一点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熟悉知识,提升自己的运用能力。
五、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處,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课堂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起来,给每个孩子创造活动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这样才能让学生合作落地生根。通过自己的整理复习,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有一些经验和教训想跟大家分享。这时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站在讲台上像一个小老师一样传授知识。刚开始在引导上要多费点心,可以先给出一个知识点,如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搜集整理,找到与正方体有关的知识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练习。一个人的总结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所以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或是纠错,甚至置疑。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相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兴致盎然,激情澎湃,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去复习,而不是重新教习,教师不能将知识“嚼”好了再喂给他们,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反咀”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自己去消化吸收“营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