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1、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2、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
逆向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一、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只要教师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1、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三、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2、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
逆向性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落花生》一文中的点睛之笔:“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之后,引导学生提出逆向性问题:“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吗?”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