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本有效解读初探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ed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文学文本在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而如何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也一直有学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以孙绍振老师的思想为例,对文学文本以及教学文本的解读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使文本的有效解读问题能够早日拥有成熟的思想和理论构架。
  关键词: 文学文本;教学文本;解读;孙绍振
  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论是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都可以阅读文学作品,也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对自己有影响的语言,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结果。而当文学作品被选入语文课本中从而成为教学文本时,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还可以遵照同样的规则,亦或是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 文学文本与教学文本的比较
  文本(text),又译作本文。原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术语,后被广泛用于符号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即一个由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下文中所使用的“文本”这一术语,仅限于指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文学文本,化用司格勒斯的话说,也就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
  而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文本的解读与文学文本的解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教学文本是用于教学,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教学的需要,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当前学情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 当前教学文本解读中出现的问题
  孙绍振老师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对现在文本解读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
  而他认为在当前的文本解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点就是机械唯物论对于语文课堂的影响,以致于我们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出现了各种违背文本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背影》这篇文章,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的老师会将爬月台的感人原因归为作者善于观察,这样一来,教师如果不能正确的发现矛盾,从而引导学生的话,课堂就会被引入一个错误的过程。
  第二点是文本结构的浅层理解。比如说《老王》这篇课文,写于作者74岁高龄之时,此时的作者无论是在心境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自由的境界、层次。在当时所有的人都对知识分子唯恐避之不及之时,老王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的对待杨绛,这是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无法想象的大恩,但是与此同时,作者却仅仅只是以一个熟人的态度去对待老王,甚至过分到连老王的家在哪、什么时候去世都不知道,以致于时隔多年,作者年老之时,想起自己当时的行为,十分愧疚,最终写出《老王》这篇文章以示反省。如果仅仅以“爱心”“平等”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作者的心情,是不是太过于浅显以致于脱离了文本的真实意义。
  以上论述的是文本的机械阅读和浅层阅读问题,除此之外,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其特点和影响,那就是脱离文本主体的读者主体绝对化。
  人们总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论怎么阅读都不能脱离开其基本的框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过于强调读者主体,大幅度的脱离开文本主体的束缚,从而不自觉的进入了读者中心论之中。再加上近年来很是提倡“对话”的概念,很多老师慢慢地便将“对话”偷换概念变成了“讨论”,例如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会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然而不管想法正确与否,教师都一味的对于实行鼓励的政策,即使很多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发散性的思想,仍然也会受到教师的鼓励,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近年来比较提倡的一个说法是“多元解读”,所谓“多元解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但是不幸的是,很多教师以“多元解读”为名,引导着学生提出了很多完全脱离了文本的想法。而实际上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部分,不能因为文本主体制约了读者主体的发挥,但更不应该因为读者主体的发挥而脱离文本主体妄加论断,需要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三、孙绍振还原法在教学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还原法可谓是孙绍振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所作出的非常重要的贡献。所谓的还原法,理论基础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孙绍振老师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用联系的观点解读文本。
  孙绍振老师曾经在《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对其还原法进行了分条的论述,分别是:艺术感觉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和比较、流派的“还原”和比较以及风格的“还原”和比较。这七点孙老师在不同的文章中都有过非常细致的论述,笔者在这里想要对其中几个重点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矛盾的运用。矛盾是孙绍振老师还原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这首诗孙老师也有过细致的描述,大概意思是说,这首诗中存在着三个主要的矛盾,即作者所说的长途能否一日还的矛盾,路途危险与否的矛盾以及作者是否真的心情愉悦的矛盾,最后在矛盾的分析过程中,对这首诗的整个基调进行定位,从而使学生正确的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在对这首诗的解读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解读策略,即文本互涉。文本互涉即互文性,主要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结构、故事等的相互模仿、主题的相互关联或暗合等情况,当然也包括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直接引用。在诗歌中,用典也属于文本互涉。在《早发白帝城》中,有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是对《水经注》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引用,也就是文本互涉的方法。
  文本互涉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文化传承和文学发展的内部继承性,其次是人类心理的某种共通性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面对的某些现实问题、人生问题的一致性。
  解读者在面对不同时代的文学文本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比较的眼光,要能够在互涉文本的对照中去领悟它们的深刻内涵,并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语言艺术大师们的历史相关性的寻绎中去理解他们各自的独创性。而且,这样一种阅读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本身也会增加许多阅读的乐趣。\+①
  其次是“美”的认知。在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科学中的“美”不同的审美的“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不能过于刻板的对文本中的某些词句或者是意象进行分析,这样会破坏文本的美感。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大家熟知的诗,其中有一句是“床前明月光”。这一句放在整首诗中意象所表达的情感非常明显,就是思乡之情,但是偏偏有一些学者对诗句中的“床”字进行刻板的求证,反复论证在古代“床”并不是床而是马扎。这样一来,文本解读的重点就从情感变成了科学论证,文学也就失去了它应该有的美感。
  最后就是知人论世的教学方式。孙老师在对“风格的还原和比较”这一条的论述中有举过《荷塘月色》的例子,这里同样使用这个例子。很多老师在对《荷塘月色》进行分析时,会提到文章写作的政治性,实际上,政治是一个时期的所有文章所共有的特点,不是个人的特点。如果真的要对一个作者的某一篇文章进行精准的解读,需要我们对其个性和写作风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而不仅仅是基于时代政治性的思考。
  总而言之,孙绍振老师的还原法虽然命名为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方法,但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应用到所有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去。悉心地还原事物,运用联系的观点研究矛盾,必将成为阅读与欣赏的万能钥匙。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一条有利有效的文本解读途径。
  [注释]
  ①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 版。
  [2]孙绍振. 《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 中学语文教学,2009,08。
  [3]孙绍振.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启动本科生教育学业导师制,旨在探索一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创新基层党建入手,以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为切入点,来探讨一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开展创新服务、科学服务的可行性,以及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关联性。  关键词: 基层党建;创新服务;学业导师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
期刊
摘 要:  新生党员作为高校新生中的一个代表性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近年来,高校新生党员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建立高校新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本文立足新生党员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培养、管理考评、发挥模范作用等几个方面探索对新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 高校党建;新生党员;教育管理  高校本科新生党员作为新生中
期刊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运动习惯的培养和对运动兴趣的培养都是从学校的教育开始,并且逐渐形成。为了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实行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体育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毕业后参与社会体育的程度。影响中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主要
期刊
摘 要: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一位具有独特身份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更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伟大诗人。多年的行医经历感受及美国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对其诗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歌《春及一切》写于1923年,是一首极富寓意的诗歌。诗歌的独特风格,威廉斯的人生经历和工业化大背景无不阐释着该诗中“春”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风格;工业化;象征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亦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走包容性发展之路,则充分体现了一个图书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公共图书馆为了争取网络时代中的一席之地,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人群,使其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地利用。  关键词: 包容性;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包容性理念,虽然在经济学领域
期刊
摘 要:  作为教学手段和学习评价手段,形成性评价相比终结性评价有着较大的优势。在介绍国内外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形成性评价在网络翻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并分析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效果,总结了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翻译教学;实施策略  一、引言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语言教学健康发展的评价手段,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中尤为重要。
期刊
摘 要:  结合《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特点,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讨论其多媒体教材的建设原则。考虑人机互动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材建设平台,制作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数字电影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的《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多媒体教材。  关键词: 多媒体教材;工程测试;Authorware  1、《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特点  《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课程是校本科学历教育动力工程
期刊
摘 要:  高职数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数学教育及本科数学教育,因此评价模式也应有所区别。提出了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观点及其理由,构建了其具体操作办法,并对实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高职数学教育;效果  一、 问题的提出  作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学经验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在不断改进,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越来越困惑不解。问题究竟在哪里?任何的改
期刊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指导课堂预习、检查课堂预习、针对性教学、归纳整理、积极复习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有效教学;流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教师的做法与素质教育
期刊
摘 要:  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和娱乐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影响着儿童的智力,社会性,情绪情感以及运动兴趣等身心发展因素。体育游戏作为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仅促进了身体活动、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倡导通过体育游戏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游戏;儿童;心理健康  1.前言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悦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