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现代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学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以改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预设,更有师生即时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于课堂中,才会把课上得充实、灵动、精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传统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于把正确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满足于学生“鹦鹉学舌”似的说出“正确”答案。传统语文教学以否定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否认以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独特性为代价去追求统一的认知教学结果。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走出和避免预设和生成误区,以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勉。
1 科学预设
1.1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决心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吸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些事物,而是一幅可视性很强的美丽的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各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1.2 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1.3 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2 艺术生成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成分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性。
3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与否定,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上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而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传统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于把正确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满足于学生“鹦鹉学舌”似的说出“正确”答案。传统语文教学以否定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否认以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独特性为代价去追求统一的认知教学结果。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两者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走出和避免预设和生成误区,以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勉。
1 科学预设
1.1 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决心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吸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些事物,而是一幅可视性很强的美丽的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各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1.2 就教材而言,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
1.3 就教学而言,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2 艺术生成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成分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性。
3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与否定,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上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而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